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舌下那根筋已經剪掉了,怎麼還不會說話啊?真是把我們急死了!」南京市兒童醫院兒保科主任醫師田國英經常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很多人認為,孩子不說話或者說話遲,是因為舌系帶太短的緣故,就急著剪掉,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田國英通過快報提醒家長,這種在民間長久存在的錯誤觀念一定要糾正。
專家告誡家長:孩子「舌系帶」不要隨便割
寶寶不說話急壞一家人
18個月大的輝輝(化名)長得白淨粉嫩,眼睛大大的,笑起來還有兩個酒窩,很討人喜歡。但有件事情一直讓家人揪心,那就是輝輝雖然一歲半了,但還是不會講話,高興的時候就「嗯嗯」地叫,說不出一個完整的詞。看著不少和他同齡甚至還小的孩子,都已經能說會道了,一家人急壞了。
「一定是因為舌下那根筋沒有剪掉!」在奶奶的堅持下,家人帶著輝輝到家門口的衛生院,割掉了舌下那根筋,這根筋在醫學上叫舌系帶。剛做完手術那幾天,由於傷口比較疼,輝輝經常哭鬧,也不吃飯,奶瓶放到嘴裡就哭。幾天下來,孩子瘦了一大圈。看著寶寶這樣遭罪,媽媽心疼得哭了。奶奶安慰說:「忍幾天吧,孩子馬上能說話了,吃這點苦頭值得。」
但讓人鬱悶的是,兩個月過去了,輝輝依然沒有開口說話。「我們老家一直是這樣做的,現在怎麼就不靈了呢?」奶奶也沒了主意。
30%就診孩子割過舌系帶
像輝輝這樣的孩子,兒童醫院兒保科主任醫師田國英經常在門診上遇到,「由於語言功能發育遲緩,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就診,我們發現,在這些孩子中間,已經有30%割過舌系帶,但仍然不會說話或者說話遲。」田國英說,很多家長都把孩子不說話或者說話遲的原因,歸咎於舌系帶太短。
口腔科專家介紹,舌系帶俗稱舌筋,當我們張口將舌抬起時,可以看到一條小的系帶系在舌和口底之間,這就是舌系帶。在新生兒期,舌系帶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舌的發育過程中,舌系帶逐漸向舌根部退縮。
多年來,在民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把舌系帶割掉,孩子說話早」,很多家長相信這一點。記者昨天從一些基層醫院了解到,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過來要求做手術割掉舌系帶,孩子的年齡大多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
語言功能障礙有多種原因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能不能說話,說話是遲是早,和舌系帶並沒有關係。」田國英表示,其實,小兒舌系帶的發育大多數是正常的,嬰幼兒舌系帶稍短,不能認為就是不正常的,最好觀察到兩歲以後。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說話不清楚,盲目讓孩子接受舌系帶手術的做法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講,這種做法都沒有好處。特別是手術給孩子心理上帶來的影響更甚於身體上所受到的傷害。
專家介紹,對四歲以前或更年幼的兒童,要預測他們將來是否有發音障礙是很困難的。即使舌系帶過短,經過訓練也能使發音功能得到改善,大多數兒童不會有語言障礙。如果有些孩子在嬰兒期被發現舌系帶短,且經醫生檢查確診後,可在嬰兒期及時處理。由於嬰兒期舌系帶薄膜很薄,只需在舌系帶前部剪開一個小口,壓迫止血即可。如果孩子超過一歲,舌系帶發生纖維化,短而較厚,加之孩子已長牙,不太配合醫生檢查治療,就不能採取這種方法進行手術。最好在孩子五歲左右進行手術,對孩子上學後學習拼音、發音認字不會有影響。
「孩子不說話或者說話比較晚,是有多種原因的,家長應該仔細地分析和查找,不應該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舌系帶短。」田國英說,造成孩子出現語言發育障礙的原因有多種,比如孩子的神經系統傳導有問題,大腦的語言運動區受損,孩子的聽力低於正常值,聽不準音而無法正確模仿,以致發音不準或者無法說話。另外,語言環境的影響也會造成孩子發音不準確,比如孩子出生後一直聽著方言長大,孩子周圍的成人普通話說得不標準,孩子學普通話可能會有發音不準的現象。
專家同時提醒家長,「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的觀念也是不對的,如果孩子在2歲之後還不會說話,應該及時帶著孩子到醫院向專家諮詢,但不應該自作主張使用割舌系帶等做法。
通訊員 龐芳 快報記者 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