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盛方諮詢原創)

2020-12-17 盛方商學

【紙質書不會消亡,因為我們需要確定感】

進入了移動互聯及數字時代,紙質書似乎被宣判了死刑,手機屏幕已經吸魂攝魄般奪取了人類的注意力,紙質書的購買、閱讀、收藏等行為彷佛不合時宜,面對如此困境,國內眾多書店面臨無法長期持續經營的難題,書店作為一種商業業態似乎越走越艱難。然而,源自臺灣地區的誠品書店在兩岸三地成功布局46家書店,其商業模式有其獨到之處,給書店的業態帶來一種新的生命活力。

誠品的三地布局

1989年,吳清友先生在臺北仁愛路圓環誕生了第一家誠品書店,誠品秉持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是一家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書店。目前營運範疇已擴展至畫廊、出版、展演活動、藝文空間和課程、文創商品,以及捷運站、醫院、學校等各類型特殊通路之經營,並延伸至商場開發經營和專業物流中心建置等專業,誠品書店現在已成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

【市場布局】

臺灣42家:誠品信義旗艦店、誠品生活文化中心店、誠品敦南店、誠品生活松菸店、誠品生活新板店、誠品武昌店、誠品116、誠品天母忠誠店、誠品臺大店、誠品臺中中友店、誠品西門店、誠品士林店、誠品臺中新光三越店、誠品雙和太百店、誠品宜蘭店、誠品新竹店、誠品臺中金典店、誠品高雄大統店、誠品高雄大立店等;香港2家: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星光成2-3F、銅鑼灣軒尼詩希慎廣場8-10F;

蘇州1家:江蘇蘇州吳中區圓融天幕西街和右岸街交匯處(2015年11月29日開業);

上海1家: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上海中心大廈B1、52-53F(預計2016年開業)。

誠品1.0——弱勢二房東模式(臺北信義)

誠品做二房東,用品牌價值將商場的一部分場地轉租出去,靠商場租金獲利。臺北的信義旗艦店就是這種商業模式的典型代表。

信義店2006年1月1日開業,與臺北101大廈正對面。整個商場面積營業面積2.48萬㎡,地上6層,地下2層。其中書店位於2-4樓,面積約1萬㎡,其餘則是商場零售、餐飲美食、兒童天地等。

【盈利模式】

靠書店品牌帶動做二房東,從轉租出去的商場中獲利。

信義誠品店地理位置優越,每天的租金約為20萬人民幣,一年為7,300萬人民幣,租賃成本相對較高。誠品除了書店本身的一萬平方米之外,其餘部分作為商場,出租給其它品牌。從本質上講,誠品「書店」其實是不賺錢的,從而靠「商場」獲利,目前商場的營收早就超過書店,分別是七成、三成的比率。

誠品2.0——以文化產業撬動房地產(蘇州誠品)

誠品書店在經歷了虧損困局後找到了以品牌價值帶動的二房東盈利模式,成為臺灣文化產業的成功代表。大陸的許多城市政府及開發商紛紛拋出橄欖枝,誠品也具備了自主選擇的足夠底氣及主動性。第一家大陸誠品書店選址蘇州,這次誠品自己兼做地產開發商,以文化產業撬動房地產,從弱勢憋屈的二房東直接升格成為房東。

【商業模式】

蘇州開設首家大陸分店,低價拿地,自建商場經營。

項目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佔地2.69公頃,規劃總建築面積13.57萬平米,臺灣著名建築大師姚仁喜親自操刀設計,設有商場、誠品書店,美食餐廳和咖啡廳,還打造了畫廊、多功能視聽展演聽、實驗劇場、藝文空間等,未來還將引進各項文化活動,舉辦講堂和戲劇演出,將打造成一個集結文化、表演、藝術、商業、觀光以及人才培育,具有跨界綜效性的創意平臺。採用開放式的空間設計,結合蘇州園林特色,巧妙地將開闊的金雞湖風光引領至建築內,在建築與自然之間建構出完美的平衡。項目於2015年11月29日開業。

