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漣漪助力宇宙學研究

2021-02-25 引力天文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如何加擾LIGO引力波信號並產生信息的方法。

我們的宇宙理論有些不足之處。一些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可能是引力,這種時空結構中的細微漣漪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缺失的部分。

一篇由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共同撰寫的新論文闡述了這一原理。該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學評論D》上(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論文),該方法依據的是引力波的引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wave lensing)--引力波經過超大質量黑洞或大型星系時其軌跡被偏折的現象。

超越廣義相對論的引力波透鏡示意圖。當雙黑洞發射的引力波進入由 本徵態(彩色波形)。通常 加擾或形成回波。如果引力波在愛因斯坦半徑內傳播,則可以形成多個圖像,如灰色實線所示。@ 論文圖1

問題在於,某種事物不僅使宇宙膨脹,而且膨脹速率越來越快,甚至沒人知道它是什麼,對膨脹速率的確定在宇宙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科學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來解釋缺失的部分。論文的第一作者、芝加哥大學科維裡宇宙物理研究所的NASA愛因斯坦博士後Jose María Ezquiaga說:「其中許多依賴於改變引力在大尺度範圍的作用方式。因此,引力波是觀察這些可能的修改引力的理想信使。」

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自2015年以來,人類已經能夠使用LIGO天文臺捕捉這些漣漪。每當兩個巨大的天體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碰撞時,它們就會產生一個在太空中傳播的漣漪,攜帶著任何形成它(可能是兩個黑洞或兩個中子星碰撞)的特徵。

該圖顯示了兩個質量幾乎相等的黑洞旋近併合發出的引力波。黑洞附近的黃色結構說明了該區域的時空強烈彎曲。橙色的漣漪表示由快速繞轉的質量引起的時空扭曲。這些扭曲擴散並減弱,最終形成引力波(紫色)。@ NASA/Bernard J. Kelly, Chris Henze and Tim Sandstrom

在這篇論文中,Ezquiaga及其合著者Miguel Zumalácarregui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和美國伯克利宇宙物理中心)認為,如果這些引力波在到達地球的途中遭遇超大質量黑洞或星系團,則波形的特徵將會被改變。如果愛因斯坦的理論與真實的引力存在差異,則證據將會被嵌入到這些波形特徵中。

波形混合併創造出獨特的新信號。@ Ezquiaga & Zumalacarregui

例如,一種關於宇宙缺失部分的理論認為存在額外的粒子。除其它效應外,此類粒子還會在大型天體周圍產生一種背景或「介質」。如果行進的引力波碰到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它將會產生一種波,這種波會和引力波本身混合在一起。根據遇到的物體,引力波信號可能帶有「回波」,或出現混亂。

「這是一種新方法,它可以探查以前無法檢驗的方案,」Ezquiaga說。

他們的論文為如何在未來的數據中發現這些效應提供了條件。LIGO的下一次運行計劃於2022年開始,升級後的探測器將比以前更加靈敏。

「在最近的一次LIGO觀測中,我們每六天就可以看到一次新的引力波信號,這是驚人的。但是在整個宇宙中,我們認為它們實際上每五分鐘發生一次,」Ezquiaga說。「在下一次升級後,我們每年可能會看到數百起這樣的事件。」

他說,引力波事件數量的增加將使引力波穿過巨大天體的可能性更大,科學家們將能夠對其進行分析,以尋找缺失成分的線索。

論文:Jose María Ezquiaga et al. Gravitational wave lensing beyond general relativity: Birefringence, echoes, and shadows, Physical Review D (2020). DOI: 10.1103/PhysRevD.102.124048

原文:Ripples in space-time could provide clues to missing components of the universe

來源:https://news.uchicago.edu/story/ripples-space-time-could-provide-clues-missing-components-universe

