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自然》:科學家揭示氣泡破滅的物理學過程

2020-12-16 科學網
縱是破碎也精美
《自然》:科學家揭示氣泡破滅的物理學過程

 

在事物的表面,氣泡的破裂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平淡無奇的事件。在6月1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哈佛工程師報告說,與此正好相反的是,氣泡破裂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精美而複雜的物理學過程。

 

氣泡不是簡簡單單地就化為烏有了,一個大氣泡會消散於一串小氣泡中。這一發現可稱得上是「爆破」科學領域所取得的一個進步。

 

靈感來自偶然

 

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系的畢業生詹姆斯·伯德及其同事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這一普遍規律的。他們表示,在洗碗池中的泡沫和海洋中的泡沫破裂的方式其實是完全一樣的。

 

伯德和文章的另一作者、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系前助理研究員洛朗·科爾賓,在一次實驗室午夜會議期間激發了研究氣泡如何破裂的靈感。當時他們正在研究在不同的表面傳播氣泡的方法,他們倆注意到了生成的這些小氣泡串,於是決定一探究竟。

 

「自此之後,只要是下雨天,無論任何時候,我都要跑到水坑周圍去觀察氣泡的破滅。」伯德說,「當我在大海中遊泳時,我也要對著海水表面的氣泡盯會兒,看看能否觀察到同樣的效果。我很快意識到,這種現象無處不在。」

 

氣泡破滅兩部曲

 

伯德解釋說,為了使表面積最小化,一個泡沫在接觸到固體或液體界面時會接近於半球形。當這些半球形氣泡爆裂時,通過兩個步驟創建出一串小氣泡。由此產生的小氣泡雖早已司空見慣,但這些小氣泡串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卻從未有文獻報導過。

 

伯德認為,氣泡的曲面特性在此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這種形狀會導致氣泡內部壓力高於外部。一旦氣泡打破平衡(如爆裂),表面張力就會產生一個向內的合力。第一步,氣泡收縮時,作用在氣泡上的力會引起泡膜罩住自己,因此在圓環面內陷出一個空氣氣囊。第二步,表面張力將這個氣囊破裂成一串更小的氣泡,這就像是淋浴頭中的細小水流會因表面張力而成為一個個的水滴。

 

不過,這種級聯效應是短暫的,在迄今為止的實驗中發生次數不超過兩次。最小的氣泡不再形成球形帽並重新融入液體,這就是級聯的結束。

 

過程精美而複雜

 

由於爆裂過程發生得太快,以至於用肉眼根本無法看到。研究小組利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了氣泡的破裂過程。基於觀測到的視頻,他們構建了一個數學模型來測試和複製他們的實驗假設。

 

氣泡破裂背後的物理學過程似乎完全不受氣泡材料的影響。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在像油這樣的粘性液體中仍能觀察到小氣泡串效應,甚至在粘稠度達至5000倍的水溶液中依然如此。伯德希望繼續在熔融玻璃、巖漿和泥漿等更多特異性材料中研究類似的破裂效應。

 

雖然了解氣泡如何破滅也許在近期內無法提供任何實際應用,但研究人員期望,了解如何從較大的氣泡創建出小氣泡,未來某一天也許可幫助了解各個領域。

 

「我們為為何會觀察到這些小氣泡串提供了一個一般性的解釋,」論文共同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機械和宇航工程教授霍華德·斯通說,「我們認為,這項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大氣泡在氣霧形成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當小氣泡在液體表面破裂時,會向上噴射小液滴。這種效應在碳酸汽水中很容易觀察和感覺到。以氣泡作介導的氣霧劑也與健康和氣候方面的應用相關。這些液滴可將海洋等大片水域中的、諸如可溶性氣體或鹽等任何傳導性材料傳遞到空中。

 

在家中就可一試

 

「許許多多的尖端科學成果必須利用專門的設備或儀器才能觀察到。我之所以熱愛此項研究,是因為任何人在他們的廚房裡就能看到整體效果,」伯德總結道,「這雖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效果,但你最終可觀察到美麗的圖案,得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尖端科學通常不是任何人就能在居家廚房中就能完成的。但是,在6月10日《自然》雜誌上刊登的此篇文章中出現的那些靈感,只要你準備一些肥皂水、一塊玻璃和一根稻草,就可以迅速復現出來。

 

