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誠品微型店,提供臺灣誠品般的氛圍體驗。(誠品書店提供)
4月12日,市民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間書店內閱讀。(新華社)
誠品進軍大陸的首家店預計8月1日在蘇州正式營業,然而近來陸媒開始出現對誠品營運模式是否能代表臺灣文化的質疑,引起大陸書店業者在微信上熱烈討論;另一方面,福州「曉風書屋作別榕城」的消息亦「刷爆」了微信,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經營模式再度引起熱議。
日前誠品書店宣告8月1日將開幕的蘇州誠品書店,近日向記者表示,實際開幕日期還未確定,但蘇州誠品對面的微型誠品體驗區已啟用滿1年,讓未曾有機會實際到訪臺灣誠品的讀者先體驗了誠品的氛圍。包括友善的桌椅,底層15度傾斜的書架以方便讀者取閱等,都希望讓大陸民眾看到。
為求生存 利字難免
不過,媒體也開始質疑誠品「離書愈來愈遠」,誠品的百貨賣場蠶食鯨吞了書區,誠品雖不斷向外伸展,但原本的內核卻不再以書為主,大量複製「商場包裹書店」的模式固然是為了生存,但已脫離了早期提供讀者品味與觀念的啟蒙,以此步調也就只能向外發展。
對此,大陸書店業者各有看法,南昌青苑書店的萬國英指出,必須思考臺北的誠品還能怎樣超越臺北的誠品,也有人認為商人辦店,「利」字在所難免。
蘇州慢書房的許濤則認為,儘管誠品的營業模式已改變,但他還是熱愛誠品,因為「在這個四處都是講商業的年代,還有人願意做書店,是一件很可貴的事情。」
他指出,各書店在不忘初心的路上都在做各種嘗試,「誰能確信誠品現在的實踐就一定是錯的?與其說是誠品的不得已,不如說是這個時代的不得已。」
與誠品同在蘇州,許濤認為對慢書房而言,誠品到來是好事,「會有更多人關注蘇州這座城市的閱讀」。若能塑造城市的閱讀氛圍,反而給小書店更多生存的空間。
商業模式 力挽狂瀾
福州的曉風書屋12日租約到期後一度關門,得知消息後,不少書友特別到書店「掃書」力挺,讓書店暫時得以保存。但創立於1987年的曉風書屋,全盛期在福建共有19家連銷店,如今只剩3家店苦撐,凸顯實體書店近年的困境。
曉風書屋創始人許志強坦言:「要嘛關門,要嘛轉型」,漳州店去年初搬進當地的文化特色街,一樓作書吧,免費提供書刊閱讀,兼營咖啡簡餐,二樓是書店,也可作沙龍使用,來客雖多,但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
福建省副省長李紅近日向福建人大常委會作閩臺文教交流情況的報告中提出,希望在福州馬尾、平潭、廈門自貿區,引入臺灣誠品書店的設計和商業模式,力挽實體書店狂瀾。
(來源:旺報 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