編譯:小R君

長按下方圖片關注「引力天文」查看更多歷史文章


相關焦點

  • 超弦宇宙學
    宇宙學本身就建立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沒有時空彎曲概念,現代宇宙學是不可能的。宇宙學還檢驗了輕元素的合成理論,對中微子的種類和質量給出限制。如何利用宇宙學檢驗超出廣義相對論的理論以及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理論,就成為過去幾十年宇宙學家以及粒子物理學家共同的研究課題。
  • 宇宙學需要哲學嗎?
    每當科學家研究檢驗一種理論的最佳方法,或者想知道科學模型與現實的關係時,他們都是在研究哲學。然而,因為處於研究整體存在的獨特地位上,宇宙學尤其充滿了哲學的困惑和立場。事實上,在宇宙學的核心,隱藏著一種哲學信仰。
  • 物理學的困頓:宇宙學心臟上的黑暗虛空
    有兩樣難以捉摸的東西,數量遠遠超過普通的星星和氣體,分別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對它們一無所知,只知道它們似乎構成了宇宙中的幾乎所有一切。這對孿生的幽靈足以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思量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我們仔細建立的宇宙學模型是否正確。還不僅於此。我們的標準宇宙學模型還指出,在大爆炸之後的瞬間,空間就被一種未知的東西拉伸成形,這第三種「暗」成分被稱為暴脹場。
  • 物理學家們將AdS/CFT對偶場論應用於宇宙學
    馬裡蘭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探索了這種理論結構在宇宙學研究中的潛力,在發表於最近的《自然物理學》上的一篇論文中,他們展示了如何通過結合AdS/CFT的元素在微觀上實現先前提出的宇宙學模型。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工作建立在兩個想法的交匯處。」
  • 宇宙學「基本悖論」的三種樣式
    文化史和社會史家很難從時空的順次上將科學、宗教和藝術劃分開來,既然三者的起源不分先後,那麼科學、宗教和藝術的起源符合哲學同步論的「等效原理」,不僅如此,科學、宗教和藝術的起源存在形式上的相似性,我們甚至可以「效仿」宇宙大爆炸理論,構造形式上的「科學大爆炸理論」、「宗教和藝術大爆炸理論」,就像我們接受了現代信息學的「信息大爆炸理論」一樣。
  • 過於單薄的宇宙:宇宙學標準模型又出現了一道裂縫
    結果,在這兩年,他們用最先進的儀器和技術,測量出的結果反而讓所謂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出現了一條裂縫:應用兩種手段測量出的宇宙膨脹速度,數值上的差異無法被看做是誤差;還不止於此,現有證據暗示,我們宇宙中的物質定律,不是在各個方向上都一致的,似乎存在一個特殊的方向,在那個方向上宇宙的參數會發生變化。到現在,讓宇宙學家心驚肉跳的東西還在不斷冒出。宇宙學標準模型中正出現第二個裂縫。
  • 理論物理所等在宇宙學和暗物質前沿交叉研究中獲進展
    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實驗探測到的吸收信號幅度比標準宇宙學理論預測的可能最大幅度還大(置信度3.8σ)。迄今為止,標準宇宙學模型(ΛCDM)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該理論框架相當準確地解釋了宇宙的各種結構和性質。因此EDGES觀測到的反常信號或許暗示著即將開啟一個後ΛCDM宇宙學時代,並且可能為解開暗物質之謎提供一個新途徑。
  • 物理宇宙學 | 這可能是有關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最詳細解讀
    他是現代宇宙學大廈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迄今我們已建立了描述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和描述宇宙演化的大爆炸宇宙學模型,但是相對於粒子物理的研究,宇宙學研究的科學性,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一直不被看好,並時常被質疑。這一點,在我(張新民)1996年夏從美國回國後在高能所開始組建宇宙學團隊時深有感觸。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人類對宇宙學的研究由此拉開了帷幕。在宇宙學距離上持續時間最長而且最亮的天體就只有類星體了,事實上,從類星體發現不久,天文學家就不斷提出利用其奇特的性質用於宇宙學研究。但是,由於對類星體內秉性質缺乏充分了解,直到現在仍然處於艱難的探索之中。但隨著高空間解析度觀測技術發展,幹涉測量作為新工具已經初步顯示了強大的能力。
  • 氣溶膠流體力學:漣漪效應氣泡破裂的瞬時研究
    漣漪效應,英語:Ripple effects,指液態粘性氣泡所產生的漣漪影響漸漸擴大的現象。漣漪效應中粘性氣泡的破裂在自然界和工業應用中十分普遍,比如當前的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潛在的攜帶病原體的氣溶膠,這些氣溶膠與襯在呼吸道中的粘彈性流體中的薄氣泡膜的漣漪效應氣泡破裂有關。
