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流體力學:漣漪效應氣泡破裂的瞬時研究

2020-12-13 量子認知

漣漪效應,英語:Ripple effects,指液態粘性氣泡所產生的漣漪影響漸漸擴大的現象。漣漪效應中粘性氣泡的破裂在自然界和工業應用中十分普遍,比如當前的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潛在的攜帶病原體的氣溶膠,這些氣溶膠與襯在呼吸道中的粘彈性流體中的薄氣泡膜的漣漪效應氣泡破裂有關。

一個由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波士頓大學的機械工程、數學和航空航天工程研究團隊對這種漣漪效應氣泡的破裂,予以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並作為《科學》雜誌的封面文章。

通過使用複雜的照明設置和快速的快門速度,完美地捕捉了短暫的瞬間,拍攝了從稠密矽油周圍介質中冒出的微小氣泡,這種現象伴隨著產生徑向皺紋的彈性薄膜。

儘管漣漪薄膜的重量似乎在膜塌縮和起皺不穩定性中起主要作用,但在這項工作中,重力似乎起著令人驚訝的作用。基於這種現象的流體力學,結果表明,表面張力是塌陷過程中引發動態屈曲不穩定性和起皺行為的驅動因素,並伴隨著彎曲的粘性和粘彈性薄膜的破裂。該研究工作與了解工業和化學應用有關,包括呼吸道呼氣事件產生的氣溶膠。如圖所示在氣泡破裂的膠片上形成的漣漪效應拍下了塌陷場景。

薄膜起皺

了解氣泡的形成非常重要,因為氣泡在自然界和工業應用中無處不在,包括在玻璃製造、噴漆、放射性廢物處置、火山噴發過程、攜帶病原體的氣溶膠等中的氣泡集積。彈性薄膜在壓縮應力下會起皺。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專注於理解薄膜的彈性片材拉伸及其彎曲變形。當上升的氣泡到達表面破裂時,粘性液體也可能在「不穩定性」過程中彎曲。表面覆蓋後,氣泡由球形帽形式的液體薄膜組成,並由內部捕獲的氣體支撐。氣泡破裂過程中產生的皺紋是由於薄膜塌縮的重量而造成的,從而使捕獲的氣體逸出。結果表明,起皺的不穩定性並不特別取決於重力,也沒有實驗上形成的允許被捕獲的氣體從氣泡中逸出的孔的存在。如圖所示的複雜照明設置可以拍攝從濃密的矽油中冒出來的微小氣泡。

概念驗證

該團隊進行實驗觀察矽油浴上坍塌的氣泡中皺紋的發展,以表明皺紋是由表面張力而不是重力驅動的。為了驗證該假設,他們進行了一個實驗,將氣泡倒置,由於液體粘度,這種方法變得容易。他們通過將氣泡朝上準備好並快速旋轉樣品以使其在幾秒鐘內破裂來實現此目的。當倒置時,氣泡膜在頂點處繼續保持其形狀和厚度。如果重力和粘度是該過程的主要貢獻者,那麼從模擬中可以看出,倒置的氣泡將向下拉長。相反,研究小組注意到倒置的氣泡在重力的作用下又恢復了原來的狀態,而氣泡的最後階段卻形成了皺紋,從而使它們清晰地看到了整個過程。

表面張力—驅動力

為了解表面張力現象背後的驅動力,科學家們測量了坍塌時間尺度特徵的關鍵參數。為此,在實驗過程中使用了各種粘度和不同膜厚的矽油。他們使用高速圖像計算起皺時的代表速度,並增加矽油的粘度,以減慢塌陷。不出所料,更薄的氣泡崩潰得更快。在這項工作中得出的模型表明,皺紋的數量如何嚴重取決於引發氣泡塌陷的孔的大小。在實驗演示期間,研究小組使用毛細管驅動的裝置消除了整個氣泡表面的壓力差,該裝置不會破壞薄膜,結果,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孔有效地導致了氣泡破裂而不會破裂膜。

