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主」這個全球性爭議話題

2021-01-11 中國文明網

俞可平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

  《民主與現代化——有關21世紀挑戰的爭論》,弗拉季斯拉夫·伊諾澤姆採夫主編,徐向梅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4月版

    當代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聲稱自己是民主國家。但對什麼是民主,如何評價民主,人們的觀點不僅莫衷一是,而且常常針鋒相對。要了解關於民主爭論的最新發展,一條捷徑便是閱讀那些有代表性觀點的文章,《民主與現代化》正是為此而出版——

  在現當代社會政治理論中,爭議最大而又無法繞過的概念,大概要數「民主」。近代以後,民主已經從一種少數政體變成多數政體,從原先的異常政體成為現在的常規政體,從源於西方的政治制度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當代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聲稱自己是民主國家。但是儘管如此,對究竟什麼是民主,如何評價民主,學者和政治家之間的觀點不僅莫衷一是,而且常常針鋒相對。對民主的爭論,不僅發生在國內知識分子之間,而且也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民主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爭議話題。如果把中外學者論述民主的書籍收集在一起,足可以裝備一個不小的圖書館。要在浩如煙海的民主論述中了解關於民主爭論的最新發展,一條捷徑便是閱讀那些帶有代表性觀點的文章。

  《民主與現代化》正是這樣一本集歐洲、美洲和亞洲專家學者代表性觀點的書籍。本書原是為俄羅斯第二屆雅羅斯拉夫爾「全球政策論壇」準備的,本屆論壇的主題就是「現代國家:民主標準和效率準則」(由是之故,我們把梅德韋傑夫總統在論壇上的演講也一併收錄於本書)。為了撰寫本書,主編邀請了世界各國一些著名的政治學家參加了兩次關於民主問題的圓桌會議。其中包括在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學者丹尼爾·貝爾(不幸的是,他來不及看到其文章的中譯本而於今年初以91歲高齡逝世),西方現代化理論的代表人物羅納德·英格尓哈特,民主理論權威學者約翰·鄧恩,歐洲社會理論領軍人物齊格蒙特·鮑曼,還有在當今俄羅斯影響深遠的數位俄國學者。全書的內容涵蓋了民主的一般理論及其在當代世界的主要實踐,以及民主與現代化的內在關係。說本書是當今世界各種民主理論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觀點的匯集,一點不為過。

  儘管對民主的含義、要素和標準眾說紛紜,但在民主問題上各國學者事實上也有著某種共識。例如,民主的基本意義就是人民的統治或人民當家做主;民主是一系列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和人權的制度和機制;民主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等等。對這些基本問題,絕大多數學者之間並沒有分歧。分歧主要發生在評判民主的具體標準和實現民主的現實道路上。民主是人類的基本政治價值,是人類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有著某些共同的要素和表現形式。但是,由於實現民主需要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而這些條件在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可能極不相同,因而,世界各國的民主都會帶有自己的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制是普遍與特殊的統一。不能只看到民主是一種普遍價值,有其共同要素和形式,就認為世界上的民主只有一種模式,以民主的普遍性否定民主的特殊性;反之,同樣也不能只看到民主的特殊性,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條件,就認為根本不存在民主的普遍性,以民主的特殊性去否定民主的普遍性,從而認為本國的民主與其他國家的民主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我相信,讀完這本書後,讀者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我們正在建設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民主和現代化是我們的兩大目標。一方面,我們必須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學習借鑑人類文明一切合理的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合理成果。這也是我們譯介這本《民主與現代化》著作的主要目的。讀者通過本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國外著名學者在民主與現代化問題上的代表性觀點,我們希望讀者通過比較分析,更加全面地認識到,民主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各國的民主各有自己的特色。民主理論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政治價值,不同價值觀的作者會有不同的民主觀。例如,在論及中國政治時,國外不少作者顯然存有價值的偏見,他們的許多判斷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但我們仍然保留了這部分譯文,這一方面是為了忠實於原文,尊重原作者的觀點;但更重要的是,在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化並且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今天,刪改譯文的做法已經變得毫不可取,我們也完全相信讀者有足夠的分析鑑別能力。

