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2021-01-11 杭州日報

  記者 王力 徐墉

  

  昨天上午,太湖文化論壇第二屆年會在杭州開幕。500多名各國政府官員、知名學者匯聚在西子湖畔,圍繞著「加強國際合作 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題展開對話與探討。

  一場全體大會、四場平行論壇,昨天的會場討論十分熱烈。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的是,生態文明,這是一個全世界的話題。   

  為什麼全世界都如此關注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日本學者開始用生態史觀來研究人類的文明史。

  然而,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今天,來自世界各國人們,又為何被同一個話題而吸引?為什麼全世界都如此關注生態文明?我們的疑惑,也是與會嘉賓們討論的一個熱點。

  聯合國文明聯盟秘書處主任馬修,更傾向於用「全球化」來解釋這個問題。

  「比如,中國不是北極圈的國家,但為什麼還要關注北極的生態環境?」馬修舉例說,因為北極冰川在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會直接影響到國際海運的變化。

  馬修認為,現在的世界已經是全球化的世界,我們都是同一個星球的居民,都同樣面臨著生態危機帶來的威脅。「所以,世界各國要加強對話,對話越深入,就會發現我們的共同利益所在。」這個觀點也印證了「加強國際合作」的論壇主題。

  國際合作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來自中國的「求同存異」觀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每個國家的利益不同、出發點不同、重點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在發展自己的時候,不要忘記以可持續的態度來發展地球。」荷蘭艾琳·愛瑪·伊莉莎白公主說。

  「天下百慮而一致,殊圖而同歸」。論壇執行主席、秘書長嚴昭柱引用了一句古語來闡述對國際合作的看法。他認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在應對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的國際合作中,一定能夠實現共贏。   

  走向生態文明的N條路徑

  對於生態危機的產生原因,一些人認為是經濟高速發展消耗過多能源造成的。但另外一個觀點是,經濟和生態並不是一對矛盾的關係。

  荷蘭艾琳公主提到:「生態和經濟,詞根都來自於希臘語,意思是我們的家。這就意味著,經濟不僅僅代表利益,還關係著所有人的福祉。」她相信,今天的經濟學家可以通過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社會責任來實現這個目標。

  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也是與會嘉賓們一致的觀點。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陳筠泉認為,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推行生態化生產。「也就是說,第一種產品的剩餘物,可以成為第二種產品的原料,第二種產品的剩餘物,成為第三種產品的原料,以此類推,成為一種非線性循環生產,進而實現零排放。」

  經濟之外的另一個層面是理念。美國蘭喬米拉日市市長斯考特·漢斯一上臺就扔出了「數字炸彈」:20%的富人消耗了80%的地球資源,20%的窮人佔比僅為1.3%。

  (下轉第2版)

  生態文明,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上接第1版)

  他的結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要倡導綠色文化,實施綠色教育。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消耗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如果在教育過程中灌輸更多的生態文明理念,將有利於促進生態文明成為全世界的主流價值,也有助於當前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的不合理生活方式向良性方面轉變。」斯考特·漢斯說,在他所在的城市,諸如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已經納入教學大綱當中,成為必修課,從小培養孩子們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傳統文化也作為一個議題提了出來。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周鴻以雲南的元陽梯田為例,「雲南連續三年旱災,但元陽梯田裡一直都有水。因為在梯田上面是當地的神山,這個巨大的森林與梯田組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她希望現代社會能從傳統的生態理念之中汲取力量,將生態意識上升為全民意識、全球意識。

  會場內外的杭州聲音

  有著東方「達沃斯論壇」之稱的太湖文化論壇,為什麼會選擇在西子湖畔的杭州舉行?