實驗結果與理論基本吻合。系統中拉應力和壓應力之間的競爭影響了薄膜中起皺圖案的位置。 使用從熔爐中抽出的吹制熔融玻璃,對較厚的結構進行了額外的實驗,使熔融空氣通過吹玻璃管逸出。在此過程中,吹制的玻璃塌陷成皺紋形狀。在這項工作中得出的模型對於膜最薄的數據有局限性,在膜最薄的情況下坍塌非常突然,起皺圖案失去了對稱性,無法覆蓋整個氣泡。此外,該模型預測在所有情況下都不會發生皺紋。

研究表明,表面張力而非重力推動了粘性表面氣泡的破裂。他們開發了一種毛細管驅動的塌陷系統,通過可重複作用的薄膜的慣性、壓縮和粘性結合的同時相互作用來引發動態屈曲不穩定性。這項工作提出了在快速壓縮過程中具有類似彈性不穩定性的粘性薄片。結果還可以解釋潛在的攜帶病原體的氣溶膠呼出的流體力學,這些氣溶膠與襯在呼吸道中的粘彈性流體中的薄氣泡膜的破裂有關。該研究工作表明,僅表面張力可能會在粘性薄膜破裂期間促使屈曲不穩定性,從而使這些薄膜摺疊並截留空氣,從而為霧化機理提供更深入的認知。

參考:A new wrinkle on liquid sheets: Turning the mechanism of viscous bubble collapse upside down,Science, 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4/685

