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對廣大西遊迷來說
是一個沉痛的日子。
一代經典電視劇《西遊記》的導演
楊潔女士被披露已逝世,
享年88歲。
86版《西遊記》
多年來播放了無數遍,
堪稱中國第一神劇!
但這部劇的拍攝工作,
不亞於一次「取經」歷程!
背後有多少辛酸故事,
你知道嗎?
楊潔導演曾說,
《西遊記》是她心中永遠的痛。
由於經費緊張,時間倉促,
很多地方留下了遺憾。
這個劇組為了取景,
幾乎走遍了全中國。
他們多次遭遇險情,
就連白龍馬,
也曾多次跌落溝渠。
導演和攝像是夫妻,
兩人一起在外,
天南地北進行拍攝,
無暇照顧家中幼女……
因為經費少,
拍攝時的安全措施
只好節約再節約。
吊威亞時,演員常常摔傷。
有一次,
體重170多斤的「沙僧」閆懷禮,
摔在攝像師王崇秋的腦袋上,
攝像師當場就暈了過去。
每次吊完威亞,
演員們都要慶幸
自己沒有受傷,
互相擊掌歡慶一番。
而演員們,
也沒有主角配角之分。
拍攝結束後,
都要和劇組一起搬運設備。
缺少龍套演員的時候,
一樣要化妝救場。
李鴻昌本是該劇的製片副主任,
卻一人分飾了7角:
漁翁、黑狐精、多目怪、驛丞、
大臣、接引佛、客商……
後來,導演發現他
小龍套演得很好,
特地給了他一個大角色
「蜈蚣精」。
這三位面熟嗎?
他們不僅都扮演過唐僧,
還在劇中客串了其他角色。
第一任唐僧汪粵
在劇中演過一隻白猴,
你注意到了嗎?
徐少華一人分飾3角:
唐僧、
唐僧的父親陳光蕊、
東海龍王。
遲重瑞一人分飾4角:
井龍王、天庭文臣,
還有……沙僧。
而我們火眼金睛的大聖
原來是近視!
很少有人知道,
六小齡童其實
有600度近視和200度散光……
一開始找不到白馬,
就用黑馬刷白漆代替。
可一到了河裡,
河水就變白了……
咦?
「豬八戒」的耳朵
怎麼掉了一隻?
儘管當年條件有限,
但在劇組精益求精的堅持下,
就憑這粘了掉,
掉了粘的耳朵,
造型都不輸後來的版本。
「猴哥,看這裡!」
「走開,呆子!」
這是當年的「唐僧」和「豬八戒」
在片場有愛的一幕!
這可能就是常說的
苦中作樂。
有人說,
再也沒有一部電視劇
是我爸我媽我叔我舅我姨
我姑我妹我弟甚至我外甥我外婆
都喜歡看的了。
如果說,
美國小朋友的童年偶像
是超人、蝙蝠俠……
那麼我們的童年偶像
一定少不了
齊天大聖!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
這部劇中的一些演員,
也告別了我們。
沙僧的扮演者閆懷禮
於2009年4月12日去世。
當天,正巧也是
六小齡童的生日……
從此以後,
六小齡童再也沒在這一天
慶賀過生日。
如今,這版《西遊記》
仍在一遍又一遍地重播。
她走了,
留下的是幾代人
經典的童年記憶。
生命總有盡頭,
但藝術,永遠不朽!
附文:
一個寫字的人告訴你:老《西遊記》到底牛在哪
文 | 六神磊磊
作為一個讀書寫字的人,我從自己的角度給大家解釋一下:老西遊記到底厲害在哪裡?
