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訪名家】
「我的導師生前曾對我說,中國造紙業的問題一個是汙染,一個是設備落後,這兩個問題他一輩子都解決不了,希望我這一輩子來解決。我們總算做了一些工作,把汙染問題基本解決了。」在實驗室見到陳克復院士,他沒有提及榮譽和成績,而是跟記者聊起了初心。
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的陳克復,幼時經歷了日寇侵略下的兵荒馬亂。起初,父親為他起名「克服」,意在希望他能堅強克服今後人生當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通過高考,陳克復考入了復旦大學數學力學系。欣聞學生考入名校,陳克復的中學老師提議他將「克服」改為「克復」。「意為我是我們中學第一個『攻克』了復旦大學這個『堡壘』的學生。」陳克復回憶道。
畢業近4年後的一天,當時還在部隊農場勞作的陳克復突然接到了天津輕工學院的工作通知。「我心裡那個高興啊,立刻就去了。一見面,老師就問我,知道來幹什麼嗎?我說不知道。」陳克復至今仍能記起接到通知時的興奮勁兒。
也正是在那裡,陳克復遇到了自己科研生涯中的領路人——我國著名造紙專家隆言泉。彼時隆言泉的研究組需要一位懂流體力學的人,因此找到了學力學的陳克復。陳克復的辦公室裡至今仍掛著他與恩師隆言泉的合影。「隆老師常說,什麼時候我們能把造紙汙染、設備落後這兩大難題解決了,才算有真正的進步。」老師的夙願陳克復一直銘記在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時還對造紙一無所知的陳克復被安排到了紙廠鍛鍊學習,開始了「三班倒」的工作。也正是在實踐中,陳克復開始把自己的力學專業知識與造紙工作實際聯繫了起來。一年半下來,他基本掌握了造紙流程和從業基礎知識。
造紙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僅2011年,中國造紙業年產量就達到約1億噸,佔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但是,隨之而來的水汙染問題卻十分嚴重,當時廢水和COD排放量分別佔全國工業排放總量的1/5和1/4,高居榜首。
「一年針對一個行業連發四次文,這是前所未有的。」陳克復告訴記者,僅2011年一年,國家就連續四次發文,明確提出專項整治造紙這一重點排汙行業。而國家和行業所需,也對長期從事製漿造紙工程和環境工程科研教學工作的陳克復,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技術必須覆蓋造紙的3種主要工藝;創新治理模式,源頭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結合,把廢水量降到最低;水汙染物的排放指標要優於歐盟和美國,居世界第一。在挑戰面前,陳克復對自己和團隊提出了高要求。
十年磨一劍,陳克復帶領團隊反覆攻關,成功研發了覆蓋製漿造紙所有工藝過程的清潔生產和水汙染控制10項關鍵技術和11項支撐技術,形成了5個方面的科技創新集成技術。「我們的科研理念就是儘可能讓資源全利用,將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結合起來。」陳克復說。
將機械蒸汽再壓縮蒸發技術應用於化學機械製漿廢水的預蒸發,在結合多效蒸發器進一步濃縮後送鹼回收系統燃燒處理,實現水汙染物的資源化利用,陳克復團隊創新性地解決了COD濃度高、汙染負荷重、常規處理方式難以達標的問題。
研發連續水解蒸煮技術和協同深度脫木素技術,實現原料組分全利用、減少汙染,歷經無數次試驗,陳克復和團隊攻克了化學法製漿原料利用率低、汙染大的難題,使COD削減超過30%。
通過研發近中性脫墨技術和造紙廢水梯級循環回用技術實現提質,陳克復團隊的研究成果使廢紙製漿過程中製漿水重複利用率大於95%,造紙水重複利用率大於90%。
「如今,我國造紙業已實現對用水的全過程監控,相關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讓陳克復倍感欣慰的是,根據有關部門兩年多前發布的環境年報,造紙業已摘掉「頭號水汙染大戶」的帽子。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以華南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克復院士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製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汙染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實現了廣東省內高等學校牽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零的突破。
面對等身的榮譽,陳克復跟記者說得最多的仍是造紙行業未來的發展。「造紙行業的落後問題還沒有100%解決,我也寄希望於我的學生,把我沒做完的事情做下去。」對於與造紙汙染「過招」40餘年、已年過七旬的陳克復而言,他的眼光仍在瞄向未來。
(本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