相關焦點

  • 流體力學的研究方法
    二百年來流體力學發展史中每一項重大進展都離不開實驗。   模型實驗在流體力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這裡所說的模型是指根據理論指導,把研究對象的尺度改變(放大或縮小)以便能安排實驗。有些流動現象難於靠理論計算解決,有的則不可能做原型實驗(成本太高或規模太大)。這時,根據模型實驗所得的數據可以用像換算單位制那樣的簡單算法求出原型的數據。
  • 漣漪效應
    「漣漪效應」在心理學裡亦稱為「模仿效應」,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傑考白·庫寧(JacobKounit)提出的,定義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壞規則,而未見對這種不良行為的及時處理,就會模仿破壞規則的行為。  在經濟學裡,「漣漪效應」又稱「衰減效應」,是指技術、信息、經驗和新觀念等在經濟區域之間擴散傳播的過程其能量不斷消耗、速度逐漸降低、影響逐漸減小,像池塘中擴散的漣漪一樣的現象。
  • 【學術研究】選修學習研究生全英文課程「高等流體力學」
    日本山形大學李鹿輝教授,應動力與能源學院邀請來我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計劃於近期講授「高等流體力學」全英文課程,歡迎廣大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報名選修
  • 我國氣溶膠微物理、光學特性以及直接輻射效應的空間分布
    Xiaochun Zhang, and Xiaoye Zhang第一作者機構: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 (LASW) and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LAC), Chinese Academy of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MA, Beijing, 100081, China氣溶膠的光學特性決定了對地球系統輻射平衡以及氣候變化有影響的直接效應
  • 計算流體力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計算流體力學就是對流體力學的數值求解,流體力學是什麼呢,它主要研究流體本身的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以及流體和固體界壁間有相對運動時的相互作用和流動的規律。水的流動、風、一粒小石子掉進水裡引起的漣漪都是屬於流體力學的研究範疇。
  • 氣泡破裂的真正原因
    因此氣泡的氣液相界面破裂原理是工業界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也是膠體界面化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基礎科學問題。近日,美國波士頓大學的James C. Bird教授課題組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表面張力是導致氣泡在黏性液體中破裂的決定性因素,顛覆了傳統認為重力是決定性因素的認識。
  • 推指關節產生爆裂聲:因為指骨間的氣泡破裂?
    但由於發聲時間短,科學家們一直未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最近又有科學家通過研究給出了解釋。  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數學公式來解釋關節發聲的原因,他們建立了描述手指骨和手骨之間充滿液體的間隙中發聲的方程式,建立假設認為骨頭間隙空間是發聲的來源。
  • 單個氣泡破裂時內部溫度是太陽4倍
    單個氣泡破裂時內部溫度是太陽4倍   利用天文學家經常使用的測定恆星表面溫度的技術,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的化學家們日前測量出當一個氣泡被超聲波壓碎時,其內部的溫度要高達2萬開氏度,而這竟是太陽表面溫度的4倍之多。
  • 美科學家打造1微米小氣泡 可堅持一年不破裂
    據國外媒體報導,小氣泡通常是很脆弱的,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破裂,但美國研究人員製造的小氣泡最長卻可堅持一年時間,他們表示,這種超級小氣泡有助於改良很多消費類和工業類產品。
  • 科學網—《自然》:科學家揭示氣泡破滅的物理學過程
    在事物的表面,氣泡的破裂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平淡無奇的事件。在6月1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哈佛工程師報告說,與此正好相反的是,氣泡破裂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精美而複雜的物理學過程。 氣泡破滅兩部曲 伯德解釋說,為了使表面積最小化,一個泡沫在接觸到固體或液體界面時會接近於半球形。當這些半球形氣泡爆裂時,通過兩個步驟創建出一串小氣泡。由此產生的小氣泡雖早已司空見慣,但這些小氣泡串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卻從未有文獻報導過。
  • 大氣氣溶膠液態水中二次有機氣溶膠生成機制研究進展
    有機氣溶膠(organic aerosol, OA)是PM2.5的主要組分,而大氣模型對OA的模擬往往低估。近日,北京大學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胡敏教授研究團隊在《科學通報》發表評述文章,聚焦aqSOA前體物的攝取、aqSOA生成的化學機制以及當前主要的研究手段,同時對aqSOA研究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 時空漣漪助力宇宙學研究
    一些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可能是引力,這種時空結構中的細微漣漪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缺失的部分。一篇由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共同撰寫的新論文闡述了這一原理。該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學評論D》上(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論文),該方法依據的是引力波的引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wave lensing)--引力波經過超大質量黑洞或大型星系時其軌跡被偏折的現象。
  • 微納米氣泡發生器在VOC廢氣處理系統上的應用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杭州桂冠程工給大家講述的是微納米氣泡發生器在VOC廢氣處理系統上的應用。其特點是使用水做介質,應用於廢水以及VOC治理,不用化學品和活性碳,沒有固定耗材不產生二次汙染物,加上設備能源消耗極低,有著極大的成本優勢。
  • 《漣漪效應》影評:多線敘事結構中的命運迴環
    《漣漪效應》影評:多線敘事結構中的命運迴環 時間:2014.04.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桃桃林林電影《漣漪效應》採用多線敘事結構     本片的中文片名被譯為《生命的漣漪》、《漣漪效應》或《因果循環》,無論取哪個名字,傳遞的都是相同的含義,即命運的交織與輻射。
  • 心理漣漪效應:小錯若不制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關鍵詞:漣漪效應漣漪效應也被稱之為模仿效應,此心理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傑考白庫寧提出並命名的,最初運用於教育學。傑考白認為,當一群人看到有破壞行為而未對其進行制時,破壞的行為就被模仿,就像一塊扔進水裡的石頭,一圈圈的波紋會逐漸波及很遠的地方。
  • 計算流體力學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中的若干實例
    講座內容: 1、報告題目:計算流體力學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中的若干實例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流體力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理論研究方面,計算流體力學可以配合實驗研究探索和發展新的數理模型。在實際應用方面,計算流體力學可以針對多種工業、環境流體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本次報告將重點介紹計算流體力學在發展多相湍流反應模型方面的工作,以及若干解決實際工業問題的實例。  2、報告人:張宇。      天津大學學士碩士,清華大學力學系博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美國普渡大學兩站博士後。
  • 水煮沸了會出現氣泡,西伯利亞地面鼓起氣泡又是怎麼回事?
    生活之中,我們經常看到煮沸了的水會出現氣泡,而這一現象則被我們歸結為一種自然的現象,我們對其也是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而這些氣泡之所以會在水中出現,是因為溫度的升高,使得水中存在的氣體變成了一個個的小氣泡,而這些氣泡不斷的匯聚在一起,最後形成了我們所見的大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