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若輕,有容乃大
——試探張項學撰聯藝術
徐玉基 上海
經常讀到張項學先生的精品聯作,咀嚼再三,聯味綿長。久之,引起了我的思考。
凡著名聯家均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除了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外,在撰聯思路、選取元素、遣詞造句、概括鋪陳、句式變化、隨物賦形等等方面,皆有著自己的明顯特徵。對聯創作必須寓多樣性和獨特性於一體,多樣性是獨特性的基礎,獨特性是多樣性的表現。沒有多樣性,作品就顯得寡味;沒有獨特性,作品就會流於一般。唯有多樣性與獨特性的完美結合,創作的路子就寬廣,內涵就深邃,作品就精彩。讀張項學先生的聯作,正有此味。
對聯的多樣性,就題材來說,無所不能,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大到星球,小到塵埃;實到花草,虛到思緒;遠到天邊,近到眼前,俯拾皆是聯題。就形式來說,長短皆宜,起結呼應、總分得體、鋪陳有致、氣脈貫通等,都給聯作注入了靈動和生命。就方法來說,步步高、聲聲慢、居高臨下、異峰突起、一錘定音、含而不露等等,皆成為聯家的利器。就韻味來說,平淡、濃鬱、蘊籍、舒緩、律動、綿長等等,各美其美。就獨特性來說,八仙同過海,獨自顯神通,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招式。細讀張項學的作品,他的作品很多,涉及方方面面,路子寬、內涵深、底蘊厚,風格獨特,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認為張項學先生的撰聯藝術特色,其內力還在於「舉重若輕,有容乃大」,這也是一個聯家必備的素質。在純熟地掌握和運用格律、技巧,能較好地抒情狀物敘事講理,表達思想感情之後,聯家必須要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就是劉太品先生說的「形式的境界和內涵的境界」。形式的高級境界是「意境的渾圓和氣韻的生動」。內涵的高級境界則是「思想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而「舉重若輕」「有容乃大」是達到這兩個境界的內在表現。
舉重若輕。清·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坡詩不尚雄傑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對聯有份量,而讀來輕鬆,也是一種能力。我因經常參加評聯,讀到一些作品相當吃力,當時就想,吃力的應是作者,輕鬆的應是讀者,而不是反過來。焉知輕鬆的聯句中,蘊藏著深厚的功力,創作中的甘苦,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體會。
舉重若輕,首先要有聯作的「重」。這分量並非劍拔弩張、掀地翻天的口號式,而是隱藏在字裡行間,是藝術性的,否則我們只要喊口號就可以了。重大題材需要分量,細微題材更需要分量。因為重大題材自身分量就很足,而細微題材需要通過演繹,賦予它足夠的分量。例如張項學先生題《成都》,起句「古蜀帝王地」,五字就有厚重感。而題《小雪》(非節氣),起句藉助外界的力量「蓄得三時力」,也見厚重。由此可見,一些小題材,如果放在更廣大的空間和更深邃的時間裡,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我這裡講的也包括一些抒情、婉約的作品,這些作品看起來是輕柔的,但是她的感染力應是渾厚的,能夠打動人心,因為這種力量完全是內斂的,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探索到入木三分的奧妙。
當然,講分量要厚重並非滯重,搞一堆力敵千軍的詞句,並不能顯示聯作的分量,只感到累贅或虛張聲勢。在輕鬆的文字中,也能顯示其足夠的分量,而不是輕飄飄的。這就是「舉重若輕」的功力了。「意境的渾圓和氣韻的生動」,足可以表達這種境界。如張項學題記者節兩起句「天地一支筆」「古今幾段文」,看似輕鬆,而氣魄乃大,還能夠給綿延不斷的後續聯句以推力。
這種「重」要講究整體的力量,即全聯的「重」和上下聯乃至每一分句的「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謀篇布局上,每一分句要服從於整體的構思,形成合力。在撰聯方法上,百花齊放,並無一定之規,各美其美,都能達到「舉重若輕」之效果。例如在輕描淡寫中起句,不知不覺中將聯作引向主題的核心,不失為一種高明的方法。如張項學題《清明上河圖》聯,前面看似漫不經心,到結句「世盛一河青史來」,如奇峰突起,瞬間使聯意升華,聯的張力由此而發。也有的故意由強到弱,讓讀者去體會,增加餘味綿長之效果,如張項學題《李商隱》聯結句「一點靈犀誰與通」,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看則弱,實則強。
總之,「舉重若輕」類似孫悟空的金箍棒,雖重千鈞,但能大小由之,千變萬化。「棒」亦重,舞棒的亦能化重為輕,逐漸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舉重若輕」,既有「重」,又能「舉」,還要「輕」,實屬不易。