  • 系外行星和宇宙學研究先驅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在,人們仍然在使用這項技術研究已知的超過4000顆太陽系外行星。 James Peebles開發了一個理論框架。諾貝爾獎委員會評論該框架構成了「現代理解從大爆炸一直到今天的宇宙歷史的理論基礎」。
  • 量子力學能解釋時空的存在或不存在嗎?
    科學家一直在攻克,時間、空間與引力(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存在不兼容,所以量子要想搞定時空就要搞定引力,即量子引力,然而大部分都停留在數學和假設當中。凝結宇宙學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物理學領域得到發展,它推測了神秘的代數實體(稱為自旋網絡)的存在。這些網絡被建議作為空間和時間的組成部分,它們被壓縮以產生我們所知的宇宙。這種凝結導致了我們目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並給該領域起了個名字: 凝結宇宙學。
  • 困擾物理學家近百年的宇宙學常數——愛因斯坦最大失誤或被更正?
    宇宙學常數困擾著物理學家一個多世紀。物理學中有一個基本問題。一個稱為宇宙常數的數字將量子力學的微觀世界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宏觀世界聯繫起來。 但是,兩種理論都無法就其價值達成共識。星系彎曲時空結構(綠色)和暗能量(紫色)的平滑效果示圖(主導了重力效應。)瑞士日內瓦大學理論物理學助理教授盧卡斯·洛姆布裡瑟(Lucas Lombriser)提出了一種新的評估愛因斯坦引力方程的方法,以找到與觀測值緊密匹配的宇宙常數值。
  • 宇宙最原始漣漪怎麼篩選?
    這些最早的時空結構波被膨脹過程迅速放大,推動宇宙爆炸性膨脹。大約138億年前誕生的原始引力波至今仍在宇宙中迴響,但它們被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等事件產生的引力波淹沒了,難以被現有設備檢出。當地時間12月9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闡述了一種新方法,能夠從引力波數據中梳理出「原始漣漪」的微弱信號。
  • 在太空諦聽「時空漣漪」?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星「太極一號」上...
    在太空諦聽「時空漣漪」——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星「太極一號」上的蘭州印記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而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2015年才首次在地面被直接觀測到。倘以水面比喻時空,引力波就是引力在時空間留下的漣漪,它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打開了有別於電磁波的全新窗口。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前夕,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順利完成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翻開裡程碑式的嶄新一頁!
  • 宇宙學常數:引斥並存,關注引力之時別忘了斥力的存在
    我們用「道」這樣的思想眼光來看宇宙自然生成的物質演化進程,來看「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作出的考查」。愛因斯坦場方程,最初發表時得出的宇宙學觀點是宇宙不穩定,既有膨脹也有收縮。後來覺得在哲學上看,宇宙整體上應該上是靜止平衡,於是在公式中加了一個宇宙常數項,讓宇宙靜止平衡。
  • 宇宙學和宗教學,到底哪個對人類更有用?
    這三位物理學大師的獲獎成就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因為研究宇宙學而獲獎。宇宙認知具體來說馬悅爾和克羅斯是因為首次發現類日恆星的行星而獲獎,詹姆斯這是因為研究了宇宙大爆炸後有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大結構的生成而獲獎。
  • 宇宙學存在危機?
    宇宙學唯一的大問題就是人為捏造的誤解,暗物質、暗能量、暴脹以及大爆炸理論都是真實的,而替代理論是失敗的。
  • 兩院院士李德仁:北鬥時空體系精準助力疫情防控
    在演講中,李德仁認為,北鬥時空體系能精準助力疫情防控。據他介紹,醫院建設、物資運送、巡防管控……面對疫情暴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快速響應,融入多項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北鬥高精度定位設備,確保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測量標繪工作迅速完成;基於北鬥的無人設備,既能運送醫用物資又能實現防疫作業。北鬥馳援,讓防控工作更加高效精準。使得人們戰勝疫情的底氣和信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