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科護士:沒有過節概念,每天只記得星期幾!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三八」節對於淮安市一院急診科的49位女護士來說,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而已,沒有鮮花和禮物,只有忙碌的工作。

●「沒有過節概念,每天只記得星期幾!」

3月7日輪到護士李鳳上小夜班,時間從下午4點至深夜12點,「早上打開手機看到群裡的消息,才知道今天過節。」她笑著說,「其實過不過節無所謂的,只要看到患者轉危為安,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在急診科工作9年的她,意識中幾乎都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就連春節,她也基本都在工作中度過。

「每天只記得是星期幾,排的是什麼班。」護士陶玲玲對記者坦言,有時候忙得顧不上家,尤其是最近這段時間,孩子都是一個人鎖在家裡上網課,「畢竟才上3年級,有人在旁邊監督一下會更好,但是我們夫妻倆工作都很忙,抽不開身。」

●不害怕病毒,怕傳給家人

2月初,市一院急診科收治了一位肺部感染患者。據陶玲玲回憶,第二天患者病程明顯加劇,尤其是胸部CT顯示感染有明顯加重,且患者出現了呼吸困難、發熱等症狀,跟新冠肺炎的症狀很相似,「我們當即就對患者進行了隔離,單獨安置在一個病房裡,專門安排護士負責一對一護理。前一夜是護士長趙莉莉負責的,第二天早上交接班時,考慮到我們家孩子比較大,其他2個護士家孩子還不滿周歲,所以我進去了。」那天上午,陶玲玲跟這位疑似患者在單獨的病房裡呆了3個多小時,直至把患者送到感染疾病科。

「肯定會有點擔心,我個人還好,就害怕傳染給孩子。」她說,急診科很多護士自從疫情發生後自動跟家人隔離,有的待在單位不回家,有的乾脆不住在一起,有的等疑似病例核酸檢測結果出來後才回家。

●盡全力搶救,病人安康才放心

近期,急診科裡心腦血管疾病、呼衰、心衰等患者都較多,用她們的話說「來得都比較重」,需要緊急進行心電監護、開放靜脈通路、氣管插管、心肺復甦、呼吸機輔助呼吸等搶救治療措施。護士李青說,她曾遇到一位呼衰的老年患者,120救護車送來時已經出現了昏迷,呼吸、脈搏都很微弱,經過檢查發現老人肺部有明顯的感染,兩肺已出現了「白肺」。經過近一個小時的搶救,老人生命體徵逐漸平穩,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進搶救室的,都是病情十分兇險的,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搶救。」李青說,工作時她們經常忙得沒時間喝水、吃飯,「常常是這邊剛處理完,新情況又出現了,馬不停蹄。」

疫情期間,醫院的中央空調全部關閉,「白天還好,一到夜裡特別冷,忙起來還好,坐著一會能冷到發抖。」李鳳說,一上夜班,她們都全副武裝起來,身上貼了好幾個暖寶寶,還帶了熱手袋。「還好,都能克服!」她希望早點春暖花開,戰「疫」早日取得勝利。

