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在成功籤約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後,法律碩士教育中心研三的郭豔玲由衷地感激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從大一時的懵懵懂懂、到研三時的忙忙碌碌,七年的華政時光對她來說就像一首尚未寫完的詩。
這首詩的結尾暫時定格在畢業之際獲得的「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卻也是人生新篇章的引子:「『優秀』二字既是對我的肯定,也是對我今後工作的一種鞭策,希望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年前,本科非法學專業的郭豔玲站在了讀研的十字路口。她的想法簡單而純粹:「那時還沒有形成很細緻的職業規劃,但想在未來從事一份專業性強的工作。」加之在華政園濃厚的法學氛圍中薰陶了四年,她毅然選擇考取法律碩士專業。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就要去澆灌它。郭豔玲在讀研之前就通過了法考,這為她成功「考研上岸」提供了很大幫助。「我覺得對於非法本轉法學的學生來說,法考是基礎。先法考再考研,效率會很高。」作為過來人的她如此總結。對於研究生生活,郭豔玲早早地安排好了:她把三年時間分割成段,攻克不同目標,研一和研二上學期花較多時間在校園裡學習、寫論文、參加校園活動等;研二下學期開始實習,兼顧團學工作。清晰的規劃下藏著一顆熱忱的心,「再出發」的郭豔玲決心闖出一片天。挑戰未知,超越自己
機緣巧合之下,讀研時她加入了研究生教育院的新媒體中心。「一是想通過這個平臺結交更多朋友,二是想挑戰一下之前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新媒體。」
就這樣,從部員到部長,從編輯到審核,一年多的研會生涯「逼」著這個新媒體「小白」在角色轉換之餘一步一個腳印地習得新技能。從第一次接觸微信編輯時,僅一篇簡單的講座通知就要編輯4個小時,到最後可以達成10分鐘完成一篇推送的目標,她的技能不斷提升,細緻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的工作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磨鍊。
「那年,新媒體發布了280篇推送,意味著我參與了280次新媒體工作。作為一個對外發布消息的官方平臺,新媒體人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新聞稿的用詞是否適當、照片是否精美、排版是否妥帖等方面都容不得細微差錯。我也在過程中學會不斷地要求自己謹慎、細緻。」
擔任部長後,郭豔玲負責「華政法碩中心」和「華政研究生教育」兩個公眾號的運營。她笑稱自己的工作態度是「宇宙不爆炸,我們不放假」。
「那時,我每天都固定花上半小時布置任務,根據稿件的輕重緩急安排新聞的推送時間,根據部員的課程給部員排班,不敢鬆懈。」在她任職期間,新媒體中心保持著日更的頻率,這對她是考驗,更是責任心的鍛鍊,「這既然是落在我頭上的事,就應該、也必須得做好。團學工作無小事,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督促整個團隊提升責任意識,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
夯實學業,知行合一
作為「非法本」的學生,夯實法律基礎在郭豔玲看來是不變的使命。為此,在校期間,她發表了三篇論文,參與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公序良俗原則司法適用類型化研究——基於司法裁判案例的實證分析」獲得校級三等立項。
