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出來了,我們介紹過這三本書,還有另外三本

2021-01-08 好奇心日報

, 2017 年普立茲獎獲獎名單在哥倫比亞大學揭曉。今年的獎項包括 14 項新聞獎和 7 項創作獎。昨日

在創作獎項中,我們之前在文章中介紹過的三本書獲得了不同類別的獎項。

小說獎由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的《地下鐵道》摘得。這本書講述的是 19 世紀中期,在美國喬治亞州棉花種植園裡,一個年輕奴隸努力爭取自由,經由「地下鐵路」逃離南方的故事。頒獎詞為:「本書巧妙地融合了現實主義與寓言性,將奴隸制的殘暴和逃亡的戲劇化結合成為一段指向當代美國的傳奇。」去年 11 月,科爾森·懷特黑德還憑藉這本書獲得過 2016 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除此之外,它也入選過奧普拉讀者俱樂部書目和歐巴馬夏季書單,並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

傳記獎則由 Karan Mahajan 的《歸來:父親、兒子和他們的土地》(The Return: Fathers, Sons and the Land in Between)獲得。Karan Mahajan 的父親 Jaballa Matar 是卡扎菲獨裁統治下的一個著名批評者。 1990 年,他在流亡途中遭遇綁架,然後被移交給利比亞政府。 Jaballa Matar 是否在六年後的一起監獄大屠殺中死亡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他從此消失了。 2012 年春, Karan Mahajan 回到了利比亞。那時,卡扎菲被推翻,內戰還未開始,他度過了自己的蜜月。而這本非凡的回憶錄還有更多的側面:對藝術慰藉的沉思、對威權主義的分析和充滿激情的哀悼。

來自:亞馬遜

社會學家 Matthew Desmond 的《被驅逐者:美國城市的貧窮與利益》(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獲得了非小說類獎項。2008 年 5 月, Matthew Desmond 搬進了密爾沃基的一個活動房車停車場,隨後又去了極度貧困的北城裡的一間出租屋。那是他還只是一名社會學專業的研究生,但 Matthew Desmond 通過自己勤奮的筆記,記錄了這群瀕臨被驅逐的人的生活:收入的 70% 到 80% 將被用來支付房租。客觀來說,居住環境根本不適宜於人類生存。作者用他富有同情心且嚴謹細緻的筆調,重新將「剝削」這一概念引入關於貧困的討論中,展現了驅逐如何就像監禁一樣,能給人的一生留下烙印。

除這三本以外, Lynn Nottage 的《汗》(Sweat)獲得了戲劇獎。這本書描寫的是那些在堆滿貨物的碼頭上的工人。他們努力工作,只為實現自己的美國夢,讓人想起了美國現代著名劇作家克利福德·奧德茨(Clifford Odets,1906—1963)的「工人階級的自然主義」(working-class naturalism)。克利福德·奧德茨曾著有《等待勒夫梯》《醒來歌唱》《失樂園》《金孩子》等作品。

歷史學家 Heather Ann Thompson 關於 1971 年美國阿提卡(Attica)監獄暴動的作品《水中之血:1971年阿提卡監獄的興起及其遺產》(Blood in the Water:The Attica Prison Uprising of 1971 and Its Legacy)獲得了歷史獎。當時,紐約州當局從囚犯們為爭取權利而躁動不安的那一刻起便試圖壓制真相。最後,當局射殺造成了幾十人死亡。這場暴動也成為美國歷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監獄暴動,影響深遠。該事件也被改編為電影《阿提卡》(Attica)。

詩歌獎獲獎作品為 Tyehimba Jess 的《Olio》。這些詩集創作時間為 1950 — 2012 年,詩人 Tyehimba Jess 集中探索了集體記憶,挑戰了現在的種族與身份觀念等問題。

