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小說《風聲鶴唳》被搬上螢屏

2020-12-12 網易娛樂
林語堂小說《風聲鶴唳》被搬上螢屏

2002年11月25日09:15:03 北京晨報 周雪桐

  日前,由星美影視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攝製的25集電視連續劇《風聲鶴唳》已經在上海開機,這是林語堂的小說首次在內地被搬上螢屏,而這部小說曾被譽為中國版《飄》。

  故事發生在抗戰初的江南古鎮,兩個絲綢業大戶面對日本絲綢業的虎視眈眈,成為兩個敵對家族。他們的子女也都捲入這場大是大非的對壘,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也由此變得錯綜複雜。

  該劇由劉屹然執導,這也是他在《霜葉紅於二月花》、《春風沉醉的晚上》之後的又一力作。演員陣容也堪稱強大,包括雷恪生、李力群和伊能靜等多名實力派明星加盟。尤其是伊能靜,這是她生過小孩之後,首次參加影視劇的拍攝。

手機簡訊,推薦新聞

】【】【關閉窗口】

 論壇熱貼                             進入論壇


sss




相關焦點

  • 林語堂經典《風聲鶴唳》上螢屏 - 網易娛樂頻道
    林語堂經典《風聲鶴唳》上螢屏2003年07月30日10:17:07 網易娛樂 小堯   華商報已步入中年的很多觀眾也許還沒有忘記,曾有一部由趙雅芝主演的改編自林語堂同名小說的臺灣電視連續劇《京華煙雲》。
  • 《京華煙雲》姐妹篇《風聲鶴唳》電視將播出
    8月12日,改編自林語堂同名經典名著的23集電視連續劇《風聲鶴唳》將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強檔隆重播出。李立群、王亞楠、伊能靜、陳孝萱、雷恪生……這一次,兩岸實力派演員合力打造了一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傳奇故事。這也是林語堂的小說首次在內地被搬上螢屏。
  • 《風聲鶴唳》精神偶像是林語堂 李立群伊能靜加盟
    >   2002年11月26日21:10  新華網   稿件來源:北京晚報  由中國文學大家林語堂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風聲鶴唳》,正在浙江南潯古城的張家舊宅進行拍攝。
  • 林語堂作品《風聲鶴唳》熱播 - 網易娛樂頻道
    林語堂作品《風聲鶴唳》熱播2003年08月15日08:16:06 北京青年報 藍天闊 >   根據林語堂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風聲鶴唳》正在中央八套黃金時段播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接下了根據林語堂名著改編的同名電視劇《風聲鶴唳》,出演男一號姚博雅。  孟堯,從舞蹈學院大專畢業後留在了北京,她曾經渴望在舞蹈圈裡立身揚名。可惜一個初出茅廬的小輩夢想著一「舞」成名,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分」之想。
  • 作家林語堂的抗戰歲月:寫作小說《風聲鶴唳》等,揭露南京大屠殺
    結果在歐洲滯留了一年,撰寫小說《京華煙雲》。次年8月,歐洲戰場烏雲密布。林語堂在巴黎待不下去了,又轉回紐約,處理《京華煙雲》的出版事宜。次年3月,林語堂安排好以「普通人」的身份,全家一起乘海輪迴國。可當時林語堂已經是國際知名作家,媒體追蹤他的一舉一動——一到重慶就有媒體報導,躲避日機轟炸的照片立即被登出。蔣介石和宋美齡也馬上接見他,從此他們保持著通信聯繫。
  • 四大網絡小說名著將被搬上螢屏,《雪中悍刀行》不是最值得期待的
    最近一段時間總是被各種網劇洗腦,尤其是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更是讓小編應接不暇,從已經播出的《鬥破蒼穹》、《武動乾坤》到火爆全網的《慶餘年》、《局中人》、《奈何boss又如何》等總是能夠挑起讀者觀看的欲望,今天小編帶著大家走進四大網絡小說名著將被搬上螢屏,《雪中悍刀行》不是最值得期待的
  • 伊能靜「拋夫棄子」出演林語堂《風聲鶴唳》(圖) - 娛樂頻道-搜狐
    中新網10月24日電為挑戰林語堂筆下的時代女青年,伊能靜23日宣布,不惜拋夫棄子,赴大陸拍攝電視劇《風聲鶴唳》,臨行前還四處請託照顧大小哈林。  據臺灣中華日報報導,今年三月,生下哈寶寶後,伊能靜不管是出書、唱歌、拍戲、代言等等,都邀約不斷,除了新書《生死遺言》大十二萬本,光是家電產品、服裝、化妝品、奶瓶、重型摩託車、醬油、羊奶粉、嬰兒乳液等十二項產品的代言廣告,就夠她忙翻天,現在接拍大陸中央電視臺改編自林語堂大師原著的《風聲鶴唳》,加上唱片公司又要在明年初為她出新唱片,讓她忙到不行,更徹底體會「結婚前,生子後」的超級好運道
  • 《風聲鶴唳》央視重播 「苦情」孟瑤惹觀眾落淚
    網易娛樂11月20日訊 (文/TG) 近日,央視數字頻道在傍晚檔重播當年風靡一時的電視劇《風聲鶴唳》,這部當年與《金粉世家》收視不相上下的電視劇改編自林語堂的小說號稱中國版《亂世佳人》的《風聲鶴唳》改編自林語堂的小說,與林語堂另一部火熱銀幕的作品《京華煙雲》相比,《風聲鶴唳》同樣是發生在大家族裡的故事,同樣處在戰爭時代的背景之中,同樣有著命運曲折的主人公,同樣有著敢愛不能愛,愛了未有果的感情段落。雖然有觀眾反映該片在改編中與原著差別較大,但電視劇《風聲鶴唳》還是反映出了原著要表達的精神和意圖。
