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人文交流是各國間交流的基礎,教育和科技之間的交流又是其中很重要一個部分。拉脫維亞大學政治學系、拉脫維亞-中國學術交流中心講師西吉塔?施特魯伯加認為,對於中東歐國家而言,應該利用"一帶一路"以及17+1機制,抓住相關機會打造更高水平的教育,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契機。
施特魯伯加認為,「17+1」模式的合作對於教育交流是一個更加廣泛的平臺,中東歐國家和中國可以在更加制度化的平臺上進行更加頻繁的互動和交流。一些制度化做法和倡議,也都是在「17+1」的模式之下進行和布局的。比如教育政策的對話等交流,顯示出各方有決心加深互相之間在科學教育方面的合作,而且期待更加透明的互信的交流,推動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我們也看到了有很多聯合科研項目的好方式,包括各個利益相關方的合作,NGO和智囊團之間的合作。我們期待合作更加雙向並且密集。我們關注到,中國在本科生的出國生源方面是非常大的貢獻力量,他們可以選擇的中東歐國家也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施特魯伯加認為,邁出教育交流新步伐,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加深相互了解。為了能夠實現平衡和長期的戰略合作,中東歐各國與中國應該在語言文化、社會背景、思維觀念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二是制訂有效措施便利跨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教育管理和程序方面的巨大差異,阻礙了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和溝通。例如,在學位制度方面,應該制訂更多的舉措對歐盟和中國的法律進行講解。三是制定明確的目標和戰略性部署。中東歐國家需要明確的政府支持和教育專項支持,需要與中國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的交流和溝通,構建共同願景,以期長久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渠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