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2年瓜分波蘭,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強給這個國家一部憲法

2020-12-13 夏子晗說歷史

在1772年瓜分波蘭時,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強加給這個國家一部憲法,這部憲法對國王和國會的權限做出了限制,將大權交到一個獨立保守的貴族政府手中,這個政府既不願參與統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統治。波蘭就這樣無限期地處在半無政府狀態中。葉卡捷琳娜親手扶植的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都執政十六年,然而對於一切重要事務的決策,波蘭政府都受到聖彼得堡方面的監管。

僅就國土面積而言波蘭仍舊是一個大國,多年來很多波蘭人對瓜分波蘭的列強,尤其是俄國的憤怒愈演愈烈。1788年9月,葉卡捷琳娜及其盟友、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雙雙捲入了對土耳其的戰爭,波蘭人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機會,痛恨國家嚴重依附於俄國的波蘭國會立即召開會議,旋即各方力量便組成了聯盟。聯盟將自有否決權拋之腦後,國會終於可以根據多數制定決策了。

就在反俄情緒同對葉卡捷琳娜的謾罵猛烈爆發的時候,斯坦尼斯瓦夫提醒波蘭人民,單方改動經由女皇批准生效的憲法將會引火燒身,但是沒有人理睬他的警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聯合起來的國會開始著手推翻十六年來受到俄國支持的政治體系。由於俄軍困守南方,葉卡捷琳娜至少暫時對波蘭出現的變動無能為力,她選擇了裝聾作啞。1790年,葉卡捷琳娜在政治上遭受了一系列重挫。3月,已於1886年在叔父腓特烈大帝辭世後繼承普魯士王位的腓特烈·威廉同波蘭籤署了防衛協定,承諾向波蘭提供軍事援助,以抵抗外國勢力對波蘭內政的幹涉。此舉震驚了俄國和奧地利。

波蘭國會知道俄國此時仍舊被困在黑海海域的戰事中,而且也相信同普魯士的協定足以保障波蘭的安全,士氣高漲的波蘭聯合國會遂於1791年5月3日投票批准了一部新憲法,一改曾經的君主選拔制,確立了繼承制度。現任統治者斯坦尼斯瓦夫將繼續留任至過世,但是在他死後國王的人選將通過在薩克森選帝侯家族中由父及子的繼承制確定。自由否決權也同時得到了廢止,在國會中取而代之的是多數制。新憲法的頒布旨在削弱老貴族階層的勢力,使波蘭擁有一個更為高效的國家政府。

葉卡捷琳娜意識到波蘭的這部新憲法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波蘭老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她正是仰仗著這支力量才能確保波蘭始終處於羸弱無力的狀態中。新憲法讓她警覺了起來。波蘭單方拋棄了同俄國於1772年籤訂的協議,而葉卡捷琳娜此時卻找不到一支閒置的部隊維護舊憲法,但是出於憤怒和沮喪,她立即在波蘭人內部找到了同盟。保守的波蘭貴族清楚,若想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他們就必須維持一個軟弱的中央政府,他們也同樣抵制「5月3日憲法」。這群貴族在格羅德諾[插圖]召開會議,建立了自己的聯邦政府,宣布恢復1772年頒布的憲法,並派代表趕赴聖彼得堡向葉卡捷琳娜求援。葉卡捷琳娜急於對波蘭的老貴族施以援手。「5月3日憲法」毫無過激之處,但是在葉卡捷琳娜看來,它同法國對君主制度日趨激烈的攻擊同樣令人感到不安。

1791年7月,俄國同土耳其握手言和的景象近在眼前,俄國軍隊不久便可以騰出手,轉而支持波蘭的保守勢力。就在波將金最後一次回到聖彼得堡期間,葉卡捷琳娜已經告知他自己打算命他負責指揮這場新的戰鬥。但是,這中間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奧地利的利奧波德和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對法國逐步惡化的局勢感到擔憂,他們希望出現在身後東歐地區日甚一日的動蕩局面能得到平息,兩位君主便表示同意接受波蘭的「5月3日憲法」。腓特烈·威廉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普魯士剛剛與波蘭結盟,利奧波德則希望能將精力集中在法國這一處戰場。

