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向誠品學習」「克隆誠品」「成為××城市的誠品」……如今,眾多書店經營者的話語中,總少不了「誠品書店」這個標杆。尤其是隨著上海市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出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求生,臺灣誠品書店更是成為被學習模仿的對象。誠品書店為何這樣牛?誠品模式又是否真能適合每個實體書店模仿?

  誠品模式受追捧

  自1989年在臺灣開出第一家店,誠品書店就以人文、藝術等圖書為主打,進行圖書銷售。之後,誠品又將單純的書店提升多元的文化休閒場所,走出了一條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之路。今年5月,誠品書店大陸首家分店在蘇州開工。

  「誠品的經營理念比我們大陸書店先進好幾年。」作為上海較早喊出學習誠品書店的口號的書店,大眾書局對誠品模式推崇備至。書局經理助理董諶表示,所謂學習誠品,大陸書店更多的是學誠品主業結合副業,多種文化產品共同經營,從而帶動書店發展。幾年來,誠品在內地有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前不久新開的上海書城靜安店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誠品;南京的鳳凰國際書城也打造成了類似誠品的一站式商城;杭州的曉風書屋將成為「杭州的誠品」作為目標;起源於廈門的光合作用書店始終注重文化體驗和連鎖品牌營銷……如今,大陸各地的書店多少都能看到誠品的影子。

  多元發展是必然趨勢?

  有學者提出,誠品書店這種主輔業結合的連鎖經營模式,將成為大陸書店發展的必經之路,區別只在於對副業種類的選擇。「可選擇文化活動、餐飲、影視,還有的可以多種副業組合引進。這種對文化體驗手段的開發,是網絡書店不具備的。其實不只是書業,多種商業結合發展能為許多行業帶來好處,這也是上海出現越來越多綜合性大型購物商城的原因。 」

  對此,上海博庫書城宣傳經理朱兵認為書店未必都做成大型 「文化帝國」,但誠品模式還是值得借鑑。 「書店光靠賣書已經難以為繼。而通過主業加副業的模式,不僅可以盈利,讓書店生存下來,副業還能帶動書業,從而提高圖書銷售,起到保護圖書與書店的目的。正是通過這種模式,博庫書城的圖書銷售量這幾年均有增長。 」

  上海書城靜安店中,一半以上是書畫、瓷器、電影、餐飲等非圖書消費品,書店很大程度上以此生存。與之類似還有南京的鳳凰國際書城,其負責人告訴記者,鳳凰書城中圖書和非圖書產品的比例是4比6,書城每年的盈利大多來自非圖書產品,而且非圖書產品可以大幅度帶動圖書銷售。

  上海「千彩書坊」負責人陸永坦陳他們的書店也依賴副業盈利。 「儘管規模不大,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誠品文化氛圍建設,通過引進咖啡等餐飲服務,將書店打造成一個閱讀休閒場所。 」

  書店發展更應「因地制宜」

  儘管「誠品模式」在大陸有較強的適用性,但有業內人士表示,書店的發展模式是多樣的,誠品模式更適合連鎖書店或大型書城,只有這類書店才有空間、資金和規模去引進大量副業,並需要副業來支撐其龐大的成本。而且那些小型的或特色書店,引進其他文化產品只會衝淡其應有特色。對此,誠品大陸事業部總經理特別助理郎正中說:「誠品形成今天的發展模式有多種原因,如臺灣的市場需求、民俗以及書業等。書店尋找發展模式,還是要因地制宜,根據自身條件出發。 」

  「我們肯定不會引進副業。 」鹿鳴書店的負責人顧振濤很堅決,「我們專注於為大學生和大學服務,多年來已樹立了良好的品牌。我們既對大學生做圖書零售,也與周圍的復旦、財大、交大等大學以及許多學術機構合作。如果引入其他文化產品,會適得其反。 」

  已經開了17家分店的鐘書書店至今未引入其他文化產品。雖然副總經理賈曉淨並不否認書店主要以銷售教材盈利,但他也認為鍾書的成功還有別的原因:「我們更注重郊縣。鍾書從松江起家,目前17家店中有近13家開在金山、奉賢、青浦等郊區。郊區本就缺少書店,而且還沒有昂貴租金的困擾,所以沒有市區書店的煩惱。 」無獨有偶,杭州著名的民營書店楓林晚從2007年開始便收縮戰線——從杭州市中心搬到了當時比較偏僻的城西紫荊花路,並成為了阿里巴巴等的「文化管家」,向企業提供圖書以及文化服務。

  杭州的博庫書城則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電商之路。他們與1號店、QQ商城、淘寶商城等電商以及杭州多家知名網站合作,並打造自己的網店,打折幅度與噹噹、卓越等網店幾乎一致。通過大量的網絡推廣和投入,杭州博庫書城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0%。

  連結

  何為誠品書店?

