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平平歷史。今天小編想要和大家分享下,早餐那些事兒。古語有言:民以食為天。在這樣的傳統下,飲食文化也逐漸成為了中國的一種文化載體。一種飲食代表一種文化,一種文化承載著不同群體和不同的風俗習慣。大家都知道「一日三餐」是我們現在的飲食餐制。而有句俗語言:「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一個」好「字,充分表明了早餐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正常吃早餐的人,擁有合理的生活作息。其實,對早餐的重視,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開始了。
我們先大概來看一下古代餐制的變化。遠古時代,先民主要以打獵採集為主,受物資條件的約束,人們的生活也是居無定所、食不定時,因此也就沒有「餐制」的概念,只能「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大概從商朝開始人們有了餐制的規範,依據甲骨文中「大食」、「小食」的記載。商朝時候實行的是兩餐制,上午九十點是「大食」,下午四五點為「小食」。朱熹在其《集注》中註解:「朝曰饔(yōng),夕曰飧(sūn)」。也就是說早上吃饔食,下午吃飧食。《說文解字》中解釋「飧,哺也」,解釋為「食之餘也」,就是剩飯的意思。也就是說饔食和飧食是有主次之分的,前者是現做的熟食,後者是饔食的再加工,說明古人很重視饔食,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就已經很重視早餐的食用了。
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物質條件大為改善,大概在隋唐時期,民間逐漸形成以朝食、晝食和夕食為主「一日三餐」的傳統。即使形成三餐制,早餐的重要性依舊不言而喻,唐朝詩人韓愈就有詩云:「朝食不盈腸,冬衣才掩骼。既然古人很早就很重視吃早餐,那究竟古人在早看時都吃些什麼呢?
首先『粥』是一種很早就出現的一種飲食,大概已有四千年的傳統。《汲冢周書》中有「黃帝始烹谷為粥」的說法,也就是說相傳皇帝發明了粥,粥的本意是用火和水把米粒體積增加到最大的米飯,原本寫作「鬻(yù)」,粥有稠淖之分,孔穎達《疏》註明:「稠者曰糜,淖者曰鬻。」也就是說稠粥稱糜,稀粥謂鬻。這也就是我們現今米飯和粥的區別吧。北宋文豪蘇東坡認為白粥「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名臣範仲淹自幼家貧,每天把凝凍的粥,劃成四份,早晚各取兩份,和切成細末的鹹菜一起吃,留下了「劃粥割齏(jī)」的典故。而南宋詞人陸遊更是痴迷喝粥,留下了「只將食粥致神仙」的詩句。而在宋朝興起的臘八粥習俗,延續千古,至今不衰。
除了粥之外,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另外一種早餐,名叫「餺飥(bó tuō),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面片湯。餺飥的做法是將面扯成拇指大小的片狀,煮熟後加上調料即可。這種方便簡單的主食,在唐朝時很受歡迎。在唐宋之時,還出現了另外一種餺飥,就是用擀麵杖做成的手擀麵。
另外東漢時期外交家班超,從西域帶回了一種西域的餅食,中原民間稱之為胡餅。它是用發酵的面,加上少許鹽,做成中間薄、四周厚的餅,中間再戳上花紋,經高溫烘烤製成。進入中原之後,中原民間對胡餅進行了改良,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等均能作為原料,口感也有了鹹甜之分,因此,胡餅又叫燒餅、爐餅、麻餅。《三輔決錄》有云:「趙歧避難至北海,於市中販胡餅。」說明胡餅在東漢時期已經相當普及了。而唐代唐僧「西天取經」在西域跋涉沙漠,身邊帶的食物就是胡餅。
除上述所言的幾種之外。還有蒸餅,是一種與胡餅類似的麵食,蒸餅是用籠屜蒸熟的食物,其實,它就是饅頭。而在南宋時,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抗金英雄嶽飛的故事,開始在民間出現了一種新的麵食「油炸檜」,而百姓爭相食之,以洩怨氣。天長日久,油炸檜成了現在的油條,變身為如今我們早餐的實力擔當。
在現今,我們很多年輕人都有了不吃早餐的習慣。這其實對身體特別不好,不吃早餐,會讓人體動用體內儲存的糖原和蛋白質,久而久之會導致皮膚乾燥、起皺,加速衰老。所以各位小夥伴們,一定要記得吃早餐呀!一頓營養的早餐,是一天美好生活的開始。
參考文獻:
《汲冢周書》、《齊民要術》、《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