杜韻,來自:channelduyun

最後,唯一一本不是書的創作類獎項——音樂獎的獲獎作品是華人音樂家杜韻的《天使之骨》(Angel's Bone)。該劇講的是一對經濟拮据的夫婦照顧兩位受傷的天使。不過,他們試圖關拘天使,將其佔為己有,逼迫生財,受到精神和性奴役。評委會稱,這齣歌劇是個「現代世界人口販賣的悲慘寓言」。

杜韻出生並成長於上海,曾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學士)、美國奧伯林音樂學院(學士)和哈佛大學(碩士和博士)。目前常駐紐約,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Purchase 分校作曲系。她不僅被《紐約時報》 稱為貢獻紐約繁華音樂現狀最活躍的當代音樂家之一,還被美國國家電臺評選為一百位世界最具影響的四十歲以下青年作曲家。

普立茲獎是 1917 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匈牙利裔美國人約瑟夫·普利茲的遺願設立的獎項。它不僅是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也由最初的「為公眾服務優異獎」一項新聞獎發展到現在的 14 項新聞界獎和 7 項創作獎。普立茲獎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普立茲獎評選委員會的 14 名會員評定, 5 月再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正式頒發。

來自:pulitzer

附:第 101 屆普利茲創作類獎項獲獎名單

小說獎 (Fiction) :Colson Whitehead,《地下鐵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戲劇獎 (Drama) : Lynn Nottage ,《汗》(

歷史獎 (History):Heather Ann Thompson,《水中之血:1971年阿提卡監獄的興起及其遺產》(Blood in the Water: The Attica Prison Uprising of 1971 and Its Legacy

