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疫情影響,怕5歲的大寶變得懶散,所以跟他一起制定了一張時間表,並應他的要求貼畫板旁。然而,這張時間表卻形同虛設,疫情快結束了,這表上的項目卻沒有按期進行,哪怕它那麼醒目,我依然忘了它的存在,甚至從沒有過對孩子做出提醒。
是孩子的錯嗎?如果我敢冒出「這孩子一點都不自律」的念頭,那我真的會為自己臉紅。但現實中卻有很多父母會把一切問題全都歸咎在孩子身上。比如「你怎麼這麼不努力」、「你看你成天只知道玩」、「你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等等。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們的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還沒有很強的自控力,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督促與引導,如果父母自身也不夠自律,那麼別指望孩子的學習習慣能夠養好,這是一個必然。
而習慣一旦沒養好了,自然就上演了「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的場景,從「不好」到「好」是一個過程,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蛻變,如果你覺得習慣養成的前期工作太難了,那麼就不要抱怨輔導孩子學習太苦了。
對於自己,我們總是過於寬容,會用一些藉口、理由來自我麻痺;相反,對於他人,我們卻是近乎苛刻,總用一些打擊、挑剔來對他們進行心理懲罰,並試圖於此來喚醒對方的「覺悟」,這種方式,在成人的世界裡都未必行得通,更何況於孩子?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奮力託舉的父母」,這個觀點不容反駁。這個疫情,徹底暴露了父母的底子,孩子的學習情況也「唰」地一下拉開了差距。有些孩子能自覺上網課、自覺完成作業,有些卻是拿著鞭子跟在後面還是一塌糊塗。什麼原因?這就是差距——教育的差距。
前兩天,媽媽群一個媽媽「聲俱淚下」地控訴她家上三年級的孩子,說:「再不開學,我就要瘋了!這孩子真的沒法管了,天天手機電腦不停,一讓做作業就跟我大吼、對著幹,好像學習是我的事一樣,真的太糟糕了!」
然後,群裡就炸開鍋了,各位媽媽激烈回應,各種吐糟,瞬間成了一場孩子的「批判大會」。這期間沒有一個媽媽是在反省自己的,全部都在抱怨、指責,孩子不好好學習竟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很多父母從其他人身上找到了「共嗚」,原來,不只是我們家孩子難管,大家都是。抱怨完突然變得更心安理得了,並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種現象,所有孩子都一樣!
傾訴是釋發壓力的一種,但卻容易讓人迷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群裡,一般比較優秀的孩子的父母通常受到排擠與冷落,因為是少數,他們的育兒觀念可能不夠「大眾」,提出來也得不到太多認可,即便要借鑑也需要家長付出一定的努力,大家為了不給自己「添麻煩」,寧願相信是孩子的問題,也不願意接受是自己教育出現問題。
這就是「共嗚」的力量。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當你錯過了孩子早期的習慣培養與建立,就不要指望通過一朝一夕就能改變,有些成人一輩子也沒辦法做到自律,何況於孩子,但你有理由堅信,孩子還小,可塑性比較強,不要怕麻煩,不要偷懶,為了彼此的未來,趕緊給孩子來一場「改頭換面」!
這裡,有幾個小小的建議。
1、父母要享受育兒過程並起到引導作用
孩子的不自覺通常源於父母的偷懶,他們普遍認為「教育孩子是件麻煩事」,當父母無法從教育當中享受到樂趣時,註定會跟孩子頻繁發生權力之爭。我們要的是孩子合作,而非服從;要得的贏得孩子,而非贏了孩子。
所以,父母應該把養育孩子當成一種樂趣而非負擔,當你懷著這種心態去看待孩子的學習問題時,你就會變得耐心、包容。
另外,父母要嘗試改變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並且,多學習育兒知識,只有自己掌握了足夠充分的理論,才能結合到實踐中來,起到了正確引導的作用。
2、從最容易做到的開始堅持
我跟大寶列的時間表上總共有二十幾項,想每天都按照上面的進行,確實是件挺考驗家長的事,但也並非沒有可能,這需要時間與自律,假如你自認為不夠自律,那也沒關係,我們可以選一項最容易堅持的事先進行,等這件事已經融入到生活了,我們再來執行下一件事。
比如,我選擇從大寶的英語複習開始,因為培訓班會要求把音頻作業上傳到群裡,他們那個班的學習氛圍又特別好,當你不想讓自己在群裡太難堪時,唯有「逼」自己下點功夫。
於是,跟大寶約定,把每天洗完澡後定為複習時間,在堅持了三個星期後,大寶從剛開始不斷地抗拒到不停地動來動去再到現在能夠自動屏蔽弟弟的幹擾,並能夠自己拿著書複習一整課時,我感覺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
如今,大寶已經習慣了洗完澡複習,有時我忘記了他還會自己提醒我,我想這就是堅持的力量吧。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而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除了堅持,還有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寫作營有個老師目前正在裝修房子,她跟設計師說:「裝修整體感覺以原木、清爽為主,然後,要到處都有放書的地方,我想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並且客廳不放電視機。」
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夠為孩子營造這麼好的學習氛圍,也很少有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做到不看電視,這就是差距——教育的差距。
現在,我除了書房放書外,客廳、 臥室也有放書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想看書時隨時隨地都能夠拿到。另外,改變了「見不得亂」的習慣,不再把書整理得太整齊,書房的小床地板基本都扔滿了書,現在兩個孩子每次一進書房都會坐下來靜靜讀一會兒。
4、關掉家裡所有的電子產品
疫情期間,經常聽到很多媽媽說:「這段時間,孩子在家天天看電視、玩遊戲怎麼辦?愁死了!」
其實這些父母都只是嘴上說說,如果他們真的擔心孩子絕不會沒有辦法,說到底,要麼自己也想看,要麼太寵孩子,要麼不願意陪孩子,所以才會導致孩子深陷電視不能自撥。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關掉家裡所有的電子產品,孩子又怎麼會有機會看?
數字時代,屏幕正在搶佔人們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很多家長會認為,看電視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其實不然。研究表明,常看電視的孩子性格會更暴躁,並且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影響睡眠,導致孩子睡不好、長不高,還會影響學習、破壞孩子的專注力等。
因為電子產品不能替代父母給予互動與回應,無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所以,關掉家裡所有的電子產品,除了讓孩子更專注於學習外,還可以幫助他們注意力的集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孩子不好好學習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監管的不到位,當你在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同時,別忘了看看別人家的媽媽。只有在自已身上下功夫,孩子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改變。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辛苦的,只要你邁過了這道坎,你將會迎來春天,孩子也會持續給你帶來驚喜!
我想,這就是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