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黃飛鴻、葉問、霍元甲他們誰的武功更高呢?誰更受歡迎哪!

2021-01-19 專注娛樂講解

我想大家都知道黃飛鴻、葉問、霍元甲他們吧!他們的經歷是有多麼慘痛的哪!他們的武功不分上下,但是你們想想看誰的武功最厲害哪!在人們的眼裡誰更受觀眾歡迎哪?大家猜猜看!下面就讓小編為您介紹一下他們的經歷。

NO1:最受歡迎者 黃飛鴻 (1847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生於南海縣佛山鎮。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著名中醫。

1924年10月 廣州國民鎮壓商團暴亂,西關一帶房屋被毀,仁安街"寶芝林"受累被焚,資財付於一炬,其長子漢林又告失業,因而憂鬱成疾。次年農曆三月廿五日(1925年4月17日),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

黃飛鴻結過四次婚,除元配外皆為續娶。由於前三名妻子均早逝,黃飛鴻認為自己克妻,發誓不再續弦。後來娶最後一名妻子莫桂蘭時,就定她為妾,實際上莫氏是黃飛鴻當時唯一的配偶,果然莫桂蘭並未早逝,直到1982年11月3日方於香港逝世。

黃飛鴻有四子,1923年兒子黃漢森在廣西梧州渡任「護勇」時,因醉酒爭執被護勇隊小頭目「鬼眼梁」 張禺七暗算慘死。受此打擊,飛鴻不再向其他兒子傳授武技。

黃飛鴻於公元1847年農曆7月9日(清朝道光二十七年)生於佛山鎮,隨其父黃麒英在佛山、廣州街頭賣藝。是故黃飛鴻自五歲開始習武,早得父親傳授,習得虎拳、鶴拳。又拜鐵橋三傳人林福成為師,學得鐵線拳;從宋輝鏜處又學得無影腳。

(黃飛鴻)

1919年廣州精武體育會成立,黃飛鴻獲邀請表演。

1923年子黃漢森被暗算慘死,黃飛鴻於是不再傳授其餘諸子武術。

1924年8月,發生廣州商團事變,廣州國民政府鎮壓商團時燒毀西關一帶,寶芝林也被波及;黃飛鴻深受打擊,鬱悶成疾;於同年12月(亦有去世時間1924年3月25日之另一說法)在廣州方便醫院去世,享壽76歲。身後事頗為蕭條,家人甚至無錢買棺,多虧有心人出資才將其埋葬於廣州白雲山下。其妻莫桂蘭與黃的兩名兒子,及黃飛鴻徒弟林世榮、鄧世瓊移居香港,開館授徒。

黃飛鴻的絕技有:雙飛鉈、子母雙刀、五郎八卦棍、 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五形拳、五行拳 、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等。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

有流傳說黃曾經為黑旗軍首領劉永福任醫官及軍中技擊教練,更隨劉赴臺灣抗擊日軍,之後又任廣東民團總教練。惟正史從未見及此段敘述,劉永福自己亦從未提及認識黃氏,遑提二人交情深厚云云,此疑為後人杜撰。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蔡德宗等五人潛至福建少林寺,與達宗等在高溪廟創立洪門會(天地會),洪門會流行的拳術稱為洪拳,含有紀念朱洪武,反清復明之意。至清中葉,廣東洪拳與劉、蔡、李、莫並稱為五大名拳。黃飛鴻的洪拳,一方面由陸阿採--黃泰--黃麒英所傳,一方面由鐵橋三--林福成所傳。黃飛鴻對洪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並以飛鉈入埕、採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現傳下的要拳術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五郎八卦棍、子母刀、單刀、飛鉈、行者棒、瑤家大耙、形意簫、挑等。

舞龍舞獅是歷史悠久、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並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佛山南海是南獅的發祥地。南獅泛指流傳於南方的舞獅,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以廣東等地的舞獅最具代表性。南獅動作大而威猛,造型誇張浪漫,講究神韻,兩腳著地,獅頭和獅尾分開,各由一名演員擺弄,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等,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傳統的南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採青」難度較高。採青有採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採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後來發展到在2米多高的梅花樁上跳躍,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掛在樁上的「青」採下來。這些高難動作都需要技藝。

黃飛鴻將民間傳統藝術醒獅進行挖掘、整理、刻苦訓練,在原有的南派醒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舞獅的技藝,由高樁醒獅、民間武術梅花樁與南派民間醒獅套路相融合,並匯入當地民間風格特色,技藝高難,編排巧妙,融舞蹈、武術、雜技、力度、美學於一體,形成新一派醒獅。