  論壇執行主席、秘書長嚴昭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談到了這個話題:「當時,這屆年會主題確定是生態文明後,我們理事會就開始討論開會的地點,很多人提到了西湖、千島湖、西溪溼地,因為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生態文明的樣板。」

  不過,與會嘉賓們目光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西湖,他們在討論中,更多地發掘了這座舉辦地的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的努力。

  一個故事:臨安白沙村

  開幕式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夏寶龍給與會嘉賓講述了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杭州臨安太湖源龍鬚溝,這是一個山水秀麗的地方,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龍鬚溝所在的白沙村,是一個不到四百戶人家的小山村。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白沙村的許多村民因貧困而以砍伐樹木為生,久而久之,破壞了山區的環境。1988年,一次暴雨幾乎衝垮了那裡的村莊和道路。

  痛定思痛,白沙村開始努力優化產業結構,走上了保護環境、發展旅遊的生態建設新路。當地政府鼓勵村民憑藉獨特的生態優勢發展農家樂,投入扶持資金統一建立高標準的汙水處理系統,使白沙村成了長三角地區知名的生態旅遊景點。

  近年來,全村靠農家樂收入就有2000多萬元。2007年7月,中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夫婦結婚前專程來這裡拍了婚紗照,為白沙村做了一次絕佳的廣告。

  「白沙村的故事,是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具體縮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闡釋。」夏寶龍說。省委書記的這個故事引起了許多與會嘉賓的興趣,會後有的嘉賓就和工作人員打聽起白沙村的位置,打算實地探個究竟。

  一種經驗:公共自行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麗杭州最具競爭力的獨特優勢和戰略資源。在平行會議上,副市長徐文光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杭州」做了主題發言,並且專門提到了杭州的公共自行車。

  談到生態文明,公共自行車已經成為美麗杭州的代言 ,它不僅改變了廣大市民的出行方式,還倡導了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引領著城市文明出行新風尚。

  有這麼一組數字,目前,杭州擁有2962個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點,6.98萬輛公共自行車,日均租用量達26萬餘人次。以去年8700多萬人次的租用量測算,相當於一年內為城市交通減少了12萬輛小汽車出行,不僅可節省燃油費用,還大大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杭州這座生態友好的城市,自行車讓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自然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來自美國的學者瓊·休斯頓說,杭州的公共自行車絕對是一個環保的好做法,經驗值得向全世界推廣。

