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000萬高三的學子們,距離人生中一場重要的戰役,只剩下短短10天了。
這場重要的戰役就是高考。
高考讓人歡笑、讓人淚目、讓人為之瘋狂,也讓人黯然神傷。
從古至今,有哪一項制度讓莘莘學子,為之魂牽夢縈?沒有!從來沒有的!自從盤古開天地,
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高考嗎?
十二個春秋寒暑中間,每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面前無盡的題海圍追堵截,升學路上遇著了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竭盡全力,只為提高一分,幹掉千人,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高考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相對公平的方式。對於一小部分學子來說,是幸福的,對於大部分學子來說,是殘酷的。可這份殘酷之中,又數河南的莘莘學子,最為痛苦。
2009年,全國高考人數突破1000萬人。十年後的2019年,全國高考人數再次突破1000萬人。河南高考人數再創新高首次達到並可能突破100萬人。
雖然,大學每年都在擴招,然而重點院校招生人數幾乎沒有擴大。所以想要考上重點大學,很難,作為河南人難上加難。河南有著全國最多的考生,高等教育資源卻極度匱乏。
正如這張圖所示,如果,1個河南考生可以有1個重點大學選擇的話,那麼1個北京考生就將近有413個重點大學可以選擇,當然這是以河南為1歸一化後的數據,但足以反映出河南考生選擇本省的重點院校的機會是多麼的小,也凸顯了地區之間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衡。
對於河南人來說,曾經我們有過機會,我們卻沒有好好把握,這是一個無法忘懷的遺憾。
先講一個歷史事件,1969年10月,中蘇衝突加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受到挑戰。於是,國家決定將13所京校外遷,疏散到全國各地,史稱京校外遷。當時外遷時間緊迫,很多高校都歷經艱難,有的高校甚至,找不到「安家」的場所。
1969年13所大學遷出北京,目的地是山東、河北、河南、陝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這13所大學如下
1、中國科技大學
2、北京農業大學
(今中國農業大學)
3、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今中國農業大學)
4、北京林學院
(今北京林業大學)
5、北京石油學院
(今中國石油大學)
6、北京水利水電學院
(今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7、北京地質學院
(今中國地質大學)
8、北京電力學院
(今華北電力大學)
9、北京礦業學院
(今中國礦業大學)
10、北京鐵道學院
(今北京交通大學)
11、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12、北京輕工業學院
(組建北京工商大學、陝西科技大學)
13、北京機械學院
(今西安理工大學)
這其中最不能讓河南人釋懷的便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當時,中科大前往河南和湖北考察以確定具體疏散遷移地址。湖北沙市有中國科學院五七幹校明確表示不能接受中科大遷往湖北的計劃遂作罷。隨後中科大建校地點擬設在河南南陽,計劃二三年內完成基地籌建工作並把學校逐步遷到基地。校革委會派人到南陽等地考察選點當時中科大的外遷意向目的地為河南。國務院科教組組長駐中國科學院聯絡員劉西堯建議基地設在豫西南陽。
1969年10月9日《報告》最終定稿報告中講到
「河南省南陽專區,地處三線,水電交通方便,具備發展工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另該地學校及科研單位均少,在此建點,有利於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使用四結合。江西是老革命根據地,地廣人稀,森林礦產資源豐富,但已有清華、北大、人大等建點。考慮到我國大學和新技術科研的布局以及備戰需要,我們考慮基地最好能設在河南南陽專區。其次也可考慮設在江西。」
中科大河南考察組,帶著劉西堯的親筆信來到了河南,考察組一行受到了河南省生產指揮組組長的接待在南陽和鄧縣(現鄧州),考察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漢路以西南陽專區的唐河、新野一帶山區、丘陵地帶臨時戰備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們表示有困難。南陽地區的同志說土地有的是三千畝五千畝沒問題,但南陽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
河南之所以拒絕中科大,最權威的說法是怕大學師生擠佔河南的副食口糧,當時領導認為校舍佔用農田,還要養活那麼多學生和教職工,認為是一個大負擔承擔不起。隨後,兩組選址人員返回北京表示,湖北沙市、河南南陽,沒有條件接收科大搬遷,接著又派兩組選址人員,一組去江西。一組去安徽。