這兩位君主都敦促葉卡捷琳娜同他們保持統一陣線。葉卡捷琳娜拒絕了兩位君主的「好意」,她早已決定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單獨出兵,不過她還是對普魯士和奧地利做了一番勸說,希望他們能支持她的做法。1791年12月,她直言不諱地告訴外交學院自己絕對不會認可波蘭剛剛組建的政治體系,並決意對此採取行動,她同時還預言普魯士和奧地利「定然只會用一堆文件來反對我們」。

葉卡捷琳娜期望普奧兩國表示抗議,然而忙於同法國作戰的奧地利應該不會做出任何反應;如果只有進一步用波蘭的土地做交換,才能說服普魯士無視自己同波蘭的協議,那麼她將會同意對波蘭重新進行一次瓜分。至于波蘭人,她明白若想恢復1772年憲法,就必須派出軍隊入侵波蘭。在葉卡捷琳娜的戰鬥熱情背後是她對波蘭制定的新政策,儘管不斷地表示將聯合各國討伐法國,但實際上對她而言真正的隱患還在於家門口。波蘭人的舉動令她惱火,未來的變數令她警覺,波蘭境內存在這樣一個施政高效並具有革命傾向的政權,對俄國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葉卡捷琳娜會為了對抗法國的雅各賓主義而無視這個潛在的威脅嗎?她的職責在於對付對她最具有危險性的敵人,她做出了自己的決定,並告訴格林自己將要「消滅雅各賓黨在華沙的老巢」。這只是她表面的說辭,在1791年11月14日衝著親隨書記官發火的時候,她說出了自己真正的打算:「就算打破頭我也要逼著維也納和柏林朝廷捲入法國的事務中。奧地利的文武百官會欣然從命,但是柏林方面肯定會拒絕採取任何措施……對於其中的理由我無法(向他們)做出解釋。之所以希望能促使他們插手這些事情是因為我需要一些空間。我對一樁沒有了結的事情念念不忘,必須讓它們忙得無暇阻撓我。」葉卡捷琳娜所謂的「沒有了結的事情」指的正是恢復俄國對波蘭的控制。