相關焦點

  • 關於「民主」這個全球性爭議話題
    近代以後,民主已經從一種少數政體變成多數政體,從原先的異常政體成為現在的常規政體,從源於西方的政治制度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當代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聲稱自己是民主國家。但是儘管如此,對究竟什麼是民主,如何評價民主,學者和政治家之間的觀點不僅莫衷一是,而且常常針鋒相對。對民主的爭論,不僅發生在國內知識分子之間,而且也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民主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爭議話題。
  • 黃宏:生態文明背後的理論支撐
    十八大報告:「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稱得上是國家級的難題。
  • 適應生態文明的哲學範式轉型
    原標題:適應生態文明的哲學範式轉型(大家手筆)   生態文明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推進的一種文明形態,其要義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理解中國生態文明,從讀懂綠水青山開始
    節目不僅以地理、人文、歷史、生態等多樣化的知識點向觀眾展現了美麗中國的多彩畫卷,而且還使我們在「坐遊」綠水青山中看到一個承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生態文化和生態智慧。  農業文明時代,「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綠水青山是純粹的自然景觀,是人們棲息的家園。
  • 鼓勵文人「聚山林」 林業局為生態文明「造勢」
    鼓勵文人「聚山林」 林業局為生態文明「造勢」 2008年10月11日 02: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電(記者 趙建華)周五,中國國家林業局的官員介紹說,中國正在建設自己的生態文化體系
  • 中國生態文明會議在檀香山舉行
    張永利首先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決定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全面建立生態文明體制。
  • 李宏圖、呂一民:歐洲文明何以成為全球性文明?
    在近500年的歷史當中,歐洲文明或者是說歐洲人,他們的哪些特質決定了他們能夠率先成為一種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文明?本文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宏圖教授和浙江大學歷史學系的呂一民教授圍繞《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中信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與歐洲文明所談,本文為上篇。
  • 生態文明是通向「自由王國」的必由之路
    生態文明共時態和歷時態的寬廣視角,要求處理好代間公正和代際公正的問題,具有不分地域的全球性,超出時間、集團和民族利益的進步性。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只有一個地球,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為代價,在利用自然資源、滿足自身利益和謀求生存與發展上機會平等,應當公平地分配由自然資源帶來的好處,也必須共同承擔所帶來的風險。
  • 做好攜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準備
    同時,人類已經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時代,各國利益密切相關、命運緊密相連,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這場疫情啟示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休戚與共的地球村裡,任何國家都不能從別國的困難中謀取利益,從他國的動蕩中收穫穩定,如果以鄰為壑、隔岸觀火,別國的威脅遲早會變成自己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和歷史潮流,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閉孤立的狀態,更不可能被人為割裂,我們不能迴避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必須直面貧富差距、發展鴻溝等重大問題;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與戰略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美麗中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精神,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 林志玲水哥助陣 太陽雨生態文明之家燃爆AWE2017
    」戰略,呼應2017兩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議題,倡導可持續的綠金模式。藉助陽光、空氣、水的生態科技,較大限度地替代燃煤、燃油、燃氣等消耗性能源,讓人類的生活真正回歸到零能耗的狀態,這些就是太陽雨倡導的「生態文明之家」。 陳剛副秘書長指出:「太陽雨的今天,創造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節能環保的綠色產品,更是在創造一個生態可持續的生活理念。」
  •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深刻闡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與保護的關係、環境與民生的關係、自然生態各要素之間的關係等,系統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生態文明建設謀篇布局更加成熟。
  • 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們命運與共
    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們命運與共——訪巴基斯坦全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光明日報駐伊斯蘭瑪巴德記者 張任重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成為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  阿克拉姆認為,當今世界面臨著區域衝突、恐怖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危機、氣候變化以及疫情等挑戰,這些全球性問題需要國家間合作來共同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承載人類共同未來的集體願景至關重要,這也意味著各國應當擺脫成見,積極參與其中。他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解決當前的全球性痼疾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核心價值
    這即是說,「明於天人之分」「有用為人」「制天命而用之」,是人自覺意識的覺醒、是人類的文明的起始,也是人類紀元的開始。人類紀元的時代,通過人的生存和發展獲得「金山銀山」,這是遠古時代人類的夢想。 (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人類的一個新地質時代—— 人類世 「人類世」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 克魯芩(Paul Jozef Crutzen)於21世紀初創立的概念。
  • 【生態文明·現場】貴州生態建設成果圖片展亮相生態文明貴陽論壇
    」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圖片展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正式開展。6日至8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舉辦期間,圖片展以展館形式全方位向與會來賓展現貴州生態建設成就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貴州造林王」吳慶賢幾十年如一日地為荒山禿嶺披綠裝,建設綠色銀行的故事讓這位還未走出校園大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任何一位普通人都是環保的踐行者,只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
  • 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這一「綠色低碳發展」既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綠色」,也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低碳」,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揮棒。  綠色是「底色」,是發展的基本理念。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氣候變化: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已成為氣候變化的事實,它們對自然生態系統將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氣候和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也是一個政治、經濟問題。為了讓人們全面了解並關注氣候、氣候變化和氣候系統問題,迎接中國氣候大會的召開,從本期開始,本版開闢「關注氣候變化」專欄,將連續刊登關於氣候、氣候變化和氣候系統的報導或專家的文章。
  • 天津:16萬冊生態文明教育讀本進校園
    央廣網天津9月16日消息(記者褚夫晴)9月,正值天津市中小學開學之際,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主編的《生態文明教育》(小學版、中學版)正式出版。天津教育出版社積極響應天津市關於生態文明進課堂的號召,主動承擔出版《生態文明教育》的任務,並向全市中小學生捐贈16萬冊本讀本,希望能引導孩子們學習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關注身邊的生態文明現象,養成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良好習慣。
  • 「當代外國文學的生態文明與地理書寫」 專題研討會|12/20
    以下為正文:為進一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聚焦當代全球環境與生態問題,豐富我國當代外國文學研究內涵,《當代外國文學》雜誌將於2020年12月20日召開「當代外國文學的生態文明與地理書寫」專題研討會,由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河海大學社科處、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承辦。
  • 中美學者共同呼籲:攜手合作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近日,二十位中美專家學者匯聚「雲」端,出席「中美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圍繞全球疫情與生態文明建設等主題,開展思想交流,共議全球疫情,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探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道。與會學者認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超乎大家的認知和想像,它既是人類面臨的一次巨大生態危機,也是各國深刻面對的政治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