(黃飛鴻舞獅子)

黃飛鴻獅藝表演項目有傳統鼓點表演(七星鼓或三星鼓)、現代醒獅表演(獅上高椿採蛇青、飛鴻八星陣等)傳統地獅表演或群猜表演(龍門表,竹梯青等)舞龍功夫表演。獅子本來生活在地上,卻非要讓它爬高上低,在幾根飛鴻八星陣的柱子上又跑又跳,玩出驚險的花樣,把人嚇得氣也不敢出。還美其名曰百業興旺,步步登高。

1911年,已經65歲的黃飛鴻仍然熱衷於舞獅表演,但在一次表演中不小心將布鞋舞掉,飛出身外,正好擊中了在臺下觀看的19歲的莫桂蘭,為表達歉意,黃飛鴻事後專門登門道歉,卻沒想到這次的舞獅成就了黃飛鴻與莫桂蘭的這樁老少姻緣。

NO2:葉問 (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是當地大少爺,在香港聖士提反學院讀書,學識淵博。詠春師承陳華順、梁璧,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

葉問(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是當地大少爺,在香港聖士提反學院讀書,學識淵博。詠春師承陳華順、梁璧,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

葉問於50年代開始在香港教授廣東人詠春拳;其封門弟子梁挺將詠春拳傳揚國際,更通過其子弟在全球的廣泛傳揚,形成出一套最權威的中國傳統武術實戰修習課程《梁挺詠春》(WingTsun),載譽全球,現於詠春時代(Wing Times)傳播。

葉問是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的,其中除了封門弟子梁挺外,還有將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李小龍。

葉問在香港授拳時,於原傳統武術言傳身教的授業方式上,將原博大精深包含武術套路與心法(訣語)的傳授方式,拆改成一個個簡單通俗的粵語動作名稱(如攤、掌、膀、伏、抌、捶),讓詠春拳以最顯淺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開宗立派,將原本秘而不傳的詠春拳傳揚開來;及至其後子弟門人孜孜努力,將詠春傳至全世界,成為一系名拳。

(葉問)

傳統"窮文富武",武術必須言傳身教,一位名師一輩子最多帶出數位子弟。據梁挺口述,當年葉問拜陳華順為師求學詠春拳的學費是十二兩黃金(折合為當前50~70萬人民幣)。一般是師父教育子弟從架子到意境一個或一整套動作後,才傳授心法,這個"心法"包含了對這個動作的總結和核心要點提示,一整套武術從上到下從外至內,修習過程淺則十年八載,深則三五十年,為常數。往往一套近乎完美的武術,須經歷幾代甚至十幾代人摯誠傳承,才得以成就。

葉問,作為舊式世家子弟,得以承傳。及至後來流落香港,所收門徒遍及各階層,上至官紳、下及平頭百姓,為適應和惠及眾人,遂將原來博大精深的"心法"(譬如雙龍奪珠、神龍擺尾、白鶴亮翅、餓虎擒羊、燕子抽水……)拆改成一個個簡單通俗的動作名稱,如攤、掌、膀、伏、抌、捶等,讓詠春拳以最顯淺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傳揚開來。

不過,葉問教拳,有其語言局限,葉問本身是南海(南海縣)人,所持廣東話為土粵音,與潮州音有語言溝通上的困難,所以是"連潮州人都不教"的 。葉問秉持傳統思想、不單純追求名利而教人;所教之徒,必盡力讓其通透明白,才得以修業。即便此,葉問在港授徒,仍然秉持"教拳、教馬、教步"的漸進階段過程,每個階段淺則三五年、深則十年八載、甚至終生不受。及此,葉問的早期子弟,不乏有接受現代高等教育之人,更是使用現代教育思想和語言,將詠春拳逐步傳揚開來。

儘管如此,如果只道聽途說各種動作招式名稱,而沒有在葉問或其門徒身邊言傳身教、恆常修習、浸淫其中,亦很難以掌握其真傳。其中李小龍就是一個例子。李小龍雖隨葉問修習,但未學到詠春之馬和步,與詠春真功相去甚遠。更毋論其他打著"詠春"、"傳統詠春"、或者"葉問系"等幌子招搖之人,其所持功夫,目測便只有雜耍、遊藝之技了。

(葉問武術對戰)