■融媒體記者 金義旻 通訊員 王樹文 陸雪川

相關焦點

  • 醫護人員: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 只記住今天是什麼班
    (原標題:醫護日記 | 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只記住今天是什麼班)
  • 急診科護士:都說我們月薪5000,看到11月工資條,不敢相信
    每天分享職場乾貨、職場故事、職場案例、和領導同事相處技巧等職場經驗! 圖:網絡 文:職場實戰經驗 現如今,很多女孩子也都希望通過學習護理專業,畢業後去醫院做護士,大家都說護士這份工作很穩定,也很有保障,而且關鍵是工資很高,那麼護士的收入真的很高嗎?
  • 【青年一線故事】中山急診科男護士:一天參與搶救50多名病人
    (攝影:文波)&nbsp&nbsp&nbsp&nbsp今年36歲的陳燦揚,從事急診科護士工作14年。他說,男護士在醫院是「稀缺資源」,相比女護士,男護士體力強壯、精力充沛,尤其是遇到危急重症病人護理方面,男性一般比女性更能吃苦、更有耐力。此外,男護士遇到緊急情況時應急能力突出,力氣也較大,往往能將體重較重的病人輕易抱上急救車,這些都是男護士的獨特優勢。
  • 青春在戰疫中綻放光芒——記甘谷縣中醫醫院急診科護士張潔慧
    青春在戰疫中綻放光芒——記甘谷縣中醫醫院急診科護士張潔慧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餘碧波出生於1992年的甘谷縣中醫醫院急診科護士張潔慧,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作為甘肅省第六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90後」的責任與擔當。
  • 江西省腫瘤醫院急診科組織護士心肺復甦考核(圖)
    進去一探究竟,原來是急診科崔新芸護士長正在組織全科進行心肺復甦考核。  心肺復甦是針對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採取的搶救關鍵措施,一旦發現心跳呼吸停止,首要的搶救措施就是迅速進行心臟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以保持有效的通氣和血液循環,保證重要臟器的氧氣供給。在常溫下,人缺氧4-6分鐘就會引起死亡,所以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以挽救其生命。
  • 「最美新區人」候選人:區中心醫院急診科護士長 李存業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3日訊 南丁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南丁格爾」也成為了護士精神的代名詞。在西海岸新區,有這樣一位「男丁格爾」:他是區中心醫院的第一位「護士先生」,有著十幾年的個人職業防護及環境消毒處理工作經驗,做過西海岸新區首例HIV病毒攜帶者手術,他就是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急診科護士長、「男護士聯盟」隊長李存業。2020年伊始,疫情襲來,作為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急診科黨員護士,他工作在距離危險最近的地方。
  • 保定市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掛號只收現金 急煞人
    晚上十二點去保定市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就診,眩暈頭痛難忍,卻沒有一位護士分診開掛號單,無人理睬,問了醫生,醫生說不管,先找護士掛號,溜達一圈找到護士後,護士說讓等待一會,她在給別的的病人護理。為什麼急診科不留一個固定的接待掛號與分診的護士呢?
  • 國際護士節丨護士的工作只有打針和發藥嗎?來看看你對護士職業有...
    人滿為患的醫院1護理——起源與發展護士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9世紀,在那之前,世界上沒有嚴格的護士概念,「醫護一體」是古代護理的一大特點。門診護士還要具備較高的溝通能力,要加強與醫生、患者溝通,及時協調和解決醫患、護患之間的各類矛盾。>>>>急診——奔波與搶救雖然工作的部門只差了一個字,急診部護士比起門診部護士,工作壓力卻大了不止一丁點。如果說醫院是一個生死較量的戰場,那麼急診就是戰場最為殘酷的前線陣地。
  • 武漢一線急重症醫生:晚上只睡兩小時,「我最近,十分鐘到」
    她已記不清今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了,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一周多。這個春節,她和自己帶領的急診科和重症醫學團隊都過得異常艱難。自從一名年輕的護士向魏捷說出了這句心裡話,魏捷每天再忙,都一定要走到預檢臺站一會兒。站在那裡,她看到了疫情爆發的最早期,由於定點醫院以及分流病患的流程尚且來不及完善,預檢臺和分診臺的醫護們每天都要扯破了嗓子,拼命喊著請大家按照流程,如何去分診,如何走流程……站在那裡,她在清晨時分隱約聽到搶救室的聲聲急救。