  1989年3月,第一家誠品書店由吳清友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立,它以銷售建築、藝術書籍為主。 1991年誠品將綜合書區、藝文空間與畫廊組合起來,擴大了營業範圍。之後,誠品翻新了「書店」的經營概念,將書店提升為新文化的休閒場所,創辦24小時通宵營業書店。此外,誠品還因地制宜,每家分店的設立都會依當地的人文色彩與生活風格,設計出各異其趣的陳設風格及書籍內容。

  除了注重硬體、空間的規劃外,誠品積極與國際策展團隊、藝術家、出版界交流合作,長期舉辦各項演講、座談、表演與展覽等延伸閱讀活動,每年舉辦上千場演講與展覽,範疇遍及文學、戲劇、環保、舞蹈與美術。如今,不斷擴大運營範圍的誠品,其業務範疇已包括畫廊、出版、展演活動、文創商品、甚至醫院、學校等各類型特殊通路之經營,並延伸至商場開發經營和專業物流中心建置等專業。

  如今,誠品書店已成為一種文化地標,是赴臺遊客的必到之處。今年5月份,誠品書店在大陸的首家分店在蘇州正式動工。建成後將成為一個包括書店、文藝沙龍、實驗劇場、畫家工作室、音樂空間、文化公寓的綜合體。