相關焦點

  • 曾經的東歐強國波蘭,各種作死挑戰俄國,結果被戰鬥民族三度瓜分
    此時的俄羅斯雖然對土耳其連戰連勝,但是為了避免奧地利真的加入土耳其一方進攻自己,也就同意了與普魯士、奧地利一起瓜分波蘭。就這樣,在1772年8月5日,俄、普、奧三國瓜分了波蘭30%的領土,約20萬平方公裡。至此,波蘭第一次被瓜分。但可悲的是,這不是最後一次。
  • 延續千百年的糾葛,數次的復仇計劃,俄國最終致使波蘭被三次瓜分
    在歷史的車輪中,記載著波蘭的滅亡次數一共是三次,而這三次中基本上每一次都有俄國和德國的影子,而即便是在對待世仇法國的問題上,德國也沒有徹底的攻佔巴黎,瓜分法國,那麼俄國究竟和波蘭有著怎樣的深仇大恨才能使其分波蘭而食之呢?第一次的瓜分波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
  • 亡國123年的波蘭,一戰後好不容易復國,為何僅20年又再度被瓜分
    波蘭在1569年與立陶宛合併建立波蘭立陶宛聯邦,從而一躍成為歐洲名列前茅的強國,國力可謂強橫一時,然而自17世紀後卻開始迅速衰落,並最終於1795年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直到一戰之後,波蘭才得以重新復國,然而這次復國僅僅20年,便再度被瓜分亡國,這又是為什麼呢?
  • 東歐大國慘遭歐洲列強瓜分,走向消亡
    第一次瓜分葉卡捷琳娜二世為了擴展俄國勢力,震懾普魯士、奧地利,決定吞併波蘭。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了鞏固對西裡西亞(從奧地利奪取)的統治,決定從波蘭奪取土地,轉贈一部分給奧地利,以彌補奧地利的損失。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婭為了擴大領土,也同意瓜分波蘭。最後在腓特烈二世的撮合下,俄普奧達成了瓜分波蘭的協議。1772年俄、普、奧在維也納籤署瓜分波蘭的協議,入侵波蘭。
  • 此國在歷史上被稱為歐洲的中國,曾六次被瓜分,亡國123年
    波蘭在16世紀時呈上升之勢,由於它鄰國的軟弱,使得波蘭成為波羅的海地區的一大強國。1569年,波蘭與立陶宛合併,成為歐洲除了俄國以外最大的國家。但是也因此,波蘭樹敵頗多。例如,為了爭奪波羅的海的霸權,它就與瑞典和丹麥長期對峙。17世紀,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上升為強國的時候,波蘭卻在走下坡路。
  • 波蘭做過些什麼,以致被周邊各國屢屢瓜分?
    1772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密議,通過瓜分波蘭的協議,奪去波蘭1/3土地和人口;距此只隔20年,波蘭被又一次瓜分,領土只剩下20萬平方公裡,人口僅餘400萬,成為沙俄衛星國。兩年後巨頭們再次決定,將波蘭從地圖上徹底抹去,促成波蘭第一次滅國。
  • 波蘭為何仇恨東西歐?歷史上曾坐擁歐洲最大國家,卻遭到三方瓜分
    其中日耳曼人一路南下消滅了羅馬並且開創了新的紀元,而凱爾特人一路西進,斯拉夫人則是分布在東歐和南歐地區。在三大蠻族中,斯拉夫人的形勢最為穩定,但是這其中卻出了一個不安分的國家——波蘭。從各種報導中,人們總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波蘭無論是對於東歐還是西歐,都十分仇視。事實上,這種仇視並非無緣無故,畢竟波蘭在歷史上是真正當過強國,也經歷過滅國之痛的。
  • 波俄500年恩怨:俄三次瓜分波蘭 波軍兩進莫斯科
    這場圍城戰使這個城市的人口由8萬銳減到8000。  2.土爾扈特人曾參與俄波之爭  1612年,俄國稅務官科齊瑪·米寧和德·米·波扎爾斯基王公指揮的義勇軍擊敗波蘭軍隊,奪回莫斯科。1613年2月,俄國縉紳會議選舉了莫斯科舊領主米哈伊爾·費奧爾多羅維奇·羅曼諾夫出任沙皇,俄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 波蘭是如何多次被瓜分,又多次重建,連國歌卻叫《波蘭沒滅亡》
    這個制度的核心支柱是「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簡單地講,「自由選王制」就是國王由貴族選舉,凡不是貴族就沒有民主權利,「自由否決權」就是只要有一個議員反對,這項議案就不能通過。這種奇怪制度有其複雜的產生背景和原因,主要的就是貴族們想保有自己的領地和特權,所以波蘭就一直選出外國人來當自己的國王;而有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總是因為小的爭議而得不到解決。
  • 波蘭為何讓許多人既同情又厭惡?
    而隨著周邊普魯士、奧地利與沙皇俄國實力的持續上升,波蘭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自1717年以來,波蘭的實際地位已淪落為俄國的保護國。由於其傳統制度有利於周邊列強控制波蘭內政,列強對波蘭的任何具有中央集權傾向的改革,都保持高度的警惕。事實上,恰恰是18世紀波蘭自我改革的努力,加速了其被瓜分的進程。
  • 多次淪陷,卻號稱永不滅亡,位於東歐的波蘭到底是怎樣的國家?
    在這之前不久,波蘭剛剛輕鬆擊敗了俄國,佔領了莫斯科。但是並沒有把莫斯科據為己有,而是佔領了一小部分土地就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波蘭的政權比較特殊,他的政體是半聯邦半貴族式共和,又稱"貴族民主制"。這就是波蘭第一共和國,首都定在華沙。這時的波蘭,到了它最輝煌的時候。可是這個世上沒有什麼國家是長盛不衰的。到了18世紀,貴族勢力與內亂使第一共和國矛盾叢生。