  • 護士勸家長不用掛急診反被罵:咒你孩子天天高燒
    浙大兒院的就診情況有沒有好轉?錢江晚報記者走進了輸液室、急診科兩個最忙碌的科室一探究竟。   輸液室:   小病人減少了,護士微信運動從3萬步減到2萬多步   「輸液室一天裡要掛鹽水的孩子多不多,不用看每天的數據匯總,只要看一看我們微信運動數據就好了。」
  • 北醫三院急診科護士長崔曼參加首都護士抗擊疫情專場發布會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攜北醫三院國家援鄂醫療隊隊員、急診科護士長崔曼以及來自其他醫院的3位護士代表參加發布會。發布會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和建主持。「本次發布會是首都護士抗擊疫情專場發布會,向白衣天使致敬!」徐和建表示,首都廣大護士不懼風險逆行出徵,白衣執甲,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全力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 中秋國慶假期依然忙碌在工作崗位的醫生護士
    每天我們都要伴隨著轟轟的機器奏鳴曲各種埋頭苦幹,時不時還要接受各種患者的「奪命連環催」,「結果好了沒有啊?」「我趕時間啊,能不能快點啊!」 你以為上了夜班就會安心了?NO!一個晚上來幾次仰臥起坐是正常事。常常剛躺下去就是病房醫生打開電話,有個急查血的,有個要搶救的,有個…… 好吧,為了患者,再苦再累我們努力衝呀!
  • 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科:家有家規,科有科風,疫情時期也從容不迫
    每個周三的早晨,是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科集中開會學習的日子。康海主任帶著醫護人員一起討論這一周接診病人遇到的問題,學習新冠肺炎等疾病的相關知識。這個擁有一個有131人、眾多科室的「大科」,每天都井然有序的開展著工作。
  • 急診科醫生:江曉琪鼓勵直言相告絕症 急診科被醫鬧糾纏大鬧
    何建一看了病人告訴醫生朋友,她母親就算轉進重症監護室去世也只是拖十幾個小時的事,不轉也就幾個小時的事。醫生頓時沒了主意,她希望聽到何建一的建議。江曉琪這時說,如果能讓她母親安詳地離開對她母親未嘗不是件好事,這樣能避免她母親進重症監護室創傷性搶救帶來的痛苦。江曉琪稱如果是自己母親,她就選擇讓老人就這麼離開。何建一一言不發。
  • 《急診科醫生》的白衣天使—李悅溪
    2017年,李悅溪參演都市醫療題材劇《急診科醫生》飾演的護士林雯,更是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通過幾件微小的事例,一個熱心腸、幹練的護士就出現在螢屏上。「從眼神到聲音,舉止動作都是那麼自然,性格還是那麼討喜。」網友表示,這樣的護士小姐姐實在擔得起「白衣天使」四個字,通過她塑造得形象,也將更加體會到護士的不易。
  • 《急診科醫生》一句話「語言」新冠肺炎
    《急診科醫生》如劇名,主講發生在急診科裡的一系列事件。和往常不同的是,沒有選用流量小生,演員都是清一色實力派演員。劇情也是十分精彩。連在一旁的護士都看不下去。誰家的女兒不是在娘家捧在手心裡長大的,當躺在病床上孕婦的家人看見會是多麼心痛。將心比心,還是善良點吧。不過,這樣的極品婆婆在生活中已經是非常罕見。
  • 《急診科醫生》拍得很專業,可還是糟點滿滿且王珞丹佔一半
    所以這回《急診科醫生》一經播出,大家第一個看的就是這部劇裡面的女醫生女護士們有沒有穿跟鞋,看完之後發現沒有,這才鬆了一口氣。事實證明,有協和醫院的醫生、護士團隊做指導,《急診科醫生》在專業性方面確實沒有多大問題,儘管在觀看的時候也有一些觀眾會吐槽,但這其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吹毛求疵,還有不少人自己本來就是個半吊子,只憑著感覺便瞎起鬨。
  • 邯鄲這幾名護士收到了蒙古國羊肉!
    邯鄲這幾名護士收到了蒙古國羊肉!政務 12月4日,5名參與支援湖北抗疫的護士
  • 北京積水潭醫院急診科:在第一道防線上他們肩負重任從未退縮
    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窗口,更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前沿陣地。從疫情發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雖然不是在疫情中心,但急診科作為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肩負重任。各地復工開始,北京積水潭醫院急診科內擔負急診接診的醫護人員,風險之下重任在肩。
  • 「我日薪3000,扇個醫生護士怎麼了?」他眼裡根本沒護士安危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前,醫護人員都是全國敬仰的英雄,年初的「醫鬧」事件過去還沒有多久,但是誰又能保證新冠肺炎疫情風波散去,醫患矛盾的問題不會再次捲土重來?一所醫院醫患矛盾最集中的前線,永遠都是在醫院的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