  記者 許光耀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落戶上海陸家嘴 儼然成滬最高大上的書店
    去臺灣必做的一件事,當然是去誠品書店逛一下啦!它儼然已經成為了臺北的文化地標。現在,誠品書店即將來到上海,有著不可複製信條的書店設計者會因地制宜帶來什麼樣的設計呢,一起來看看吧!誠品書店為何這麼火?
  • 誠品書店關門潮,實體書店還有發展嗎?
    誠品生活作為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精神烏託邦「的離開,引起了許多人的不舍。 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的第一家誠品書店;至今,誠品已經發展成 一個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一體的文創覆核經營模式的」誠品生活「。 誠品模式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和學習。
  • 臺灣誠品書店:24小時書店值得堅守?
    談到24小時書店,首先跳入腦海的就是臺灣的誠品書店。據悉,十幾年前,誠品曾舉辦了「夢想中的書店」徵文,結果有40%以上的人夢想有一家24小時都開放的書店。誠品隨即推出「閱讀零時差、全天不打烊」的敦南店和京華城店。前不久,臺灣誠品書店舉辦了20周年店慶活動,董事長吳清友表示,計劃兩年內進軍大陸開店。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情懷,撐不起誠品書店
    03誠品書店,培養用戶閱讀習慣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了焦慮,讓自己靜下來成了更多人的需求。閱讀空間更應該具備一種『場所精神』,閱讀包含了多種不同的情境,而共通之處就是閱讀時,你一定是從容的,放鬆的。所以,閱讀應該是能夠讓人們找到自己的場所。」誠品書店通過營造安靜的閱讀環境和文化氛圍,構建起了品牌自己的文化環境,讓用戶在品牌構建的環境和氛圍中體驗閱讀,逐漸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誠品書店-進東京
    圖片來源 | FASHION PRESS、eslite 誠品誠品本是吳清友於 1989 年在臺北開出的書店品牌,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以閱讀為核心,涵蓋書籍與百貨零售、畫廊、展覽與演出、餐飲、酒店、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多項業務的集團。
  • 誠品書店跨界酒店!臺灣首家藝文旅館「誠品行旅」開業!
    (贏商網記者3月13日報導)如今的商業,越來越多元化發展,尤其是近一兩年來,「跨界」成為了時尚的話題,不少做餐飲的、做服飾的、做書店的都在原來單一的零售業態上,融入許多新花樣,讓消費者感受體驗式商業的魅力。
  • 品味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的經典特
    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建設文化強國」的號召後,內地出現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的熱潮,各種大投資、大項目、大手筆風起雲湧。但規模數量型衝動已經顯現出太多的挫折與失敗,講求質量效益型的科學運作早應列入任何涉及社會財富、尤其是動用公共資源的文化置業決策的行為原則之中。
  • 吳清友——67歲誠品書店創辦人因病去世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1988年曾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正是手術的危險讓他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並以此契機創立誠品書店。20多年來,誠品書店已成為臺灣最著名的文化品牌。據媒體報導,吳清友5月底還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後天原本還預計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
  •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
    原標題: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書店不只有文學世界,我們的世界是一本大書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的廖美立給人的印象就是這樣既柔軟又堅毅的女性。  她身上有很多標籤,「誠品書店曾經的二號人物」「方所的總顧問」「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的製片人」……當很多身份與標籤賦予一個人身上時,能夠堅守從容以及內心那份信仰更顯得彌足珍貴。
  • 誠品書店的「奇蹟」
    臺北一位詩人的一首七律,或許能更形象地道出臺灣茶的品質。成品書店的「奇蹟」有人說臺北的地理地標是101高樓,而文化地標卻是誠品書店。誠品書店的創辦人「懷抱著對人文和藝術深深的肯定與關懷」,於1989年3月12日在仁愛路圓環開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當時只是一家專為愛書人士所文藝術專賣店。「尊重走進書店裡的每一個人」,是誠品書店成功的化的理念。與一般傳統書店迥然不同。
  • 誠品書店是怎樣走到今天的?
    談城市:深圳是新文化的啟蒙和發展的重要地點南都:這次誠品為什麼會選擇深圳?吳清友:誠品一直是屬於和文化息息相關的產業。我認為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未來大陸的城市化城鎮化也是大勢所趨,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深圳在整個城市發展歷史上有它獨特的位置,和其他城市,例如廣州、上海、北京這些擁有本地化的文化的城市有所不同。
  • 誠品書店是臺灣第一家設立「藝文空間」
    更推出了以書店力量推廣體制外計劃學習的「誠品講堂」,誠品書店不但提供多元的文藝活動,也扮演著文化落實的角色。當書店裡不只是書,還包含著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它就不再只是買書付錢就走的地方,這便是誠品的迷人之處。
  • 臺灣最大書店: 誠品還要關幾家?傳統書店將成臺灣稀有風景..
    ,營運內容包括綜合書店、文具館,空間規劃和書籍組合,皆因應周邊學生、上班族、通勤族與社區家庭的需求,以生活風格、雜誌、親子教育、童書、商業金融、電腦語文、工具書等為主。圖為即將成為24小時書店的誠品信義店而親子天下副總經理林彥傑也於臉書貼文分析,誠品佔出版社業績約15%至30%,今年上半年關閉的6家誠品門市約佔誠品15%至25%的業績,對出版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每月業績的4%至8%。不見的業績也很難從其他分店或其他通路補回,更將影響到新書發行量。
  • 南京與蘇州,先鋒書店與誠品書店,誰更勝一籌?
    如果你在南京,先鋒書店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在蘇州,或許誠品書店也是個絕佳的去處。小編的五一假期已經畫上了句號,這次去南京感受了一趟文藝之旅。先鋒書店——這次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讓我聯想起之前去過的蘇州誠品書店。兩家書店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文藝青年打卡聖地。
  • 誠品,何以創下「書店神話」?
    深圳報業集團駐臺灣記者  趙 川 馬 強  凡到臺灣的遊客,都會對這裡的誠品書店留下深刻印象。  「到臺北,逛誠品」已成了許多遊客的一句口頭禪。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建築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儼然臺北的文化地標。
  • 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關門了
    不把盈利作為書店經營的最高目標,吳清友的誠品書店在傳統書店尚且艱難度日的環境下,依然殺出重圍,維持著亞洲最大書店的地位,成為文化標杆,實屬不易。鮮為人知的是,吳清友創辦誠品的契機,並非為財富,而是源於一場疾病。
  • 蘇州誠品書店,不僅僅是書店
    每到一座城市,都應該去當地的書店看一看,尤其是有一些十分有設計感的地方,比如蘇州的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是大陸第一家誠品書店分店,位於金雞湖畔,一進門就是標誌性的高18米、寬6米的72級大臺階,是一個拍照聖地,很多遊客都會選擇在樓梯拍下誠品的第一張照片,不過這還只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有一大批的驚喜等著你。
  • 誠品書店,用15年的虧損,換來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在不少遊客的旅行攻略中,若是去到有誠品書店所在的城市,一定會將其列為觀光地點之一。從傳統意義上來說,誠品書店的確是一家實體書店,但相比其他書店,它的存在,又更像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後,覺得這個空間是屬於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總而言之,因地制宜的特點也讓誠品書店從一眾傳統書店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