    (本文為《民主與現代化》一書序言,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被爭議的杜蕾斯全球性調查
    被爭議的杜蕾斯全球性調查 2005-11-23 14:21 作者:嘎湄
  • 與友人爭議民主與善政
    這一事件可以說對於所謂的美國民主制度是一次暴擊,徹底打碎了崇美者、跪美者的迷夢,所以要在哀嚎之餘,繼續「為民主辯護「,並做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善政「的判斷語。這句話讓我想起一個關於馬克吐溫的笑話:馬克吐溫對美國國會有意見,開口罵道:美國國會裡有一半人是白痴。國會議員們聽了很氣憤,找馬克吐溫理論,馬克吐溫說,我說錯了,我改一下說法:美國國會裡有一半人不是白痴。
  • 生態文明,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的是,生態文明,這是一個全世界的話題。     為什麼全世界都如此關注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日本學者開始用生態史觀來研究人類的文明史。  然而,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今天,來自世界各國人們,又為何被同一個話題而吸引?
  • 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全過程民主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民主...
    2020年12月11日,由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和教育中心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全過程民主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民主的思想研究」研討會通過線上會議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10餘位專家和150多位教師學生共同展開深入研討。
  • 蔡英文提「民主小草」計劃 引發爭議稱好看花瓶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日公布「民主小草」計劃,希望邀集青年參選村裡長、鄉鎮市民代表。國民黨青年團昨天透過臉書逐項打了「空心指數」,卻提到「越基層的選舉,民(眾)在乎的是能真正有功能的尿壺,而非放著好看的花瓶」,此說也引發爭議。
  • 這個備受爭議的話題終於有了答案!
    汽車如何保養,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而汽車保養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備受人們的爭議:汽車防凍液,到底能不能加水?汽車防凍液,也叫汽車冷卻液。可有效控制發動機的溫度,而汽車防凍液過少後,則會影響汽車的冷卻系統。
  • 做好攜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準備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是人類面臨的最後一次危機,我們必須做好攜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準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人類生產生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
  • 關於規章制度,不可不知的5個問題
    一些地區發布的裁審指導意見或會議紀要中明確,如滿足其他有效要件,僅是未經民主程序,在不存在明顯不合理的情形時,可以作為裁判依據,比如浙江、江蘇、湖南,再如,深圳地區還需要加上「勞動者沒有異議」這個條件。
  • 俞可平:為民主辯護——克裡克《民主》中文版序
    伯納德·克裡克比我走得更遠,他在《民主》一書中開宗明義就指出:「民主」(democracy)一詞有許多含義,它不僅是一個「本質上有爭議的概念」,而且還是一個「最混亂不堪的詞」。儘管大家都在爭相談論民主,但對究竟什麼是民主,如何評價民主,學者和政治家之間的觀點不僅莫衷一是,而且常常針鋒相對。
  • "藍委":"臺灣民主紀念館"應改為"民主恥辱館"
    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立法院」今天安排中正紀念堂爭議的項目報告,引發藍營「立委」高度不滿,批評「臺灣民主紀念館」根本該叫「民主恥辱館」。 據報導,今天「立法院」安排中正紀念堂爭議的項目報告,登記發言的全都是藍營「立委」。到底中正紀念堂還存不存在?
  • 【看世界】教育是全球性的話題,一文認識世界各國的教育培訓行業
    【看世界】教育是全球性的話題,一文認識世界各國的教育培訓行業 作者:麥子 發布時間:
  • 俞可平 | 為民主辯護: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善治
