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力 徐墉
昨天上午,太湖文化論壇第二屆年會在杭州開幕。500多名各國政府官員、知名學者匯聚在西子湖畔,圍繞著「加強國際合作 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題展開對話與探討。
一場全體大會、四場平行論壇,昨天的會場討論十分熱烈。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的是,生態文明,這是一個全世界的話題。
為什麼全世界都如此關注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日本學者開始用生態史觀來研究人類的文明史。
然而,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今天,來自世界各國人們,又為何被同一個話題而吸引?為什麼全世界都如此關注生態文明?我們的疑惑,也是與會嘉賓們討論的一個熱點。
聯合國文明聯盟秘書處主任馬修,更傾向於用「全球化」來解釋這個問題。
「比如,中國不是北極圈的國家,但為什麼還要關注北極的生態環境?」馬修舉例說,因為北極冰川在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會直接影響到國際海運的變化。
馬修認為,現在的世界已經是全球化的世界,我們都是同一個星球的居民,都同樣面臨著生態危機帶來的威脅。「所以,世界各國要加強對話,對話越深入,就會發現我們的共同利益所在。」這個觀點也印證了「加強國際合作」的論壇主題。
國際合作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來自中國的「求同存異」觀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每個國家的利益不同、出發點不同、重點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在發展自己的時候,不要忘記以可持續的態度來發展地球。」荷蘭艾琳·愛瑪·伊莉莎白公主說。
「天下百慮而一致,殊圖而同歸」。論壇執行主席、秘書長嚴昭柱引用了一句古語來闡述對國際合作的看法。他認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在應對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的國際合作中,一定能夠實現共贏。
走向生態文明的N條路徑
對於生態危機的產生原因,一些人認為是經濟高速發展消耗過多能源造成的。但另外一個觀點是,經濟和生態並不是一對矛盾的關係。
荷蘭艾琳公主提到:「生態和經濟,詞根都來自於希臘語,意思是我們的家。這就意味著,經濟不僅僅代表利益,還關係著所有人的福祉。」她相信,今天的經濟學家可以通過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社會責任來實現這個目標。
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也是與會嘉賓們一致的觀點。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陳筠泉認為,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推行生態化生產。「也就是說,第一種產品的剩餘物,可以成為第二種產品的原料,第二種產品的剩餘物,成為第三種產品的原料,以此類推,成為一種非線性循環生產,進而實現零排放。」
經濟之外的另一個層面是理念。美國蘭喬米拉日市市長斯考特·漢斯一上臺就扔出了「數字炸彈」:20%的富人消耗了80%的地球資源,20%的窮人佔比僅為1.3%。
(下轉第2版)
生態文明,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上接第1版)
他的結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要倡導綠色文化,實施綠色教育。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消耗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如果在教育過程中灌輸更多的生態文明理念,將有利於促進生態文明成為全世界的主流價值,也有助於當前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的不合理生活方式向良性方面轉變。」斯考特·漢斯說,在他所在的城市,諸如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已經納入教學大綱當中,成為必修課,從小培養孩子們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傳統文化也作為一個議題提了出來。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周鴻以雲南的元陽梯田為例,「雲南連續三年旱災,但元陽梯田裡一直都有水。因為在梯田上面是當地的神山,這個巨大的森林與梯田組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她希望現代社會能從傳統的生態理念之中汲取力量,將生態意識上升為全民意識、全球意識。
會場內外的杭州聲音
有著東方「達沃斯論壇」之稱的太湖文化論壇,為什麼會選擇在西子湖畔的杭州舉行?
論壇執行主席、秘書長嚴昭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談到了這個話題:「當時,這屆年會主題確定是生態文明後,我們理事會就開始討論開會的地點,很多人提到了西湖、千島湖、西溪溼地,因為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生態文明的樣板。」
不過,與會嘉賓們目光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西湖,他們在討論中,更多地發掘了這座舉辦地的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的努力。
一個故事:臨安白沙村
開幕式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夏寶龍給與會嘉賓講述了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杭州臨安太湖源龍鬚溝,這是一個山水秀麗的地方,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龍鬚溝所在的白沙村,是一個不到四百戶人家的小山村。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白沙村的許多村民因貧困而以砍伐樹木為生,久而久之,破壞了山區的環境。1988年,一次暴雨幾乎衝垮了那裡的村莊和道路。
痛定思痛,白沙村開始努力優化產業結構,走上了保護環境、發展旅遊的生態建設新路。當地政府鼓勵村民憑藉獨特的生態優勢發展農家樂,投入扶持資金統一建立高標準的汙水處理系統,使白沙村成了長三角地區知名的生態旅遊景點。
近年來,全村靠農家樂收入就有2000多萬元。2007年7月,中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夫婦結婚前專程來這裡拍了婚紗照,為白沙村做了一次絕佳的廣告。
「白沙村的故事,是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具體縮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闡釋。」夏寶龍說。省委書記的這個故事引起了許多與會嘉賓的興趣,會後有的嘉賓就和工作人員打聽起白沙村的位置,打算實地探個究竟。
一種經驗:公共自行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麗杭州最具競爭力的獨特優勢和戰略資源。在平行會議上,副市長徐文光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杭州」做了主題發言,並且專門提到了杭州的公共自行車。
談到生態文明,公共自行車已經成為美麗杭州的代言 ,它不僅改變了廣大市民的出行方式,還倡導了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引領著城市文明出行新風尚。
有這麼一組數字,目前,杭州擁有2962個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點,6.98萬輛公共自行車,日均租用量達26萬餘人次。以去年8700多萬人次的租用量測算,相當於一年內為城市交通減少了12萬輛小汽車出行,不僅可節省燃油費用,還大大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杭州這座生態友好的城市,自行車讓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自然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來自美國的學者瓊·休斯頓說,杭州的公共自行車絕對是一個環保的好做法,經驗值得向全世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