  • 林語堂人生五大箴言,句句飽含智慧,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文/詩綠鳳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散文家和小說家,1895年生於福建人,1919年起先後赴美國和德國留學,榮獲哈佛大學碩士、萊比錫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林語堂一生著述豐富,有小品文、雜文,隨筆,散文,傳記,譯作、小說等。其中,林語堂的小說有《朱門》《風聲鶴唳》《京華煙雲》等,其中《京華煙雲》還被搬上銀幕,深受觀眾喜愛。林語堂文字不乏幽默含蓄,內容精闢醒人,有著對人生種種獨到犀利的見解,讓人讀罷一起共鳴,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 清末民初被搬上螢屏的功夫大俠,除了葉問、黃飛鴻,還有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前些日子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的離世,著實傷了一批網友的心,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影響了好幾代人,而且都被搬上了螢屏。那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又有哪些功夫大俠被搬上了螢屏呢?聽小編娓娓道來。
  • 舞劇《風聲鶴唳》:用「會說話」的舞蹈演繹戰亂時期的愛情
    改編自林語堂的同名小說,由著名舞蹈家王媛媛編導,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呈現的舞劇《風聲鶴唳》即將登陸羊城,10月16至17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小說《風聲鶴唳》以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身世離奇的美麗女子丹妮在亂世的傳奇經歷,以及她最終在火熱的愛國氛圍中走出狹小自我、超越個人情愛、生命得到升華的故事。
  • 其中一座還被搬上螢屏
    其中一座還被搬上螢屏豪華宮殿式的建築,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電視或是童話裡見過。夢幻式的古堡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夢想的地方。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是真實存在的,我們不得不佩服勞動人們的智慧與結晶。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介紹一下世界上真實的豪華城堡,不但外表看起來高大宏偉,背後還有很多的故事!
  • 「幽默大師」——林語堂
    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 《京華煙雲》中姚木蘭一家的日常生活情趣,滿是林語堂的美好想像
    1938年,中國作家林語堂用嫻熟的英語寫成的作品《生活的藝術》在美國獲得了令人難以想像的成功。作者 王苗林語堂成了大洋彼岸普通百姓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作品登上了當年美國非小說類暢銷書榜第一名,就中國作家在美國的成就來說,這一紀錄前無古人,至今仍無來者。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在這幢中西合璧的雅舍裡,林語堂度過了生命中最後十年。
  • 林語堂故居,尋常巷閭,秀美山鄉
    兩扇大門刻著一副對聯:凡事自足心常樂,謙虛待人品自高「,彰顯主人品格1895年10月10日,林語堂誕生於坂仔鎮。林語堂父親林至誠,於1880年前後來坂仔鎮傳教,是坂仔禮拜堂第一任牧師。林語堂出生在坂仔舊禮拜堂並在這個小教堂中接受啟蒙教育,在此度過美好的童年時代,直到10歲前往廈門讀書還經常回來。
  • 漳州歷史名人黃道周、林語堂、許地山等資料簡介
    漳州歷史文化名人林語堂資料簡介 圖片來源:百科  漳州歷史文化名人林語堂資料簡介  林語堂,1895年生於福建漳州平和縣坂仔鎮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  先在耶拿大學攻讀,1922年通過轉學分的方式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後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 林語堂 在陽明山的隱居歲月
    與胡適、梁實秋等知識分子不同,林語堂並不是從大陸去臺灣的,他1936年出國後在美國居住,太平洋將他與中國的遍地戰火遙遙隔開了。其間林語堂用英語完成了系列著作,如《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吾土吾民》,這些作品由其友人賽珍珠代理出版,暢銷美國,林語堂在海外的聲名鵲起,比國內辦《論語》、《人世間》的時候還要風光。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可以想像林語堂口咬菸斗閒適地靠在椅背上「若吃煙,若不吃煙」,並且,「若有所思,若無所思」的樣子。  10月5日午後,林語堂故居主任蔡佳芳就坐在陽臺上,這位林語堂去世那年出生的娟秀女性對記者說:「作家不在山頂,也不在集市,而是在半山腰,他對社會的觀察需要距離,也需要角度。」
  • 林語堂:一個學校的好壞,取決於圖書館
    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6年在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