【蘇州誠品規劃】

裙樓共三層,規劃作為複合式書店文化商場,地下室共二層,分別作為停車與商場使用,四樓以上分為兩幢塔樓,規劃中、大房型湖景豪華精裝修酒店式公寓,2棟(總戶數250~300戶)高級公寓分別為地上26層和地上24層,產權70年。整體外牆建材以石材與玻璃帷幕為主,同時採用多項國家級節能新技術:空調地源熱泵、空調末端設備(空調)能源回收、冬季有效回收廚房熱排風、太陽能熱水系統、公寓使用三合一VRV系統與大量使用LED節能燈具。

蘇州誠品拿地模式

2009年,江蘇省委書記訪臺,與臺灣商界交流,將誠品書店引入江蘇,吳清友考察幾個城市後確定落戶蘇州,蘇州政府對誠品書店在選址和土地供應上給予大力支持,在金雞湖旁選址優質地塊並為誠品量身定製了土地使用規則:裙樓只能用文化商場建設。在政府的協調下,蘇州開發商圓融集團通過掛牌方式拿到該宗地,成交樓面價3,717元/㎡(為當年周邊同類項目地價的一半),然後將股權100%轉讓給誠品集團,誠品自己開發運營。無論是誠品還是圓融,其對外口徑皆稱該號地塊為兩家企業共同合作開發的綜合發展項目,誠品已經不單是「獨家經營者」,實質上已經成為項目開發商之一。

誠品3.0——強勢包租公模式(上海中心)

無需自己拿地建設,轉而成為強勢的包租公,被文化創意的商業地產項目以極低租金引入。

2013年6月份,誠品生活與位於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上海中心」與在臺北籤署租賃意向協議,將於2015年入駐上海中心的52、53層空中大堂及地下一層,預計總面積約6,500平方米,成為上海最高文化地標。

「上海中心」與誠品合作,是處於誠品的品牌價值核心符合「上海中心」旨在打造集合垂直小區、領袖商務和多元文化於一體的商務空間的定位。誠品書店將運用「上海中心」的垂直城市設計特色,透過不同的空間組合以及款待的心意,提供閱讀、文創服務與商品展售。其中52、53層以閱讀、感受、交誼與互動學習,打造文化對話與創作空間;而地下一層則以城市濃縮意象開展誠品生活的多元廣度,將美好生活的方式以獨特創新的樣貌呈現、推廣與傳達。

【誠品上海中心規劃】

上海中心由4個概念組成,集垂直社區、綠色社區、智慧社區和文化社區為一體,位於37層的觀復博物館和誠品書店共同構成上海中心文化社區的重要部分。

誠品生活租賃的空間位於地下一樓與第52、53樓,正式進駐後有望成為「全球最高的書店」。地下一樓位於地鐵連通口,經營複合式商場,第52與53樓以文化主題規劃。根據依現階段規劃,在B1及高樓層的營業面積中,文化、閱讀、展演將佔1/3,餐飲服務約15%至30%,其餘面積都將作為文創設計平臺,初步會在臺北、上海尋找年輕優秀的創作者,讓兩岸三地年輕人的作品被看見。

