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前些日子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的離世,著實傷了一批網友的心,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影響了好幾代人,而且都被搬上了螢屏。那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又有哪些功夫大俠被搬上了螢屏呢?聽小編娓娓道來。
近幾年最火的當屬葉問
葉問,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家資殷實,是當地大少爺。詠春師承陳華順、梁璧,當年葉問拜陳華順為師求學詠春拳的學費是十二兩黃金,換作今日也是一筆巨款了。
葉問50年代開始在香港傳授廣東人習練詠春拳,在香港授拳時,在傳統武術言傳身教的同時,將原博大精深包含武術套路與心法的傳授方式,拆改成簡單通俗的粵語名稱動作,讓詠春拳以顯淺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給世人。因其在香港開宗立派,將原本不外傳的詠春拳傳揚開來,在葉問眾弟子中除了關門弟子梁挺外,還有使中國武術聞名於世界、讓香港功夫片走進好萊塢的李小龍,李小龍的武術造詣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在詠春拳的基礎上獨創截拳道。
2008始,由甄子丹飾演的《葉問》,共拍攝了三部,部部經典。通過介紹詠春大師葉問的生前事跡,再一次讓詠春展示在世人眼前。葉問當之無愧的武學宗師,詠春也成為世界範圍的一種名拳,為中國武術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前幾年最火的要數黃飛鴻
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生於佛山市南海縣,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黃飛鴻是清朝末年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界一代宗師。曾受福軍首領劉永福邀聘,任廣東民團總教練,後隨劉到臺灣勇殺倭寇,不但傳道授業亦建功立業。黃飛鴻不僅武功卓群,醫術也相當精湛。光緒年間,在廣州仁安裡開設「寶芝林」醫藥館。劉永福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其救死扶傷的經歷,也成為一段佳話。
從1949年到1981年,陸續拍攝了77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其中以李連杰飾演的《黃飛鴻》系列,最為經典,讓人百看不厭。在黃飛鴻系列電影中,舞獅的表演堪稱一絕。舞獅是一項歷史悠久、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在黃飛鴻的挖掘和整理下,通過其傳人的發揚光大,中國武術連同醒獅都已走出國門,傳遍五洲四海。
早幾年最火的就是霍元甲了
霍元甲,今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人,愛國武術家,迷蹤拳第七代傳人。早年在天津衛謀生時,結交了摯友農勁蓀,農早年曾留學日本,歸國後,奉孫中山之命在京津一帶活動。以採購藥材為掩護,結交革命志士,霍元甲就是其中一位,並深受農勁蓀愛國情節的影響。1909年應農勁蓀邀請赴上海與英國大力士奧皮音比武,奧皮音因膽怯而未敢迎戰,隨後霍元甲名揚上海灘。
1983年,大陸引入第一部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當時受經濟條件影響,農村電視機的普及率還不高,親朋好友都是幾十人湊在一起看電視。城市裡的娛樂也比較貧乏,電視劇播出時,城市的街道上也是一片寧靜,真是一個奇蹟。該電視劇的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更是風靡了很多年。
清末民初的這些武俠宗師們,比起金庸先生武俠小說裡面的大俠們,更接地氣。另外還有京師大俠王正誼(大刀王五)南北大俠杜心武(中華第一保鏢)、俠盜燕子李三等等,都被搬上了螢屏。
在清末民初這個亂世中崛起的武林宗師們,內爭腐朽政府,外抗入侵外國,一身浩然正氣,詮釋我民族正義,他們成為民族精神的脊梁。雖然武俠時代已經遠去,但是武俠精神會永存,且讓我們這些在新世代的人,藉助影像的藝術,還原大師的風採,以激勵我輩繼往開來,勇往直前。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