這篇文章不談演員們的表演,不談詞曲音樂,也不談攝像、取景之類,只講文字上的東西。
在這一方面,後來的所有西遊電視劇和它相比,都有巨大的差距,簡直是尹志平和洪七公的差距。
二
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句臺詞:
「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
這是紅孩兒的臺詞,被問的人是觀音菩薩。這句臺詞在《西遊記》的原著裡有嗎?有的,但是有一點點不一樣。原著是這樣的:
「你是孫行者請來的救兵嗎?」
拍電視劇時,「孫行者」被改成了「猴子」。到底哪個更好呢?當然是猴子好。
看起來是一詞之差,但改成「猴子」,這句話就更容易鑽進你的心裡;你就更容易記住紅孩兒,這個光著腚的「黑社會二代」、海澱銀槍小霸王,正作死地對著觀音菩薩發問。
據說86版《西遊記》是三個人編劇的,包括導演楊潔。僅僅從這一句上說,編劇青出於藍了。
再隨手舉一個例子。第四集裡,孫猴子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有一天觀音菩薩路過,兩人發生了一番對話。雙方的臺詞不過幾句,有的是保留原著的,有的是編劇導演自己發揮的。
保留了哪一句呢?
「特留殘步來看你。」
發揮了哪一句呢?
「世上自有救你之人,卻不是我。」
多麼好的一句臺詞啊。菩薩這淡淡的一語中,有茫茫宿命,有莫測天機,有些微逗弄,有諄諄誨諭。
它給了猴子多少遐想:世上確有救我的人,可紅塵萬丈,他在哪裡呢?既然不是你,那又是誰呢?
這得是一個文字功力多麼紮實、又多麼聰明有情商的人,才能為菩薩想出這樣的臺詞啊?
三
再給大家來講一個小情節,看看老西遊記的功夫。
有這麼一段情節:取經路上,唐僧來到了一個叫「木仙庵」的地方,裡面有幾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其實都是松樹、柏樹等變的妖怪,非拉著唐僧作詩聯句。
唐僧禁不住幾個老妖怪的撩撥,動了詩興,就和他們唱和了起來。
一共作了多少首詩呢?在《西遊記》原著裡,他們你來我往,共作了七首律詩。吳承恩大概是有點想炫耀詩才,但這些詩其實水平不高,空洞乏味,而且這一段情節也很拖沓,囉哩囉嗦。
而在電視劇裡,七首律詩被砍得只保留一首,恰恰是選了最好的一首。
它的開頭兩句是這樣的:禪心似月迥無塵,詩興如天青更新。
作到最後兩句時,四老一致要讓唐僧來收尾。大家記得是怎麼收的嗎?
半枕松風茶未熟,
吟懷瀟灑滿腔春。
眾老都鼓掌:「好一個 『吟懷瀟灑滿腔春』!」而作為觀眾,我也想說,好一個「吟懷瀟灑滿腔春」!
大家想一下,當時拍《西遊記》篇幅那麼有限,獅駝嶺、比丘國等等大戲都砍掉了,卻認真保留了這一段,拍電視劇的人真是有一份詩情畫意在。
更難的是,能大段砍掉原著裡堆砌的爛詩,唯獨選出最清新的一首,大加發揮,說明拍劇的人識詩、懂詩。
於是,原書裡一段冗長乏味的情節,變成了熒幕上一段緊湊、風雅的詩會。它是很有作用的:一路上懦弱無能的肉雞般的唐僧,抓住了這次機會,展露了自己的風採。
它會讓你恍然領悟到:「御弟哥哥」並不只是個光會叫「大王饒命」、「悟空救我」的窩囊廢。他一路迷倒那麼多女王、女妖,不只是靠一張小白臉,更不是靠器大活好。他是有禪心似月、詩興如天的一面的,是有吟懷瀟灑、滿腔才華的一面的。
四
更厲害的是後面。
在這一場文縐縐的詩會過後,四個老妖怪圖窮匕見,現出了皮條客的當行本色,推出一個女妖怪——杏仙來迷惑唐僧。
在原著裡,杏仙用來勾引唐僧的也是一首詩,水平仍然很差勁,說文藝不文藝,說尺度又沒尺度,我看還不如咱們陝北信天遊的「白花花的大腿水靈靈的逼,這麼好的地方留不住你」來得剛猛直接。
然而拍劇的人是有慧眼的。在杏仙這首平庸的詩中,他看見了一句「雨潤紅姿嬌且嫩」。他的靈感被觸動了,覺得這裡面有文章,可以發揮。
於是在電視劇裡,它被生發成了一首歌。庸俗的「嬌且嫩」不見了,變成了文藝十倍的「雨潤紅姿嬌」。這首歌還被加上一個名字《何必西天萬裡遙》。
大家還記得這個開頭麼:
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頭春意鬧?