    民主政治和民粹主義之間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繫,它們幾乎從同一前提出發,卻最終走向了截然相反的終點。我常常說:在現當代社會政治理論中,爭議最大而又無法繞過的概念,大概要數「民主」 。伯納德·克裡克比我走得更遠,他在《民主》一書中開宗明義就指出:「民主」(democracy)一詞有許多含義,它不僅是一個「本質上有爭議的概念」,而且還是一個「最混亂不堪的詞」。
  • 理解政治,也必須理解人性——民主:一個最低限度概念?
    不過,在當今的西方發達國家中,多元民主的實踐仍然佔據壓倒性優勢,並被視為唯一可行的政治制度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達爾的分析和論證,仍然不失為讓我們了解民主制度的一面鏡子。民主的條件:形式標準與實質標準由於達爾希望建立一個關於多元民主的規範理論,採用更多的實質標準來定義民主概念理所應當。然而,達爾的實質標準仍然缺乏一個可操作的定義。達爾認為,一個可以被認為是民主的體系應當包括以下五個條件:有效的參與、選票的平等、充分知情、對議程的最終控制、全體成年人的公民權。除了選票的平等與全體成年人的公民權外,其他所有的條件其實都需要更詳細的細則加以補充,而每一條細則又都會存在大量的爭議。
  • 孩子的姓氏應該隨父,還是隨母,這個爭議的話題,你怎麼認為呢?
    孩子的姓氏應該隨父,還是隨母,這個爭議的話題,你怎麼認為呢?歷史悠悠,長河潺潺,從源頭流來的陳規陋習隨著時代的洗滌,代代繁衍生息,終是沉澱在每一個人的骨子中,成為一種默守的常規。雖然現在廢除了一夫多妻制,但女性必須生孩子,孩子隨父姓的規矩一直延續至今,仿佛是一件不容置疑的事情,誰敢挑戰這個規則,誰就是大家眼中的另類。歷史不見得都是對的,歷史不見得就是對的,有些規則根本經不起推敲,但大家已經適應原了規則,不願意去改變,也沒有人提出質疑。某家電臺做了個街頭採訪,話題是「離婚了,你是要孩子還是要房子?」
  • 關於韓愈《伯夷頌》引起的爭議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我不盡贊同其中個別論點,但很讚賞這種為學術研究的探索精神,敢於觸及「禁忌性話題」,雖然在這個話題前小心翼翼地加上一個「即使沒有成其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唐朝的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伯夷,那是頌錯了。
  • 新刊提前看丨民法典視角下的離婚話題
    關於「離婚冷靜期」入典一事,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本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問世以來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那麼,C位出道的「離婚冷靜期」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引發眾多人如此極大關注?另外,什麼是離婚冷靜期?離婚冷靜期有哪些細則和邊界?如何應對離婚冷靜中的例外情況?
  • 民主的危機-虎嗅網
    ——當然,這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觀點,許多美國共和黨人一定認為這是無稽之談,或者是美國民主黨攻擊川普這位共和黨總統的新標籤。(需要反覆提醒的是,這在美國如今仍然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觀點。)在他們看來,現代民主政體下的德謨咯葛有四個關鍵特徵,包括「拒斥民主的遊戲規則」「否定政治反對者的合法性」「容忍或者鼓勵暴力」「隨時準備中止反對者包括媒體的政治自由」,而川普至少部分地符合德謨咯葛的關鍵特徵。
  • 是民主制度成就了佐科,還是佐科造就了印尼民主?
    關於印尼大選和國情以及對周邊政局的影響、改變,問我吧!▍佐科勝選代表了印尼民主的勝利?Q:這次大選為什麼爭議這麼大?真的有可能舞弊嗎?王勇輝:大選出現爭議,可能是由選舉存在舞弊,也可能是有敗選者及利益集團的政治鼓動。
  • 民主政體為何走向崩潰?——評 《民主崩潰的政治學》
    在中國,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民間討論,民主都是熱門話題。現有關於民主的研究和討論集中於思辨層面的話題,如 「民主的內涵是什麼」、「民主是否可取」等,這其中隱含著討論者對本國狀況的現實關懷。經驗層面上,國內對民主政體的原創性實證研究較為少見,以翻譯外國學術作品居多,這表明我們對世界民主政體狀況的研究存在不足。
  • 千禧一代對民主感到幻滅,這是為何?
    這份來自劍橋大學民主未來中心的報告發現,出生於1981年至1996年之間的千禧一代對民主的滿意度不及任何其他年齡段。  研究人員在1973年至2020年期間與160多個國家/地區的近500萬人進行了訪問,發現幾乎在每個地區,年齡在18至34歲之間的人對民主的滿意度下降幅度最大。  與父母或祖父母那一輩的同齡人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對民主的滿意度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