上世紀60年代,李小龍赴美國發展,逐步成名,通過電影將詠春拳傳播至世界各國;葉問的弟子梁挺,更是憑著詠春真傳,成傳揚詠春拳的一代宗師。

此外,在葉問個人興趣方面,每日隨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樓飲茶,偶爾也來幾圈衛生麻將,除此之外,仲夏之時,葉問更是喜歡參觀鬥蟋蟀,其原因是廣東的蟋蟀非常勇猛善戰,不像臺灣蟋蟀,相鬥即定輸贏。因此兩蟋蟀鬥下來,可以大戰數十回合,更有蟋蟀的腿都打斷了,仍然勇猛搏殺,比起擂臺大戰,更為過癮。除了鬥蟋蟀,鬥狗也是所好也,至於葉問觀看鬥狗,多是與另一武林高手共往參觀,他就是蛇形刁手梁家芳師傅,他與葉問同是武林中好朋友,也是同鄉,可說是深交。

葉問畢生的成就,是將詠春拳以原本秘而不傳的教授方式、調整為簡單通俗、顯淺明了的教授方式,開宗立派,成為一系名拳;後通過其完整的拳術課程體系、其子弟(包括梁挺等)將詠春拳廣泛傳揚開來,蜚聲國際、載譽全球,為中華武術在全世界的發揚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許多外國人眼裡,詠春拳取代了太極、少林等,成為"中國武術"之一。

1968年收梁挺為"封門弟子",在餘下幾年裡不斷把畢生所學傳授給梁挺。

( 葉問之墓 )

葉問大師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詠春拳一代宗師,精神永在,為後世門人之敬仰。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

NO3: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字俊卿,生於天津靜海縣。霍元甲出身鏢師家庭,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幼年體弱,在27歲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鄉,時常挑柴到天津去賣。28歲後到天津當上碼頭裝卸工,後來在農勁蓀開設的懷慶藥棧當幫工,升任掌柜。1909年,41歲的霍元甲,由農勁蓀介紹來上海,接受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被評為滄州十大武術名人。

孫中山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精武會成立10周年之際,他親臨大會,題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以示對霍元甲的紀念。

霍元甲生在一個迷蹤拳的世家。父親霍恩第以保鏢為業,因霍恩第的迷蹤拳出神入化,所以很多大商人都求他保鏢,霍恩第只鏢窮苦百姓、清白之人,對貪官汙吏決不保鏢。

霍元甲成年後在天津經營藥材商店,後到上海辦「精武體育會」(精武門),為發揚中華武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上海,他曾經在擂臺上擊敗俄羅斯大力士(一說俄羅斯大力士被霍元甲親自擊敗,另一說俄羅斯大力士聽到霍元甲的名聲放棄比賽)。有一次,日本一個大力士團來中國要求比試,霍元甲因病派弟子劉振聲接戰比試,結果打敗了日本力士。

(霍元甲)

宣統元年(1909年)冬,上海來了一個名叫奧皮音的英國大力士,在張園設擂,辱中華是「病夫之國」,民眾是「東亞病夫」。霍元甲應上海武林友人之約,與農勁蓀、劉振聲同赴上海,為雪病夫之恥與奧皮音約期比武。奧皮音先以萬元押金作為要挾,後又把比武時間拖至在當年六月進行。賽前霍元甲已在張園擺起擂臺,用英文刊登廣告,文曰:「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從事!」並聲明「專收外國大力士,雖有銅筋鐵骨,無所惴焉!」比武那一天,奧皮音早已被嚇得逃之夭夭。霍元甲威震俄、英大力士,為中華民族雪洗了「東亞病夫」之恥,鼓舞了中華民眾之志氣,為億萬同胞所欽佩、仰慕。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結合時勢,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上海蓬萊路一帶為日僑聚居之地,日本柔道會得知霍元甲勇挫俄、英兩國大力士,今又創立了「精武體操會」,很不服氣, 特從國內選派十幾名武術高手,由柔道會長親自率領來華,以研究為名,請霍元甲等人來技擊館比武,雙方各自擇定公證人。

比賽開始時,霍元甲先命徒弟劉振聲出陣,令其採用誘敵之法,尋機取勝,劉振聲上場後,穩如泰山一般,日方人員認為有機可乘,使用多種招數,竟沒有撼動他。即使日方派出其力氣最大者上陣,也被劉振聲一腳踢得倒地不能動彈。劉振聲以靜制動,以逸待勞,連勝日方五人。日本領隊見此情形非常惱火,便出陣向霍元甲挑戰,二人一經交手,未經幾個回合,日本領隊便領教到霍元甲的厲害,於是企圖暗中傷人,誰知霍元甲。