有容乃大。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的自勉聯「受益惟謙,有容乃大」。這裡著重是講人要有寬大的胸懷,才能容納大氣象。對聯其實也如此,一方面寫對聯的人要有大胸襟,熟讀天下文章,容納百科知識;另一方面對聯本身要容量大,在短短兩行,寥寥數字中,包容儘可能多的內容。人的「容」與聯的「容」是相依相偎的,人有「容」,才能賦予聯以「容」;聯的「容」要依賴人的「容」。「重」必須要有足夠的「容」來承載,「容」必須有足夠的「重」來展示。大碗裝辣椒醬佐餐與小碟裝大米飯飽食皆非所宜。對聯的大,是指大氣魄、大境界、大胸襟、大清明,而非「長拳空大」(《西遊記》語)。
張項學先生勤學不輟,腹有詩書。他曾發起學習《詩經》、《楚辭》以及魏晉詩歌等的學習以及用詩歌唱和,一首首認真學過來,寫起來,所花的功夫應是很深的。我曾參與《楚辭》的唱和,不久即感到力不從心。而他始終樂此不疲,深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中,遨遊在詩詞聯賦的海洋裡,吸取了大量的營養,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閱歷,增長了見識,使之成為一個有「容」的人。我們讀了他大量的詩作和聯作,就理解了他為何能在強手如林的詩聯隊伍中脫穎而出。他不斷地擴「容」,因而逐步地向「大」邁進。我想,這也是每個學詩學聯人的必由之路。
人有「容」,就能體現在聯作中的「容」。文學創作是要講「容」的,否則就乾癟癟的。我們經常見到一些聯作,無非就事論事,客觀描述,乾癟直白,毛病就在「容」量太小。善手能夠借景造境,以小寓大,挖掘內涵,情景交融,力求聯作的「大」。雖寥寥幾字,亦能得大境界。如古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藉助「室」和「花」二物,把人的情趣、追求、境界寫得淋漓盡致。張項學先生的聯作,看得出他努力在追求「大」,哪怕輕描淡寫,也力求有「大」的精神。如他題《紫荊關》聯結句「威勢終從亂世來。」容量就是很大的,將發生在紫荊關的一百多次戰爭,濃縮到短短七個字。顯示了什麼威勢,經歷了哪些亂世,統統留給讀者去思考。
由此我想到了這個「容」,不是一隻空碗,而是百寶箱,可納天下珍寶,也可化腐朽為神奇。寫聯的人,通過思考和重組,讓這些珍寶成為新的作品。變化無窮,小大由之,方顯出「有容乃大」的真諦。
且欣賞張項學先生的幾副聯作。
小雪
蓄得三時力,隨風而至,卻落輕柔,恐驚一夢誤春意;
悟開一首詩,攜韻以來,何論香色,願借三分讓白梅;
評:為了把「小雪」這種不起眼的事物寫好,作者起句即賦予外力。三時,《左傳·桓公六年》:「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杜預註:「三時,春、夏、秋。」小雪看似輕柔,然而蘊自三時,可謂艱辛,因而可貴。這種寫法別開生面,佐證了「有容乃大」。小雪雖平凡,然能「悟開一首詩」,筆鋒一轉,寄託了人的感情。到結句「願借三分讓白梅」,化用了古詩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一「借」一「讓」,使卑微的小雪具有了人的高尚品格。能把這種平凡事物寫出高境界,可見作者「舉重若輕」的功力。
紫荊關
皆稱京邑咽喉,已排四塞,又位七陘,大名卻自野花盛;
雖歷血腥爭戰,瓦剌破關,天驕越隘,威勢終從亂世來。
評:紫荊關為長城九塞第四塞,太行八陘第七陘。上下聯前三句鋪陳,都是為結句服務。轉折雖然急險,然並不突兀。這麼著名的關隘,卻以野花為名,如此寫法,頗有力道。這裡本是一片山花爛漫的勝地,緣何卻以戰爭聞名,引人思考。下聯承上聯,從地理寫到歷史,這裡曾發生戰爭一百多次,著名的有蒙古瓦剌和成吉思汗發起的兩次戰爭。由此引出結句,既回答了上聯的問題,也引起人們無限的感慨。結句容量之大,為全聯升華增色。
人生四大喜事之金榜題名
已過苦中樂,鑿壁囊螢,懸梁刺股,引來活水須千夜;
終開夢裡花,春風得意,駿馬飛蹄,看盡長安只一天。
評:上聯寫讀書之苦,下聯寫題名之樂,對比強烈。起句之「已過」「終開」,描述了一派輕鬆氣氛。然輕鬆中有艱辛,用囊螢、刺股典,貼切而見功力。下聯化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意,作者在原古詩基礎上,「只一天」大有深意,也是聯眼所在。「一日看盡」與「只一天」,內涵大不相同。苦讀若許年,風光只一天,題名之後道路漫長,艱難曲折,世事難料,已成諸多折桂之人經歷。作者登高望遠,以不一樣的視角審視不一樣的人生,不能不說「容」大意「重」。
感無腿志士劉紅剛倒立上泰山
兩千級石階長嘆,手堪超腳,身已立峰,無處不撐無腿士;
幾百回痴夢今圓,情已感天,志堪驚地,有山皆仰有心人。
評:寫人與寫景物不同,人要突出其精神,才顯其示聯作的魅力。上聯白描式的作了主題的鋪墊,必要而精彩。下聯力道壓過上聯,是從行為層面過渡到精神層面。特別是結句「有山皆仰有心人」,語不驚人而氣魄驚人。
黃鶴樓
憑崔李題詩擱筆,領一度風騷,怎敢攀江閣於前,湖樓在後;
依龜蛇攬月觀星,聽幾回簫笛,早已是雲天縈抱,黃鶴牽心。
評:黃鶴樓是個古老題材,寫出新意很難,但作者顯然在努力賦予斯樓以新意。上聯寫實,下聯寫虛,虛實相得益彰,不僅是撰聯常用手法,也給作者以廣闊的想像空間。我認為精彩在於下結的兩個分句,引人遐思,給人啟迪。今年恰遇疫情災難,武漢是疫情中心,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有雲天縈抱,黃鶴牽心,不言自明,這就是典型的舉重若輕。這一異峰突起,使古老的黃鶴樓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大大地升華了聯意。
2020年12月10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