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是破碎也精美 |
《自然》:科學家揭示氣泡破滅的物理學過程 |
在事物的表面,氣泡的破裂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平淡無奇的事件。在6月1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哈佛工程師報告說,與此正好相反的是,氣泡破裂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精美而複雜的物理學過程。
氣泡不是簡簡單單地就化為烏有了,一個大氣泡會消散於一串小氣泡中。這一發現可稱得上是「爆破」科學領域所取得的一個進步。
靈感來自偶然
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系的畢業生詹姆斯·伯德及其同事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這一普遍規律的。他們表示,在洗碗池中的泡沫和海洋中的泡沫破裂的方式其實是完全一樣的。
伯德和文章的另一作者、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系前助理研究員洛朗·科爾賓,在一次實驗室午夜會議期間激發了研究氣泡如何破裂的靈感。當時他們正在研究在不同的表面傳播氣泡的方法,他們倆注意到了生成的這些小氣泡串,於是決定一探究竟。
「自此之後,只要是下雨天,無論任何時候,我都要跑到水坑周圍去觀察氣泡的破滅。」伯德說,「當我在大海中遊泳時,我也要對著海水表面的氣泡盯會兒,看看能否觀察到同樣的效果。我很快意識到,這種現象無處不在。」
氣泡破滅兩部曲
伯德解釋說,為了使表面積最小化,一個泡沫在接觸到固體或液體界面時會接近於半球形。當這些半球形氣泡爆裂時,通過兩個步驟創建出一串小氣泡。由此產生的小氣泡雖早已司空見慣,但這些小氣泡串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卻從未有文獻報導過。
伯德認為,氣泡的曲面特性在此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這種形狀會導致氣泡內部壓力高於外部。一旦氣泡打破平衡(如爆裂),表面張力就會產生一個向內的合力。第一步,氣泡收縮時,作用在氣泡上的力會引起泡膜罩住自己,因此在圓環面內陷出一個空氣氣囊。第二步,表面張力將這個氣囊破裂成一串更小的氣泡,這就像是淋浴頭中的細小水流會因表面張力而成為一個個的水滴。
不過,這種級聯效應是短暫的,在迄今為止的實驗中發生次數不超過兩次。最小的氣泡不再形成球形帽並重新融入液體,這就是級聯的結束。
過程精美而複雜
由於爆裂過程發生得太快,以至於用肉眼根本無法看到。研究小組利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了氣泡的破裂過程。基於觀測到的視頻,他們構建了一個數學模型來測試和複製他們的實驗假設。
氣泡破裂背後的物理學過程似乎完全不受氣泡材料的影響。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在像油這樣的粘性液體中仍能觀察到小氣泡串效應,甚至在粘稠度達至5000倍的水溶液中依然如此。伯德希望繼續在熔融玻璃、巖漿和泥漿等更多特異性材料中研究類似的破裂效應。
雖然了解氣泡如何破滅也許在近期內無法提供任何實際應用,但研究人員期望,了解如何從較大的氣泡創建出小氣泡,未來某一天也許可幫助了解各個領域。
「我們為為何會觀察到這些小氣泡串提供了一個一般性的解釋,」論文共同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機械和宇航工程教授霍華德·斯通說,「我們認為,這項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大氣泡在氣霧形成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當小氣泡在液體表面破裂時,會向上噴射小液滴。這種效應在碳酸汽水中很容易觀察和感覺到。以氣泡作介導的氣霧劑也與健康和氣候方面的應用相關。這些液滴可將海洋等大片水域中的、諸如可溶性氣體或鹽等任何傳導性材料傳遞到空中。
在家中就可一試
「許許多多的尖端科學成果必須利用專門的設備或儀器才能觀察到。我之所以熱愛此項研究,是因為任何人在他們的廚房裡就能看到整體效果,」伯德總結道,「這雖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效果,但你最終可觀察到美麗的圖案,得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尖端科學通常不是任何人就能在居家廚房中就能完成的。但是,在6月10日《自然》雜誌上刊登的此篇文章中出現的那些靈感,只要你準備一些肥皂水、一塊玻璃和一根稻草,就可以迅速復現出來。
要嘗試做這個實驗,你只要將稻草的一頭浸入水中,使其沾上肥皂水,然後將其放置在玻璃上,同時吹稻草的另一端,在玻璃上創建出一個約2釐米至3釐米大的半球形泡沫。
現在,你只需靜靜地等著泡沫破裂,如果你等得不耐煩了,也可以用手把它弄破。圍著泡沫邊緣仔細觀察,你就能看到那串美麗的小氣泡。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