(霍元甲睡獅猛醒)

已看出破綻,虛顯一招,當場用肘將其臂骨磕斷。日方隊員見此情形,便蜂擁而上,當即被中方公證人制止。這時,日本人改變了策略,在比賽後舉行宴會招待霍元甲。席間聽聞霍元甲患有嗆咳症,並在此次比武中也有外傷,就介紹一名叫秋野的醫生為霍元甲治病。平生胸懷坦蕩的霍元甲毫無懷疑之心,欣然接受。並留住虹口白渡橋的秋野醫院。霍元甲服藥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逐漸惡化。此時精武會欲接霍元甲出院,秋野百般阻撓,後經多方周旋才出院,由精武會同仁陳子正救治,因中毒太深而無藥可救,於1910年9月14日長逝於上海精武體育會。霍元甲的徒弟和朋友們拿著霍元甲每日吃的藥去化驗,才知是一瓶慢性爛肺藥,明白了這是日本人暗下的毒手。逝世時年僅42歲。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輓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裡,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相較於下毒的外因說,還有一種霍元甲死於自身病症的說法,我們姑且稱之為內因說。這種內因說涉及霍元甲是否練內功和是否因練內功得病的問題,武俠小說寫作史上的內功觀念也就因而與之產生了關聯。無論是外因說還是內因說,都指向一個事實——霍元甲有病,因為沒有病就不需吃藥,不吃藥就不會中毒。在外因說裡面,無論是精武會內部的人投毒還是日本醫生秋野下毒,都是趁霍元甲有病要吃藥的機會做的小動作。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霍元甲患的到底是什麼病,是什麼原因致病的?所有的霍元甲死因說裡面都不可迴避地遇到一個問題:霍元甲患有肺病。肺是主呼吸的,呼吸就是氣流的出入,而「氣」正是內功的本質,這就與內功產生了聯繫。霍元甲之死的外因說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患病以後的事情上,但沒有很好地交代其肺病產生的原因,而內因說則關注到這一點,這可以說是二者最大的區別所在。根據早期精武會的實際操辦者之一的陳公哲後來的回憶,霍元甲原來患有咯血病,經常會發作,日本人賣藥給霍元甲,說是可以醫治咯血、治癒肺病,霍元甲相信了,買來服下之後,病情反而嚴重了起來。陳公哲說這段話時沒有是非判斷,他沒有說日本人下毒,但又肯定了霍元甲購服日本人之藥病情加重的事實。陳公哲這段話的後面,直接點出了霍元甲生病的原因,是霍元甲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而導致咯血,面色蠟黃,故有「黃面虎」之稱。(《精武會五十年》)陳公哲的意思很清楚,他不同意下毒說,他傾向於認為霍元甲是死於自己練氣功不得法而導致的病症。

(霍元甲之墓)

綜合以上,關於霍元甲死亡的說法現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被日本人毒死,還有一種就是少年練氣功致病,死於自身病症。

在民國時期的傳說和傳記中,對霍元甲的武功有這樣的描述:可以在鐵路軌道一側,縱身從行進間的舊式火車兩截車廂之間一躍而過,跳至另一側而毫髮無傷。在民國的小人書中,有這樣的故事:霍元甲小時體弱多病,一次從河中釣上一隻大鱉,熬湯吃掉,於是「一夜成偉男」,成為高大強壯的偉男子。

