昨天看到一篇「優質科技數碼創作者」寫的水文,抱怨蘋果電腦操作的「反人類」。是否「反人類」姑且不討論,因為我自己用了這麼久沒感覺有什麼「反人類」的,只是開始的時候操作習慣與Windows不同,比如窗口關閉win在右側,蘋果在左側。此文說的最多的也就是這種問題,還有就是他根本用錯程序了,然後還抱怨這個程序沒有某些功能。
但文中他長篇大論了蘋果滑鼠右鍵的「複製」和「拷貝」是不同的,說這個有學習成本不夠人性化,我就挺難理解的,因為他自稱是「Linux命令」都玩的很溜的人,這種常規操作竟然還要用滑鼠右鍵。我要不是看到這個水文,特意去看了下滑鼠右鍵的菜單,我都忘了有這個區別。因為用電腦這麼多年了,雖然稱不上高手,但複製、粘貼、剪切這類常用功能早就習慣快捷鍵了。更不用說用蘋果的筆記本幾乎脫離滑鼠。
蘋果電腦複製和拷貝是兩個功能,對應的英文是duplicate和copy,如果你去看這兩個詞的英文解釋,可能會一頭霧水。但其實很好理解,duplicate和copy都有「拷貝、複製」的意思,但是duplicate還有「一式兩份」的意思,所以duplicate對應的「複製」是做一個副本的意思,而copy對應的「複製」是」複製到XX」之前的動作。如果右鍵裡的「複製」翻譯成「做一個副本」,估計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當然如果覺得這個算「反人類」的翻譯的話,勉強也可以。文中還提到誰會在同一位置複製一個相同的文件啊,這個我還是要反問一句,難道你不用就代表其他人不用嗎?在設計領域拿到一個文件,先原地生成一個副本,然後對副本進行編輯,難道不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突然想起曾經一個長輩給我一個U盤,說裡面的歌都打不開,我一看都是快捷方式,很明顯是粘貼的時候點了「粘貼快捷方式」)。
同樣的,之前有人抱怨蘋果電腦滑鼠右鍵沒有「剪切」,這個就是純粹的無知了。在編輯文檔,以及圖片視頻軟體處理軟體裡是有「剪切」的。只有在文件管理的時候確實是沒有剪切的,所以在移動一個文件或文件夾到另一個路徑的時候,需要先把文件拷貝到新的路徑,然後刪除原來位置的文件,很麻煩吧!嗯!好像確實「反人類」。下結論之前,我們梳理一下這個」剪切「過程。
「剪切」或者說移動文件到新的位置一般是兩種情況
1.移動到同一個硬碟分區。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先「剪切」,然後到新的位置粘貼。如果用快捷鍵,Windows是Ctrl+x然後Ctrl+v。蘋果在這種情況沒有「剪切」就得先「拷貝」,然後到新的位置「粘貼」,粘貼完成後再刪除原來位置的文件。快捷鍵就是command+c,command+option+v。
兩個系統用快捷鍵執行這種「剪切」都是非常快的。因為文件對於硬碟來講文件根本沒動地方。只是」門牌號「換了而已。如果是用滑鼠操作,蘋果會多一步刪除原文件的操作。如果不是APFS文件系統,還會生成和原文件同等大小的文件,佔空間而且速度慢。所以如果非要用滑鼠,那麼最好直接拖拽到新文件夾。APFS文件系統的好處是,如果是同一硬碟分區,一個文件生成的副本是不佔用空間的。只有你對其中一個編輯的時候才會改變大小。
2.移動到另一個硬碟分區。這種情況下個人強烈推薦就算有「剪切」也不要用了,因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剪切一旦中斷會很有可能會出問題的。特別是文件夾的文件很碎或者很大的時候。我是經歷了「血的教訓」才養成了「拷貝、粘貼、然後刪除原文件」的優良習慣。而且也並不麻煩。這個時候就體現出蘋果電腦應對這種情況的「優勢」了,因為根本沒有「剪切」,這就從根本上上打消了你進行風險操作的念頭。即使你用快捷鍵「command+option+v」,也不會出問題,因為在複製完成之前,他是不會動原文件的。所以天災人禍能影響的只有新分區的文件。重新來一遍就好了。
最後給大家講個笑話,一個老師抱怨他的學生「TMD,拷我硬碟裡的電影竟然用「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