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畫的歷史長卷,在花鳥、山水、人物三類的分科中,人物畫發軔最早。從中國及世界各地的史前巖畫等資料來看,也都是以表現人物的活動為主題。在某種意義上說繪畫的發源是從表現自身生活、表達自我情感開始的。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類思想學說就在這裡匯集交融,成就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深厚博大的齊魯文化使得在這塊土地上成長的一代代的畫家身上,深深地打上了齊魯文化的印記。
以五四運動為分界線的現代文化運動,使得中國繪畫產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尤其是人物畫,引進了西方的素描、解剖、造型、透視及色彩等多種的技法表現和藝術觀念,使之與中國傳統的筆墨相結合,進入了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展、守成與開拓等激烈碰撞與飛速發展的變革新時期。特別是在建國以後,人物畫作為最能直觀反映生活、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得到了極大的重視,甚至不少山水花鳥畫家也改畫人物畫,使這一最能表達人及社會生活狀態的畫種得到了空前發展。
山東人物畫亦順應全國發展之大勢,建國以後歷經幾代畫家的努力,直到今天已經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當代山東人物畫從「文革」後期即開始發軔,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全國異軍突起,成為全國人物畫隊伍中的一支勁旅。它紮實的藝術功力、精湛的筆墨語言、濃鬱的生活底蘊、深厚的文化積澱的群體形象得到了全國美術界的廣泛讚譽。
縱觀整個20世紀山東人物畫的發展歷史,正可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題材上,還是繪畫技巧上都大量引入了其他繪畫領域的獨有元素。特別是建國初期,山東畫家對傳統人物繪畫技巧的顛覆,為今後山東人物畫的發展定下了特有的基調:有容乃大,不斷創新。例如,以郭蘭村為代表的傳統人物畫家,大膽推翻了用傳統手段表述現實生活題材的繪畫理念,嘗試在造型上與寫實性較強的現代人物表現理念相對接,在用色上追求豐富變化的層次韻律及典雅沉著的文人雅氣,則比較得心應手且具有在新時代下的創新意義,並創作了代表作《西廂記》、《新編歷史故事白蛇傳》等。這種革新對後輩畫家有著很大的影響。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山東人物畫的時代感。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大躍進」使這一時期的畫家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激情,關注生活、表現生活的藝術創作觀念初步形成,人物畫家們重視深入生活,盡情謳歌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樸實,重視寓意性的構思和緊扣時代的主題。其中齊辛民的《看新磨》影響較大,畫面表現了兩個好奇的孩子跐著廢棄的古老石磨,透過窗戶觀看飛轉的電動機器新磨的情形,新穎的構思、深邃的寓意成為了那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但山東人物畫真正的突破卻是在「文革」期間。在全民製造「紅海洋」的過程中,美術充當了獨特、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一大批業餘和專業畫家,在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下,進行著統一審美模式下的藝術探索,他們把自己的藝術才華在極有限的苛刻條件下進行著小心翼翼的釋放。
那時的所有作品都是一個樣式,其突出特點是「紅、光、亮」,「高、大、全」,藝術創作遵循的是統一的「三突出」原則,思維模式極端概念化,藝術手法超常程式化。這一時期的藝術氛圍一方面極大地抹殺了藝術家的個性,另一方面也能使畫家們展示其在特殊條件下的藝術智慧。「文革」中花鳥、山水畫幾乎停滯,人物畫卻異乎尋常地形成了特定時期的繁榮。從純美術的角度看,這一時期的人物畫無論在筆墨與造型、筆墨與光影、筆墨與素描等結合方面都有不少可貴的探索,並對今天也有不少的啟示意義。
但隨著思想禁錮的解放和人們藝術素養的提升,人物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傳統形態的工筆人物畫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繪畫技法上的突破則再次將山東人物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例如,裝飾色彩的運用,素描造型的融入,肌理及結實體面的塑造,對民間美術的借鑑等,都豐富了山東人物畫的傳統文化及人文內涵,多角度、多層面反應現實生活,推動了傳統繪畫筆墨的現代發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山東來說,齊魯獨特的地域特徵——泰山的雄渾、黃河的壯闊、大海的浩瀚,給予了山東人豪放、剛勁、大氣的性格。這種性格和這些題材,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繪畫的創作當中,互為表裡,成為一種主流審美取向。山東繪畫,有自己獨特的面貌與獨特的創造性品格。
21世紀,將是山東繪畫進一步擺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走向自我面貌成熟的一個世紀。老畫家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形成了山東繪畫既不同於京、津畫風,也不同於滬、杭的海派和廣東的嶺南派的齊魯畫風,一種具有山東地域文化特色的繪畫新面目。而中青年畫家,在創新理念和深入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繪畫的藝術語言,開拓了繪畫藝術的新境界,並在全國乃至海內外產生反響,已經初步形成了山東繪畫自己的面貌特徵,正在建構起自己的繪畫藝術語言體系。隨著這一體系的逐漸建立與成熟,山東繪畫,能否在現代性創造與傳統精華繼承之間達到更加完美的契合,以豐富多樣的形式、精湛高超的技藝和努力不懈的探索,繼古開新,走向更高的高峰,有待眾人矚目。(文/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