傳記文學獎 (Biography or Autobiography) :Hisham Matar,《回歸:父親、兒子及中間地帶》(

詩歌獎 (Poetry) :Tyehimba Jess,《》

非小說獎(General Nonfiction) :Matthew Desmond,《被驅逐:美國城市的貧窮與富裕》(

音樂獎 (Music):杜韻,《天使之骨》(

題圖為《天使之骨》劇照,來自:stagebuddy

相關焦點

  • 2015年普立茲獎公布 《紐約時報》斬獲三獎成最大贏家
    (圖片來源:美國媒體)中國日報網4月21日電(高晴)據美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公布第99屆普利茲新聞獎獲獎名單,其中最為重磅的公共服務獎由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信使郵報》摘得,《紐約時報》則憑藉三項大獎成為此次最大贏家。
  • 2019年普立茲獎獲獎名單公布|美國_時政|普利茲|唐納·川普|...
    ——在2019年的獎項公布前,普立茲獎的官網將這篇文章刊登在最顯眼的位置,向所有讀者發問。媒體地位的下滑已經變成了全球性現象,曾經,《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頂著壓力曝光「水門事件」,知識分子也會選擇在媒體上發聲,表達自己的觀點。
  • 2020年普利茲新聞獎公布,新增「音頻報導獎」
    達娜·卡內迪表示,這場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地彰顯了新聞業在公共服務之中的使命」,也讓我們看見了艱難時期「文學藝術在人類精神領域的表達和引領力量」,鼓舞我們度過這「恐懼與不安的時刻」。在公布獎項前的致辭中,卡內迪提到,第一屆普立茲獎是在1917年6月公布的,恰好處於1918年大流感暴發前夕,她列舉了普立茲獎所見證的美國歷史上充滿挑戰的時刻: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馬丁·路德·金和甘迺迪總統被刺事件、「9·11」事件等等。她說,「毫無疑問,我們今天是在一個極具挑戰的時刻公布普立茲獎」,「特別是在困難時刻,普立茲獎的重要性變得更加突出」。
  • 拉馬爾憑專輯獲普立茲獎 一年出了四張專輯
    拉馬爾憑專輯獲普立茲獎 一年出了四張專輯時間:2018-04-18 08:11   來源:新浪娛樂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拉馬爾憑專輯獲普立茲獎 一年出了四張專輯 網易娛樂4月17日報導 據外媒報導,30歲的肯德裡克拉馬爾(Kendrick Lamar)恐怕很難謙遜(humble)起來,因為本周一這位獲獎無數的創作歌手剛剛創造了歷史
  • 美國桂冠詩人W.S.默溫去世:他曾拒絕過普立茲獎
    默溫的詩歌生涯便是這首詩的寫照。他曾兩次被評為美國桂冠詩人,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兩次普立茲獎。他是同時代作家中最高產的詩人之一,當許多詩人的創作活力停頓和萎縮下來的時候,他的詩歌依然不斷變化,不斷生發著新的意義。 1927年9月30日,默溫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在新澤西州的聯合城和賓夕法尼亞州的斯克蘭頓長大。
  • 2020普立茲獎公布 受疫情影響 肯定新媒體生態所作的探索
    【2020普立茲獎公布】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5月4日15時,普立茲獎評委會主席達娜·卡內迪(Dana Canedy)通過視頻的形式在官網正式公布了第104屆普立茲獎獲獎名單。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普立茲獎委員會中的不少資深記者都身處一線,因此今年原定於4月20日召開的普立茲獎發布會推遲至5月4日,原定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發布會也轉移至線上舉行。
  • 薦書|我的一生略小於美國現代史凱薩琳·格雷厄姆自傳:獲普立茲獎
    帶領《華盛頓郵報》寫下新聞史上登峰造極一筆的人,正是本書的作者凱薩琳·格雷厄姆。她系出名門卻中年喪偶,在男性主宰職場的環境下,逐步成長為在相當程度上改變歷史的「女皇」。這本回憶錄,從媒體人的角度幾乎重現了美國近代史;從私人的角度,又給歷史補充鮮活的細節和動人的情感。從這方面說,本書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 第101屆普立茲獎頒出,哪些事件值得聚焦
    美國東部時間4月10日下午3:00(北京時間4月11日凌晨3:00),第101屆普立茲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揭曉。
  • 管窺百年普利茲:基於普利茲新聞獎嘉獎辭的詞頻分析(1917-2016)
    普立茲獎委員會也在始終審視著這一重要話題。「政府」(32次)位列詞頻表第六。監督政府和權力,是美國新聞業的重要職能,也是美國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麥可·舒德森,2008/2010)。普利茲新聞獎體現了這一精神。
  • 比爾·蓋茨書單分享:「為我打開新世界」的三本書
    Foege 除了回答他們提出的商業問題,並提供學術諮詢外,還向蓋茨推薦了全球健康方面的 81本書籍和報告。蓋茨表示:「所有這些書都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感染到了 Foege 對抗貧困和疾病的熱情,也讓這些成為了我自己的熱情所在。」
  • 高曉松給馬雲開書單,1萬本書裡他重點推薦了這4本