【延伸閱讀】

誠品之外,近幾年來,國內出現了諸如:方所、言幾又、覓、西西弗、德思勤、Page one、如斯等特色書店或書吧,他們各有特色,富有活力,經受了信息爆炸時代的衝擊和洗禮,探索出獨特的生存法則和生存模式,都值得學習借鑑。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啟示錄:吳清友的文化商業模式,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第二年,他創辦了誠品書店。經過多年的探索,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個「誠品模式」。簡單來說,誠品模式的特點是:不要把它理解為一家書店,而要理解為一個複合式的文化商業空間——或者直白說:一家百貨公司。4F書店 日文書館,其他分類書館,美發,生活創意:琉璃工坊,蠟燭館等5F兒童 兒童探索博物館,圖書,童裝,家具等6F文化 菜館,展演廳,視聽室等(引自:閻峰《經營顧客——臺灣誠品書店營銷傳播模式的一種解釋》)儘管書店是業務核心,但是從收入比例來看,只佔誠品的30%左右。
  • 誠品書店,用15年的虧損,換來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誠品書店在實體書店的傳統道路上開闢出了一條不尋常的新道路,但若從專業的商業角度來看,誠品書店的經營策略算不上教科書式的案例。它對於細節的執著會導致很多方面需要投入大規模的成本,且這種投入在短期內並不能看到效果,得到回報,以至於誠品書店在經營的前15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 誠品書店拓展計劃、3大複合經營模式與自營品牌全解析
    二、誠品書店3大複合經營模式及案例解析 根據誠品書店各門店的經營形態和空間規劃,可分為3大類:複合式、純書店、附屬型。 其中,複合式的誠品書店可分為3種運營模式,以下將通過案例針對其業態布局、樓層規劃、盈利模式、運作模式等方面進行解析。 部分複合式分店的樓層配置及規模
  • 虧本15年,開創書+零售模式,誠品書店28年商業路
    昨日晚間,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他67年的生命中有28年和誠品書店一起度過。誠品是國內書+零售運營模式的鼻祖,用做商場的思路來升級書店,書店成了新文化的休閒場所。1989年3月,吳清友在臺灣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在創始之初,誠品就不走尋常的書店經營路,以書的品牌為核心,增加了藝術空間,售賣畫作和藝術品。
  • 創始人吳清友說,誠品不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文化理想vs.商業現實吳清友自認,誠品不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更不是全球商學院教授的那種典範企業。「成功的商業案例怎麼會賠錢十五年?這代表經營者能力不足,或是模式不夠正確。不過,一九九五年投資誠品的童子賢不這麼認為。他形容,誠品是臺灣最「優雅」的商業循環。「我看得懂,也放心投資。她的虧損是一時的,只要達到經濟規模,管理效率就可以提升;真正要看的是,誠品聚集了一群有深度與優雅的人,以及吳清友如何於虧損的年代,在文化理想與商業現實之間平衡。」純論投資效益,書店不是一個好的產業。
  • 蘇州誠品書店將於8月1日開幕 經營模式引熱議
    (新華社)  誠品進軍大陸的首家店預計8月1日在蘇州正式營業,然而近來陸媒開始出現對誠品營運模式是否能代表臺灣文化的質疑,引起大陸書店業者在微信上熱烈討論;另一方面,福州「曉風書屋作別榕城」的消息亦「刷爆」了微信,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經營模式再度引起熱議。
  • 深圳誠品書店突然宣布關閉,全球最酷書店上半年已經關了6家
    誠品生活:下半年還會再關1至2家 誠品生活稱,這是受到新冠疫情衝擊下,和業主方華潤置地協議的結果。2018年,伴隨著華潤置地旗下的購物中心萬象天地開業,誠品生活深圳也同步對外營業。 誠品董事長吳旻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20年上半年誠品關閉了6家門店,下半年還會再關1至2家。其實對於誠品這樣的大型連鎖文創產業品牌來說,閉店也是及時止損的商業選擇。
  • 情懷,撐不起誠品書店
    看了誠品書店深圳萬象天地的閉店文案,讓人差點就相信了「賣情懷」能養起一個品牌。誠品書店打破了用戶對傳統書店沉悶的印象,以明亮開闊的空間、優雅溫馨的色調等元素渲染了店面的文藝氣息,讓每一個體驗過誠品書店的人都能充分感受到閱讀的魅力。正如誠品生活創始人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描述的一樣:「誠品生活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
  • 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能夠走多遠?
    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能夠走多遠?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有一句名言,「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其實,在大陸開書店很難,在大陸開一家誠品的難度更不能低估。近年大陸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在電商、電子閱讀以及高運營成本的衝擊下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10年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似乎,書店再好的模式和定位似乎都逃不過現實的成本收益邏輯。
