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老話題,但是總是遇到新情境。這幾天因為下校多點,就不斷地聽到由於對這一組概念理解偏差,出現的問題。
究竟,什麼是偏旁,什麼是部首?什麼時候說部首,什麼時候說偏旁?
話說,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各位看官,容我慢慢道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說偏旁。
偏旁,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非常明確的定義:
分析這段話中的例子,首先可以看出「亻」「囗」「扁」「令」都是偏旁,就是說這些漢字中的表義的部分是偏旁,表聲的部分也是偏旁;其次,從提供的例字來看,合體漢字才有偏旁,例字中並沒有列舉獨體字。
根據這個,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偏旁是針對合體漢字說的,在合體漢字中,構成漢字的直接構件是偏旁。
以上,是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得出的結論。再追溯一下歷史淵源。在惜字如金的古文時代,偏、旁各有所表,左為偏,右為旁——最早是針對左右結構的字說的;後來慢慢的,左右上下內外結構的,都稱為偏旁了。通常,用來表示字的意義範圍的偏旁稱為形旁,表示字音的偏旁稱為聲旁。一個合體字可以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偏旁構成。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件全部都是形旁,那麼構成的一定是會意字,比如解,由角、刀、牛構成,是一個會意字;寇,由宀、元、攴構成,也是一個會意字;如果兩個構件一個是聲旁一個是形旁,那麼一定是形聲字,比如《現代漢語詞典》中的例字:偏,形旁是亻,聲旁是扁;編,形旁是糹,聲旁是扁。在漢字中,沒有兩個或者三個聲旁構成的字,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
以上是關於偏旁的定義及其闡釋。
再看部首。
部首,是字書中各部的首字。這句話告訴我們,首先,部首出現在字書中,也就是字典中;其次,只要是這個字典中收的字,都有一個部首歸屬,都可以在字典中檢索到。也就是說,字典是針對全體漢字而言的,可以是獨體字,也可以是合體字。
此外,部首來自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最早是540個部首,這些部首,按照許慎的意見,都是表義的部首,也就是部首和部內的字,在意義上有聯繫,比如,江河湖海波濤洶湧中,氵這個部首就表示這些字跟水有關係。這個時期的部首,是根據小篆字形概括出來的。
但是,隨著字形的變化,字書編寫的發展,歷代研究者逐漸傾向於部首更多是為了檢索方便,而不一定是為了表達意義,所以,540個部首開始被合併,簡省,最後成為現在《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中的201個部首,同時,國家語委也頒布了關於部首的規範,對部首做了定量和定型的規定。
在部首中,除了類似江河湖海中的氵部之外,還有「一」部中的二、丁、七、三、幹、於、虧、才、豐、畫等字,這些字跟「一」在意義上沒有聯繫,但是在形體而言,首筆都是「一」,這部分部首便是純粹意義上檢字部首。
如果要是為偏旁和部首做區別的話,那麼偏旁針對合體漢字而言的,部首是針對全體漢字而言的。二者之間有交集。如果用圖畫表達,可以畫出下圖:
概念澄清後,再看教學中的問題。
在練習中,如果給湖換偏旁,那麼學生換做海和糊都是正確的。如果是換部首,那麼就只能換做糊。這類型的練習,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擴展識字量,不是為了考偏旁和部首的區別,所以,建議出換偏旁的題目,而非換部首。
此外,在教材中,有這樣的學習材料:
這是一年級上冊教材,尚未學習部首檢字,加之教材後面附有一個偏旁表,不妨就帶著學生稱這個二類字表上面的宀、女、月、彡、穴、刂為偏旁,當然,也就是這個類型的表達方式,讓老師和學生都誤解了「偏旁」,認為只有宀、女、月、彡、穴、刂這個是偏旁,它中匕,好中子等,就不是偏旁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出發,因為下一步要教學部首檢字,所以,給一些屬於部首的偏旁,當然也是為了下一步學習服務的。因為是針對一年級的小朋友,可以稍微放寬一些,等到學習了部首檢字之後,獲得了關於部首的概念,再進行相關的練習也不晚。
但是,作為教師,要清楚偏旁和部首的內涵不同,出現的場域也不同,可以有意識地做一些區別,讓自己的教學語言精準一些。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會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