相關焦點

  • 黃飛鴻、霍元甲、葉問,誰才是中國近現代第一高手?
    中國有句古話,叫「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凡是牽涉武功的,人們總想分出個高下來,就像「張飛打嶽飛」,連不是一個時代的人都被拉到了一起。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近現代中國湧現出的眾多武術大師中的其中3位:黃飛鴻、霍元甲、葉問。
  • 黃飛鴻、葉問、霍元甲、陳真,到底誰才是地表最強高手
    那黃飛鴻、葉問、霍元甲、陳真,到底誰才是地表最強的高手呢?他們到底還有哪些秘密?黃飛鴻:佛山無影腳+醉拳歷史上的黃飛鴻作為廣州十虎黃麒英之子,3歲就開始習武,盡得家傳功夫,年紀輕輕就憑藉一招佛山無影腳稱霸天下。
  • 清末民初被搬上螢屏的功夫大俠,除了葉問、黃飛鴻,還有誰?
    金庸先生近幾年最火的當屬葉問葉問,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家資殷實,是當地大少爺。葉問當之無愧的武學宗師,詠春也成為世界範圍的一種名拳,為中國武術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前幾年最火的要數黃飛鴻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生於佛山市南海縣,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黃飛鴻是清朝末年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界一代宗師。曾受福軍首領劉永福邀聘,任廣東民團總教練,後隨劉到臺灣勇殺倭寇,不但傳道授業亦建功立業。黃飛鴻不僅武功卓群,醫術也相當精湛。
  • 集齊黃飛鴻、霍元甲、陳真、葉問四大宗師,《功夫聯盟》燃炸了
    作為對中國傳統功夫有著深厚篤愛的影視觀眾,本人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小小心願,那就是,什麼時候霍元甲、黃飛鴻、葉問、陳真四大宗師,也能在影視作品中來個大匯合。不求他們相互比拼,但真的很奢望看到他們一起聯手鬥敵、制敵的精彩大戲。
  • 黃飛鴻霍元甲陳真葉問,這部新片裡四大宗師同臺,堪稱是功夫大片
    黃飛鴻、霍元甲、陳真、葉問,這四位武學宗師都是人們廣為熟知的傳奇人物,各自的影視劇也有不少,而今一部新片裡匯聚了這四位武學宗師,四大宗師同臺,堪稱是一部功夫大片,這部電影便是《功夫聯盟》,現在就來看看電影裡四大宗師的造型吧。
  • 歷史上霍元甲和葉問的結局如何?陳真果真是霍元甲的徒弟嗎?
    在我國武術史上一共有幾個與日本等帝國主義侵略者鬥爭的武術大師,其中最為讓後世子孫和國人所敬仰的就是霍元甲。後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有不少影視公司以霍元甲的原型拍電影以作紀念。至今,關於霍元甲師傅的電影有好幾部,那麼既然歷史上真的有霍元甲這號人,那後來霍師傅和日本人切磋之後是否真的就被日本人害死了呢?
  • 陳真霍元甲葉問,他們的故事真像電影上那樣精彩嗎
    人們不會認為張無忌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人物,因為人們知道這是金庸虛構的。陳真則不一樣,他距離現在太近。霍元甲的徒弟,和日本人人為仇作對過,還踢碎了東亞病夫的招牌,因為影像的輔助,顯得真實無比。2,葉問有個好徒弟有個好徒弟或者有個好兒子這事兒太重要了。比如成龍的父母,因為成龍的關係,他們的故事被拍成過電影。
  • 歷史上黃飛鴻和葉問都是做什麼的?有「兼職」
    黃飛鴻在國人心目中是一代武學宗師,他懲惡揚善,除暴安良,尤其是在與洋人的爭鬥中為國爭光,大漲果然顏面,然而我們對他的了解僅限於層出不窮的影視作品之中,歷史上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根據一些史料我們和傳聞我們不難做出推斷。
  • 歷史上跟日本人動手的霍元甲和葉問,結局怎麼樣?
    文/炒米視角 歷史上霍元甲其實並沒有跟日本人打過擂臺,真正打敗日本柔道會力士團的人是霍元甲的大徒弟劉振聲。而這個劉振聲實際上就是陳真踢館的原型,陳真只是後來影視劇藝術創作出來的角色。
  • 跟日本人動手的霍元甲、葉問結果怎樣?陳真是霍元甲的徒弟嗎?
    我就吹吹牛逼痛快一下嘴,誰知道他當真了」。霍元甲再次不戰而勝,這一年他41歲。▲霍元甲霍元甲是42歲時死在上海的,據說是被日本人害死的。事情是這樣的:霍元甲兩次沒出手就嚇跑了洋人,這在上海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日本柔道會還不服氣,他們想在精神上徵服中國人,他們要做的就是打敗霍元甲。日本柔道會從本國選派了十幾名武林高手,以切磋武術為名,邀請霍元甲來柔道館比武。
  • 歷史上霍元甲和葉問真這麼厲害?他們跟日本人動過手嗎?陳真呢?