    高曉松稱馬爸爸之前說一年要讀1000多本書,於是他就給馬雲開了1萬本書的書單。在節目中,高曉松選了4本他認為最重要的書。究竟是哪4本書,從1萬多本書的書單中脫穎而出呢?不過這本書對於大部分人最大的阻礙,就是裡面的複雜人名和混亂關係了。先通過下面這張圖來了解一下人物關係,再去好好的看一遍書,這本書將帶給你無窮的回味感。接下來第三本,是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新聞界「諾貝爾」普立茲獎公布!哪些大學的新聞傳媒值得讀?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5月4日15時,普立茲獎評委會主席 Dana Canedy 通過視頻的形式在官網正式公布了第104屆普立茲獎獲獎名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定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發布會轉移至線上舉行。普立茲獎涵蓋新聞獎與創作獎兩個大類,本屆普立茲獎在原有獎項的基礎上新增了「音頻報導獎(Audio Reporting)」。
  • 2020普立茲獎名單公布
    美國當地時間5月4日,2020年度普立茲獎公布,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的獎項不再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頒出,而是在普立茲獎執行人達娜·卡內迪的家中公布,以視頻方式向全世界直播。《紐約時報》成為大贏家,拿下包括調查性報導、國際報導和評論在內的多個獎項,以下為獲獎名單:1、公共服務獎獲獎作品:《無法無天: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莊沒有當地警察》等系列報導共計17篇(Lawless: One in three Alaska villages have no local police )
  • 創辦普立茲獎、建立哥大新聞學院,百年之後他仍是傳奇
    美國東部時間4月15日,第103屆普立茲獎將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公布。過去一個多世紀裡,普立茲獎在新聞、文學、音樂和戲劇等方面的深遠影響離不開它的創立人—約瑟夫·普利茲(Joseph Pulitzer)的敏銳和長遠目光。
  • (附今年普立茲獎圖片)
    《紐約時報》10月26日刊登了一幅關於飢餓女孩的畫像,這是普立茲獎得主、攝影記者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10月18日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位於葉門阿斯拉姆的診所拍攝的照片。圖源:《紐約時報》這張照片引起了讀者的熱烈反響:他們表達自己的心碎;他們為她的家庭提供資金;他們寫信到《紐約時報》問她是否好些了。
  • 2011年普立茲獎揭曉(完整獲獎名單)
    普立茲獎評委會主任西格·吉斯勒公布獲獎名單中新網紐約4月18日電 (記者 孫宇挺)第95屆普立茲獎獲獎名單18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公布。《洛杉磯時報》獲得公眾服務獎,突發新聞獎今年缺失,調查性報導獎為《薩拉索塔先驅論壇報》記者獲得,解釋性報導獎為《密爾沃基新聞衛報》一眾記者獲得,《紐約時報》分獲評論獎和國際報導獎,《芝加哥太陽報》記者獲得地方報導獎,特寫獎頒給了《明星紀事報》,新聞批評獎頒給了《波士頓環球報》,《華爾街日報》獲得社論寫作獎,《丹佛郵報》記者獲得社論漫畫獎,突發新聞攝影獎被《華盛頓郵報》記者獲得,特寫攝影獎頒給了
  • 如果可以帶三本書到無人島,你會選哪三本?
    有一期欄目主持人宋莊對作家王充閭提了一個問題:「如果您可以帶三本書到無人島,您會選哪三本?」王充閭的回答是:「我想選定《莊子》《論語》《世說新語》。它們都有足夠的思想深度、精神蘊涵,意境超拔,情文雙至,可以百讀不厭,每番解讀都能獲得新的認知。」看完王充閭的回答,我不禁思考:如果我可以帶三本書到無人島,我會選哪三本?只帶三本書到無人島,我會選的第一本書是《唐詩三百首》。
  • 專訪|普立茲獎得主珍妮弗·伊根:晚上做夢時人人都是小說家
    《時間裡的痴人》因其獨特的形式獲得如潮好評,甚至一舉獲得2011年的普立茲獎和國家書評人協會獎,但她從不避諱在採訪中向記者說,「哦,那是人們過譽了,它沒有那麼好。」她對自己的寫作過程也直言不諱:初稿從未讓人滿意,總是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這是一個直覺型選手:相信夢與潛意識的力量,願意以自身作為媒介,呼吸世界,讓它在她身上留下痕跡。
  • 你不該通過封面來判斷一本書,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這麼幹
    有句老話:你不該通過封面來判斷一本書。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能這麼幹。有些東西可以通過封面來了解,比如作者的知名度。以史蒂芬·金為例。他的第一本書《魔女嘉莉》出版於1974年,雖從未登上過《紐約時報》榜首,但一上市就大賣,頭兩年售出了100多萬本,不久又被改編成電影。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史蒂芬·金為何許人,買這本書只是通過口耳相傳的讚譽。
  • 書評《追追追》——這本書,符合我的三個選書標準
    作者獲得的獎項,代表作品受認可的程度,尤其是一些大獎,如國際安徒生獎,這類獎項審核繁瑣、嚴苛(若沒碰到合適作品,寧願空著),能獲得此類獎項,本身就說明作品足夠優秀,經受過大批群眾的檢驗。四接下來依次從情感基調、懂孩子、獲過的獎項這三方面展開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