芍藥豔娜李花俏,怎比我雨潤紅姿嬌?
這兩句詞,瞬間畫出一代名妓(妖)的嫋娜和嫵媚。這詞太切合妖怪的身份了,因為她是杏,她自然要壓倒桃李、蓋過芍藥的。
按理說,「枝頭春意鬧」這一句是不該出現的,那是宋詞裡的句子,唐僧不該早幾百年聽到。但我們是可以原諒這一細節的。
香茶一盞迎君到,
星兒搖搖,雲兒飄飄,
何必西天萬裡遙?
歡樂就在今朝,
歡樂就在今宵。
聽著杏仙一唱三嘆,是否連我們不禁都會想:是啊,這美好的良夜,何必西天萬裡遙呢?
就像原著中說的:「若肯放開懷抱,長發留頭,穿綾著錦,勝強如那瓦缽緇衣,雪鞋雲笠!」
我經常想,如果換了是我,有沒有這個功夫,把一句粗直的「雨潤紅姿嬌且嫩」,變成一首《何必西天萬裡遙》?我真的很懷疑。
五
再隨便舉一些86版《西遊記》裡厲害的文字功夫吧。
例如觀音菩薩曾變成一個老和尚,給錦襴袈裟打廣告,勾引唐太宗來買。她是怎麼打的呢?在原著裡,這是囉囉嗦嗦一大通話,並不精彩。
但在電視劇裡,經過大刀闊斧修改,最後拼接錘鍊出幾句:
「這袈裟,冰蠶抽絲,仙娥織就。穿我袈裟,不入塵輪,不墮地獄,坐有萬聖朝禮,動有七佛隨身。」
接著,觀音菩薩又給西天的真經打廣告,精煉到只有四句:
「能超亡者升天,能渡難人脫苦,能解百冤之劫,能消無妄之災。」
熟悉華文的你不妨把它念誦一遍,有沒有感覺到語句的工整?有沒有感到音韻的鏗鏘?
一部25集的戲,數千句臺詞,處處能見到這樣的錘鍊功夫。有些是原著本來就有的,被精煉出來了;有的是原著裡沒有的,被演繹生發出來了。
比如在花果山,孫悟空喝問豬八戒:
「俺老孫身在水簾洞,心隨取經僧。師父步步有難,處處該災,他現在在哪裡受難?」
聽了猴王這話,我們是不是不由自主像豬八戒一樣感動了:「師兄,你好仁義啊!」
又如三打白骨精那一段,唐僧要趕猴子走,怎麼才可以用一句臺詞,就體現出唐僧最賤、最作死的效果,而且最能戳傷大徒弟的心?
答案是:
「難道八戒、沙僧就不會降妖?」
又譬如在女兒國,唐僧半夜被女王勾引,滿頭冒汗,給女王猛發「四大皆空」卡,女王該怎麼破?
她的回答是:「你說你四大皆空,卻緊閉雙眼。要是你睜開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兩眼空空。」
唐僧只好又發來世卡:「來世若有緣分,我們……」女王該怎麼用一句話,表明自己追求真愛的決心?
回案是:「我只想今生,不想來世。」
六
這就是老西遊記的厲害,一字一句都那麼洗鍊、那麼直白,悄無聲息地鑽進你的心。我們被這部劇徵服,絕對不僅是因為幾根威亞、一點特技。
你可能把這部劇看了10遍、100遍,也看不出它的這份功夫。的確,文字的力量,我們常常是察覺不到的。經常是它徵服了你,你還渾然不覺。
有趣的是,一個作者或者編劇,他的功夫越深、積澱越多、在人情事故上越練達,就反而越沒有所謂的「文採」了。很多作者以為金庸「文筆不好」,但卻永遠寫不出洪七公出場的那一句話:「撕作三份,雞屁股給我」。
就好像《西遊記》劇集裡,黎山老母不停地催:商量好了沒,誰留下來娶我女兒呀?
我們如果功夫不到位,也永遠寫不出沙僧的那一句精妙回答:
「商量好了,留下那個姓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