  • 如何看待波蘭這個國家近300年在國際上的所作所為?
    導讀:歷史上的波蘭曾經在15-17世紀中葉達到歷史的巔峰,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時期的亞蓋洛王朝成就了波蘭鼎盛的200年。蒙古和條頓騎士團猶如磨刀石一般讓波蘭立陶宛王國鋒芒畢露,但是在17世紀晚期國力衰退的波蘭也曾被沙俄、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亡國長達123年。一戰後好容易復國的波蘭曾經在蘇俄革命中報復攻佔白俄等大片領土,但是最終在二戰中被蘇德再次瓜分。
  • 波蘭與俄羅斯有很近的親緣關係,為何波蘭投到美國的懷抱中
    原本是同宗同源的斯拉夫國家,波蘭為何不惜得罪俄羅斯,選擇親近和投靠美國,還仰仗美國的保護呢?一、東斯拉夫和西斯拉夫的淵源。實力大增之後,波蘭人利用俄國人應付韃靼人和瑞典王國分身乏術的時機,大兵壓境,迫使俄國將今天西烏及白俄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波蘭。更為過分的是,1610年,俄國因王位繼承發生內亂,波蘭軍隊竟然佔領了其首都莫斯科,雖然俄國成功將波蘭軍隊趕出,但烏克蘭和白俄的土地又一次被波蘭蠶食。兄弟間的梁子就此結下。
  • 波蘭這個國家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歷史上三次遭受亡國的劫難?
    這個太過民主的制度,最終給波蘭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正是這項制度,讓波蘭凡事都處在無休止的爭議之中,凡事難以最後作出決定,致使國家政策左右搖擺,威望下降,四面樹敵。平時還好,可是戰時常常因為貴族議會的爭辯而貽誤戰機,打敗仗成了常事。如此波蘭從17世紀中葉開始衰落,在這個過程中,其周邊國家悄然崛起,普魯士、沙俄和奧地利已經不再是當年波蘭的手下敗將,變得強大起來。
  • 波蘭和俄羅斯的仇是怎麼結下的
    波蘭和立匋宛聯姻後,就不斷向東擴張,與俄羅斯的小公國衝突頻繁。到了1569年,盧布林卡聯合誕生了「波蘭一一立陶宛共和國」,波蘭就有了更大的野心,開始了與俄羅斯東歐爭霸的戰爭,亂七八糟的俄羅斯在那時被波蘭欺負的夠嗆,連烏克蘭都被波蘭佔了。波蘭還支持俄國的反對勢力,基本要把俄國給滅了,波蘭的國王明確表示要做波蘭和俄羅斯的國王。
  • 歷史上曾是東歐鼎盛一時的強權,卻最終難逃被瓜分的命運
    1569年盧布林聯合盛極一時的聯邦和獨特的政治體制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立後,繼續了與沙皇俄國爭奪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甚至一度於17世紀初藉助俄國王位空缺時期佔領了莫斯科。18世紀的衰落和被瓜分1618—1648年,西歐各國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造成大量人口損失和經濟凋敝。按理說,在戰爭中損失極小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應該在此時進一步穩固住歐洲強國的地位;然而,由於內外綜合原因的影響,聯邦卻在幾乎同時無可避免的衰落下去。
  • 波蘭復國僅20年,為何在二戰最先被滅?看這20年波蘭都做了什麼?
    1939年,納粹德國在1939年出兵波蘭,正式拉開了二戰的序幕,一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波蘭全境。和大多數人想的不同的是,波蘭並非一個軍事弱國,雖然不及英法德的實力,其總兵力當時也達到了100萬人,包括7個集團軍,870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900餘架飛機。
  • 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從18世紀開始,普魯士強勢崛起,成為了歐洲大國之一,進而又倚靠「鐵血政策」統一了德意志,使得歐洲老牌帝國英法等國對這個新興的國家惴惴不安。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向把均勢奉為圭臬,同時又十分忌憚普魯士的歐洲列強,都在忙些什麼,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呢?
  • 波蘭和俄國同根同源,為何兩國竟結了那麼大的仇?
    文/寂寞的紅酒波蘭是歐洲中部一個規模較大的國家,素有「歐洲的裹腳布」之稱。不管是西邊的德國還是東邊的俄國,誰出門都要踩上一腳,因此波蘭和俄、德兩國的仇怨頗深。如果說德國和波蘭分屬兩個民族,他們之間不和可以理解,但為何波蘭和同根同源的俄國也勢如水火,甚至和俄國的仇比德國還要深?
  • 波蘭九十年
    1654年,俄國沙皇根據哥薩克首領赫梅爾尼茨基的請求,把隸屬波蘭的德聶伯河東岸的8萬平方公裡的烏克蘭領土併入俄國,此後俄國軍隊就沒有離開過波蘭,1764年波蘭舉行新國王選舉,俄國女王葉卡特琳娜二世明確說,新國王「必須是對俄國有利的人」,最後使葉卡特琳娜的情夫斯塔尼斯瓦夫·博尼亞託夫斯基當選,波蘭議會準備通過一個限制「自由否決權」法律,遭到俄國的反對,1772年俄國在鎮壓了波蘭農民起義後與普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