要嘗試做這個實驗,你只要將稻草的一頭浸入水中,使其沾上肥皂水,然後將其放置在玻璃上,同時吹稻草的另一端,在玻璃上創建出一個約2釐米至3釐米大的半球形泡沫。

 

現在,你只需靜靜地等著泡沫破裂,如果你等得不耐煩了,也可以用手把它弄破。圍著泡沫邊緣仔細觀察,你就能看到那串美麗的小氣泡。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 科學家為銀河系巨大"費米氣泡"繪肖像 或似燈泡
    科學家曾觀測到銀河系中央存在神秘巨大的氣泡,其被稱為「費米氣泡」。這兩個對稱的氣泡為何物?依據天體物理學理論,這些放射伽馬射線的泡沫其實不應該存在。而科學家基於費米伽馬射線望遠鏡過去四年的數據,為巨大氣泡建立出「肖像」後,依然對這一神秘現象深感困惑。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
  • 科學網—物理學之美美在哪?
    在我全程參與《物理學之美》的編輯出版過程中,十多年裡十幾次反覆閱讀書稿,經常感覺那些曾經掛在中學教室牆上的科學大師的畫像,如今躍然紙上,萬分親切。如果我在中學時代有機會閱讀這麼優秀的科普圖書,我對物理學科的態度一定會更積極。
  • 奇特拓撲學重塑物理學—新聞—科學網
    螺旋二十四面體結構 圖片來源:NIK SPENCER/Nature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理論物理學家Charles Kane從未想到自己會迷上拓撲學。「我並不像數學家那樣思考。」
  • 科學家嘗試用計算機科學解理論物理學難題—新聞—科學網
    計算複雜性:解碼時空的新支點
  • 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這些重要的神經細胞也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得益於過去幾年技術的提高,科學家們現在可以以更高的解析度,把鏡頭拉近到印跡細胞內部,緊密追蹤記憶的形成過程。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宇宙「巨無霸氣泡」能量來源 遙望百億光年外的輝光
    宇宙中神秘的「巨無霸氣泡」萊曼—阿爾法團塊,是百億光年外的一種巨大氣體雲。多年來,天文學家致力於解開其起源之謎。由中外14家單位的學者共同參與的國際研究,揭示了「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對了解包括銀河系在內的眾多星系如何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大爆炸。
  • 科學家了解雲朵誕生過程—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通過改良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可放大氣態環境中的物體),捕捉到了捲雲的形成過程。 研究人員給ESTM添加了一個新倉,使該設備擁有準確產生具體溫度、壓力和相對溼度條件的能力,這些是雲朵形成的條件。為了了解捲雲如何形成,科學家將生成捲雲的物質置於改進的ESEM倉內:包括礦物粒子和水蒸氣。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實驗數據量化了環境因素的改變對魚類個體行為的影響 12月15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該成果較好解釋了已發生的多例自然現象,如瑞典淡水魚河鱸種群結構的變化。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1月31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衰老的單細胞圖譜。通過這一圖譜和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的聯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曲靜,北京大學教授湯富酬及美國索爾克(Salk)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
  • 科學網—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停刊
    《科學家》最後一期封面 據《科學》和《自然》網站消息,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從2011 《科學家》雜誌10月份出版特刊,以紀念她25周歲生日,但是壞消息隨之而來。《科學家》雜誌CEO Vitek Tracz在一封給ScienceInsider的電子郵件中談到停刊原因時表示「唯一的原因就是經濟困境」。主編Mary Beth Aberlin說,廣告費是《科學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去年以來其廣告市場非常困難。
  • 科學家利用物理學解釋鳥鳴聲—新聞—科學網
    不同物種之間的多樣性以及神經系統和生物力學之間的關係,使得鳥鳴聲的產生成為一個很難理解的複雜過程。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物理學家Gabriel Mindlin從鳥類發音器官的動態物理學這一視角探究了該現象。 Mindlin在日前發表於美國物理聯合會所屬《混沌》雜誌的深度綜述文章中,分析了基本物理特性在鳥鳴聲複雜性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同產生它們的神經指令之間的關係。
  •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2017年06月20日 07: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磊 字號 內容摘要:實際上,這個話題只有放在一個更全局、更縱深的歷史語境下進行
  • 理論物理學已陷入困境?我們對自然的認識並不比上世紀70年代更多
    1687年7月5日,艾薩克·牛頓的一本經典的傳世之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勵和支持下出版了。在這本書中,牛頓系統地闡述了在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自然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並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