江西省明確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選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區調查後,認為條件也不滿足。在選址人員返回北京前,就接到了定點安徽安慶的通知。事實上,出生於河南新縣的李德生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迅速行動,把中科大爭取到了安慶,由於安慶條件太差,中科大不願去,李德生又騰出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的校舍,將中科大安置在了合肥。當河南南陽籍的建築大師,楊廷寶在主持規劃,中科大合肥校園時,他或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後來,中科大多次想遷回北京,要依託中科院辦學,但安徽省一直極力挽留,再次展現出極大熱情。要知道,在並不富裕的年代,安徽率先給科大裝上了暖氣。就這樣,中科大成了南方唯一有暖氣的大學,中科大終落戶於合肥市。同時,安徽省還爭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以及大科學工程國家實驗室。
截止2017年,科技部已經批准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約有200多個,而作為實驗室序列中等級最高的國家實驗室,包括籌建在內的全國也只有19個,僅安徽合肥的中科大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就囊括了2個。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大是國內唯一擁有兩個國家實驗室的大學,這是非常罕見的。
反觀河南,截至2016年底,比國家實驗室級別低一些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共有254個,河南省僅有1個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可以看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分布與高等教育資源分布密切相關。通俗地講,一個地區的重點院校越多,相關的科研單位也會相應越多,那麼人才也會相應越多。國家實驗室已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要載體。同樣,也是各省域之間競爭的重要資源。2015年12月合肥再次登上英國《自然》雜誌榜單,躋身中國十大科研產出城市第五名超過香港、廣州、杭州。想要佔領發展制高點的前提,就是要擁有更多人才,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缺乏,必然會導致地區永無發展的蓬勃動力。由此可見,重點院校對於一個地區的人才儲備至關重要。
近期轟轟烈烈的華為被美國制裁事件發生後,華為總裁任正非沒有太擔心華為的處境,並且在接受央視《面對面》記者董倩採訪時說
如果不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的
似乎明白了華為,為什麼會如此強大,強大到美帝都害怕,讓美帝啟動國家緊急狀態來應對,這是屬於華為的榮耀。
華為廣納全球英才,至少有700個數學家,800個物理學家,6萬多工程師,這就是華為強大的原因!這就是華為強硬的底氣!一家民營企業如此,一個地區,一個省份,一個國家更是如此!
可是河南依靠什麼廣納英才呢?
河南的高等教育資源嚴重匱乏
真的僅僅是因為當年錯失中科大嗎?
河南的小農思維是深深刻在在骨子裡的,我們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資少之又少。
當年,河南的經濟情況確實不樂觀,情有可原,但是在情況有所好轉之後。河南既沒有爭到國家投入也沒有自己大力建設。在2000年,河南提出加快發展河南大學,堅決破除小農意識,卻只給三校合併的新河大撥地1800畝建設新校區以至於現在要跨過大馬路再建新校區。而同期的山東省臨沂市為臨沂師範學院新校區徵地10000畝。
再看深圳,這是一座從無到有的城市,這座城市太年輕,沒有本土的985、211院校,高等教育資源的相對短缺,是這座城市持續發展的短板。為了補足短板,1996年深圳與清華大學合辦正局級事業單位——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後面陸陸續續的有了清華研究生院、北大研究生院等。深圳自建高校比例較小,更多採取的是引進、合作辦學的方式。目前深圳有清華大學深圳國際校區、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等,以及即將落戶的中國人民大學深圳校區。未來深圳還要花600多億建高校,這些國內外一流學校在深圳辦學,培養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的同時,這些院校在科研、企業孵化等方面對深圳做出了卓越的不可或缺的貢獻,為深圳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此觀之,
我們河南在視野上有遠見嗎?
我們河南真的重視教育了嗎?
我們河南還有發展的希望嗎?
借用任老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師,再窮不能窮未來。願我們河南可以加大對教育的投資。
讓我們的百萬考生可以擁有更多的高等教育資源!
讓我們的中原大地可以培養吸納更多人才!
讓我們真正實現中部崛起!
——寫於距離2019年高考10天
作者:康克若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逢考我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