    說實話,霍元甲和葉問這些武術家多半都是影視劇炒起來的。霍元甲在天津嚇退俄英兩國大力士,這個事情應該是有的。但首先他沒有動手,是大力士自己主動離開的。其次,嚇跑大力士並不能證明霍元甲武術水平有多高,因為這些所謂的大力士不過是外國馬戲團裡打把式賣藝的貨色,可能身上確實有點子力氣,也有點武術基礎,但絕對算不上什麼武術家,更不懂什麼格鬥。還有,霍元甲也並沒有和日本人動手。至於霍元甲的死因,這個就很難說了。霍元甲本身有病,住的日本醫院,有人猜測是讓日本人毒死的。
  • 甄子丹與梁朝偉的「葉問」有何不同?|誰更貼近真實的葉問
    葉問是中國近代的武術大師,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師父。這些身份讓眾多影視投資人嗅到了商機,近些年來,「葉問」一詞已經被打造為堪比「黃飛鴻」的功夫IP。葉問與李小龍合影其中比較火的有甄子丹主演的《葉問》系列,黃秋生版的《葉問·終極一戰》,以及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梁朝偉飾演葉問。
  • 《葉問4》中國功夫到底能不能打,甄子丹打敗對手細節給出了答案
    霍元甲、黃飛鴻、葉問,近現代的三位極具影響力的武術家雖然內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也不知道真正的內功是什麼樣子的,但是即使只有外功,近現代還是有3位很出色的極具影響力的武術家。而霍元甲確實是被日本人毒死的,在1989年做的遺骨測試證實了這個說法。霍元甲的事跡證明武術確實是能打的,不是花拳繡腿。2、黃飛鴻黃飛鴻生於1856年,是廣東民團總教練。黃飛鴻用的是洪拳,他將洪拳做出了很多的完善,目前在世界各地傳承的紅拳,大都出自黃飛鴻和他的弟子林福榮。
  • 中國歷史上武功最高的人是誰?
    史上武功最高的人是誰?                                    第二位受到公認的武功最高的人,是北宋末年的周侗。史上武功最高的人是誰?
  • 誰厲害?甄子丹太極世家!劉家良黃飛鴻嫡派!黃秋生是一派掌門!
    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吳京……這些武打明星誰最厲害?我們看過《猛龍過江》《黃飛鴻》《葉問》這些,但那都是電影。到底他們會不會武功?實際上,很多明星都是練過真實功夫的,而且都有門派和師承。下面就是小編搜集的資料,大家來看看。
  • 「寶芝林」被燒,兒子因功夫而死,民族英雄黃飛鴻晚年如此悽慘?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樣中華文化是能夠令全世界的人的知道這樣東西只能來自中國,而並不像茶道能夠源自很多地方,那種文化就是中國功夫。在上下五千年中,有著許許多多的武術高手,雖說並不像電視所演的左腳踩右腳就飛起來那種,不過在打鬥上的確要比普通人要強得多,不管是身體素質還是近戰技術都一樣比普通人要強。有許多武術高手被世人所知,好比如說精武學校的創始人霍元甲、詠春開宗立派的葉問、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這些武術宗師們並不只是武術高強,而武德也令人十分的佩服。
  • 一代宗師---葉問
    我們以前都看過很多關於武俠的電視劇,如果從影視劇裡武俠人物的熱度來說,和黃飛鴻霍元甲相比,今天我們要說的葉問是後起之秀。因為前些年我們看到和葉問有關的電影《葉問1》,《葉問2》一直到《一代宗師》還有後來的《葉問前傳》等等。葉問好像突然間就出現在我們身邊,一下子就火起來了,像那些影星甄子丹,梁朝偉,黃秋生,包括演年輕葉問的杜宇航,一下子冒出這麼多一流的明星。
  • 黃飛鴻和葉問的最後一戰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是電影《黃飛鴻:獅王爭霸》裡讓人津津樂道的一幕,而在歷史上的光緒十七年(1891年),真實的黃飛鴻則是在廣州仁安裡經營專治跌打損傷的醫館寶芝林。他功夫屬實不錯,父親是「廣東十虎」之一的洪拳名家黃麒英。
  • 霍元甲、葉問有沒有和日本人動過手?這篇文章還原兩人當時情況!
    歷史當中習武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夠出名的人卻不多。不過也出了霍元甲、葉問等幾位大師,那麼他們當年經歷了什麼東西?有沒有和日本人打過?霍元甲嚇跑兩個大力士,但沒和日本人動手。霍元甲自幼體弱多病,他的父親擔心他敗壞家族名聲,所以並不想讓他習武。
  • 「中國志」從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看佛山為何稱得上「中國武術之城」
    在上一個鼠年,也就是2008年,一部《李小龍傳奇》火遍中國熒幕。一時間使得很多國人對李小龍的傳奇一生讚嘆不已。緊接著似乎有著蹭熱度之嫌電影的《葉問》也在同年上映。當時是誰也不曾想到,這一拍就拍了四部,葉問也從佛山打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