除了理論,實踐在她看來同樣重要。參與社會實踐既是培養她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接觸社會、鍛鍊自己的好機會。社會實踐推著她踏出了「舒適圈」。「我一直是個比較內斂安靜的人,但為了調研要上街向陌生人發問卷,一開始覺得很不好意思,但還是逼著自己跨出那一步去和陌生人交談,學會在短短幾分鐘內展現自己的熱情。」不僅如此,對協調能力、溝通能力的鍛鍊也是社會實踐帶給她的收穫。「時間和組員任務的分配、組內的溝通等等,這些都是問題,都需要去解決,過程中就會鍛鍊你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她不禁回憶起一次艱難卻幸運的溝通:「我們的課題和行政相關,但很難聯繫到政府部門獲得相關資料。小組研討下來,覺得最有希望突破的就是學校所在的長寧區政府,所以我們不停地打電話網上的公開電話。幸運的是,有一天接電話的人正好是華政畢業的學長,他很熱心地幫助了我們。」憑著這股「豁出去」的勁頭,郭豔玲順利地完成了社會實踐。正如她一直堅信的那——機會總是會寵幸那些時時刻刻都在等待著它的人,堅持不懈的韌性最打動人。「社會實踐讓你走出校園,有機會觀察到各行各業的人們,了解他們的談吐、他們的工作,這是一份很寶貴的經歷。」郭豔玲真誠地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多多參與,做到知行合一,在猶如一面鏡子的社會實踐中,觀察和學習到其所投射出的社會千面。受疫情影響,郭豔玲從研二開始在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的實習被迫中斷了一段時間。回到崗位的第一天,她心中的巨石得以放下:「老闆說準備給我發offer,讓我不要擔心。」聽到這個好消息,她反而很平靜,「這算是符合我預期的,雖然很驚喜,卻也在意料之中。」郭豔玲的職業規劃延續了她一貫敢闖敢拼的勢頭。「法律人的職業規劃大方向就是公檢法、法務和律所這三類。我的首選是律所,因為做律師能夠接觸到不同行業的人,能夠學到不少東西。」她為實習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詳細了解目標律所的招聘標準,並在衡量自身優勢、清晰定位的前提下,找準自己努力的方向。多番權衡後,她選擇了錦天城開始實習,也幸運地被「反選」成功。「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錦天城很匹配我對自己的定位,能夠滿足我的期待和抱負。」在律所實習的前三個月裡,郭豔玲的心理落差很大:「剛開始你在其他人眼裡是什麼都不會的,當時我只能做一些諸如列印、複印等非常基礎的工作。」這段「艱難」的適應期是每個走上實習崗位的學生必須要「熬」過來的,隨著時間推移,所裡慢慢會讓她做一些難度較大的項目,那種拾級而上、不斷進步的體驗令她振奮。「當你能夠獨立完成一個項目時,就說明你『可以』了。所以我的建議是,想要實習的學弟學妹們一定要堅持六個月以上,如果半途而廢的話,不僅浪費時間,也錯過了一個讓自己『升級』的機會。」此外,她也建議,若有志於成為律師,可以多嘗試不同的實習內容。「因為律所中訴訟和非訴業務有很大差別,如果不多體會幾次,即便懵懵懂懂地進了這一行業,也會一頭霧水。」郭豔玲在實習中接觸的第一個項目是關於公司上市私募基金的非訴項目。和訴訟項目不同的是,非訴案例之間鮮少有共通性,每次都會涉及全新的領域,要做的準備工作量多且繁雜,工作強度很高。去年秋天,她被調去雲南出差,公司、酒店兩點一線,常常忙到凌晨。「做非訴項目要主動接觸很多人,一開始可能還很生疏,多做幾次就練出來了。比如事先要多和客戶溝通,做足心理準備,特別要展現自己專業領域的底氣,讓客戶信賴自己能夠為其解決問題。」除了「熬」和不斷嘗試,在實習中,勇於大膽請教也非常重要的。「律所前輩們大多不吝分享,只要懷著一顆汲取知識的真心,主動和自己的帶教律師溝通交流經驗,慢慢揣摩自己和前輩之間的差距,就一定能悟出一些道理。」她真誠地建議。回想起來,郭豔玲覺得自己的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完全像兩個人。「本科畢業之後感覺自己好像突然長大了,會有更多目標,有更多想要得到的東西。」她希望未來的人生路能夠讓自己「忙」一點、果斷一點:「與其在原地躊躇不前,不如勇敢地往前或往後邁一步。改變自己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情。」都是用熱愛製作~這位華政園名師想成為一名更強大的老師!華政打造「金牌團隊」提升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水平!
▼
3篇論文、2個課題、金杜實習、10+講座!這名華政人疫情居家成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