  • 誠品書店上海開店計劃夭折 中心店、徐家匯店流產
    其實,誠品書店去年6月份已完成內部裝修,由於上海中心的消防驗收遲遲未能通過,誠品上海店開幕時間一再推遲。臺灣地區去年完成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上海中心大廈由國資建設、經營,當然擁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因此,種種因素疊加,項目「流產」也就不足為奇。
  • 網紅書店的誕生,蘇州誠品書店如何做到日接待55萬人?
    吳清友於1989年創立了誠品書店。1995年,誠品書店搬至敦南大樓內開啟了長達31年的經營歷史,全新的模式將書籍和商場、藝術等產業結合在了一起。與此同時,誠品書店也不單只是作為一個書籍的展示點,它更多的夾雜了文創、餐飲、商場等多元化的產業鏈。它的出現,改變了書店的原有銷售模式,讓書店成為了一個大型的文化交流場所。在這裡,只要你願意,它可以是畫廊、講堂、藝術電影院……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
  • 2020中國書店大會|書店老闆們都在關注哪些書店
    誠品倡導書與非書組合,整合各類品牌和產品,打造出既有文化調性又有周邊配套的綜合文化空間。在品牌打造、業態組合、經營收益方面都取得了不錯成績。兩種不同經營邏輯的品牌,為行業提供了很好的商業模式借鑑。但是同一個書店品牌,相同模式在不同城市所呈現的市場情況還是有很大區別,所以,比起關注書店品牌我更關注書店如何跟城市及周邊商業特性融合,去匹配城市的特質。像弘道書店作為獨立的書店品牌,走的就是連鎖不複製的模式。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浙商臺灣遊學歸來話收穫 誠品書店購書就像逛商場
    浙江在線06月03日訊近日,浙江大學EMBA首個臺灣訪學團啟動,40多位EMBA學生在臺灣度過了為期一周的短期訪學,參訪了誠品書店、法蘭瓷等臺灣當地頗具特色的企業,而誠品書店一站顯然給這些浙商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世界的書店都活得很辛苦,誠品為何能過得瀟灑?
  • 臺灣誠品書店:超越閱讀的創新模式 服務Google化
    貝特琳董事長姜美娜表示,商業世界的變化亦是同樣的不穩定,不斷地發展出新的服務模式。   演化是突變的累積所形成,但商業的演化比物種的演化快上許多。  先不談蘋果所創造的iTune 及App Store服務模式,各式媒體已有太多的相關報導,姜美娜認為,說說離自己最近的誠品書局,不再是昔日的誠品,是百貨公司,是敘說產品故事的美學市集,是傳遞生活格調的文創平臺,是外國觀光客來臺務必造訪的城市空間,永無止境的變形讓誠品演化出新的生命樣貌。
  • 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向誠品學習」「克隆誠品」「成為××城市的誠品」……如今,眾多書店經營者的話語中,總少不了「誠品書店」這個標杆。尤其是隨著上海市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出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求生,臺灣誠品書店更是成為被學習模仿的對象。誠品書店為何這樣牛?誠品模式又是否真能適合每個實體書店模仿?
  • 書店只是書店——由深圳誠品停業所想到的
    深圳誠品生活書店。(IC photo/圖)2020年7月3日,誠品生活深圳店正式發出停業公告,證實了一早的傳言,宣布誠品生活深圳店將於今年年底結束營業。消息一出,網上傳來一片文化人的哀悼。有微博大V感嘆「千萬豪宅容不下一座書店,挺諷刺的,浮躁的小漁村」,「現實與功利,依然是這座城市的主流價值觀」。
  • 4C理論簡析臺灣誠品書店營銷模式
    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2.成本cost在誠品書店,你會看到很多有著不同坡度、不同長度的階梯,階梯人性化的設計可以讓消費者坐在地上看書,累了就靠一下。誠品書店大氣的裝修風格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氣質,不在乎你在這裡看一天書,很大氣。
  • 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關門了
    事實上,雖然誠品敦南店熄燈的客觀原因是「房東不續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商業和文化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誠品是不想活的。」設置比傳統實體書店更多的座位區,舉辦各類分享活動,開辦畫展、音樂會。從商業角度看,誠品的模式是典型的「體驗式營銷」。需要大規模成本投入,更需要在市場和消費者消費習慣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成功。這也使誠品在業績上承受了空前壓力:自創辦之日起,連續15年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