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它只是英語bowling的音譯。英語bowl有兩個意思,名詞當碗講,動詞當在地上滾動球狀物的意思。加上後綴ing變成名詞,正好保齡球就是這樣玩的,所以這項運動就叫bowling。正好與中文保齡同音,就音譯成保齡球了。
是運動就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所以說常玩保齡球可以延年益壽也未嘗不可。
這就涉及到中文與英語的不同。中文由漢字組成,而漢字既表音又表意。英語由字母組成,字母只表音。所以英語吸收外來語只要用字母拼寫出發音即可,而中文因為每個字不光表音,還都有明確含義,所以用中文音譯外來語,免不了讓人望文生義。如果你不知道巧克力是一種糖果,一定會以為它是某種省力機械。其實它只是英語chocolate的音譯,與力學沒有半毛錢關係。
日語因為存在漢字,所以用日文漢字翻譯外來語也存在望文生義的弊病。最著名的當屬泥盆紀。
泥盆紀是地質時代劃分中的一個時期,開始於大約4億年前。英語名為Devonian period,日本先於中國接觸西方現代科學,在將其翻譯成日語時採用音譯的方法,為 デーボンキ ,正好和日文漢字泥盆發音相近,所以就叫泥盆紀了。中國開始學習西方現代科學時主要是從先學一步的日本引入二手資料,直接繼承日語名泥盆紀。
我們看到這個名字總會聯想到泥做的盆,是不是從這個時期的地層中發掘出了泥盆?4億年前是魚類開始興起的時代,連恐龍都沒出現呢。你讓魚做泥盆?太難點兒了吧。
現在日語全用片假名音譯外來語,就是那種橫平豎直的日文字母,從外形上一看就知道是外來語。大約也是防止日文漢字導致的望文生義吧。
中文引入外來語有三種形式,一是意譯,二是音譯,三是直接用外語表示,四是以上三種形式的結合。
第一種如核酸,英語nucleic acid,查查字典就知道是意譯過來的。
第二種音譯,最好的音譯應該是找到這樣的漢字,組合起來發的是外來語的音,字面上還能表示該外語單詞的意思。公認的佳譯talkshow,字面意思是說話的展示,中文翻譯成脫口秀,發音與意義都很貼切。另一個佳譯是可口可樂。
有興趣的可以看下化學元素,有的音譯,有的意譯,相得益彰。古代發現的元素,當然得意譯,如金銀鋼鐵。近現代發現的元素,以音譯為多,但也有意譯的。如氫和氧,前者取其質量最輕之意,後者取其人所必須之養的意思。
第三種如IT、AI、WTO、NBA,其流行說明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至少得認識這些字母你才會讀出來。
第四種如鳥嘌呤,別問我這是什麼,我的生物學和醫學知識不足以解釋它。嘌呤的英語是purine,是音譯。鳥嘌呤的英語是guanine, 據說此物質最早是從海鳥糞便中發現的,海鳥的英語是guano,與purine就合成了guanine。中文翻譯時前半部分意譯,後半部分音譯,其實嚴格來說應該叫鳥糞嘌呤,可能不太雅吧,就去了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