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了讓孩子們更真切地感受祖國的美好變遷,近距離親近名家、愛上閱讀,太原市小店區八一小學於9月23日舉行了「我愛你,中國」主題讀書活動。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散文家高洪波與全校6000名師生共讀《共和國的童年紀事》,開展了一場有意義、有情懷、有溫度的讀書活動。這也是《共和國的童年紀事》全國主題巡講的首場開講。
《共和國的童年紀事》一書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是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最新兒童文學作品,由著名作家高洪波擔任主編,由國內出生在不同年代的20位著名作家和優秀青年作者首次聯袂共同書寫,其中不乏孩子們熟悉的金波、曹文軒、張之路等文學大咖。
據介紹,金波生於1935年,張之路生於1945年,曹文軒生於1954年,而和他們一起書寫童年的小作者,年紀最小的是90後。他們的童年也串起了一部新中國生活變遷史,他們的童年裡,有的有母親懷裡的童謠、戲劇舞臺的趣事、錯落有致的藏式樓房,有的有「小升初」的作文題目、自己做的「礦石收音機」、神秘的禮物,有的有香甜的發糕、桌球拍、三好學生獎狀、哥哥的分數、廣場的鴿群、00後的高考……
《共和國的童年紀事》充滿了作家們對童年的不舍與懷想,對故鄉的感恩與摯愛,對成長的回顧與思考,對未來的憧憬與展望,是作家們用文學的表現方式給孩子們講述的真實故事。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就能看到祖國的日益強大,能看到和平年代的美好,感受到現今生活環境和之前作家們所處的環境的大不相同,更能感受到作家們在那樣的環境裡依然能夠朝氣蓬勃、心懷夢想地成長,這對當代的孩子們更是一種激勵。
該書通過不同年代的童年故事,展現了1949年到2019年不同時期的兒童成長環境與心路歷程,成為對祖國美好變遷的真實寫照。
在活動現場,高洪波和孩子們分享了閱讀的方法、寫作的技巧,以及如何通過閱讀好書積澱能量、塑造人格。他認為,寫作並非輕鬆的過程,需要語言文字技巧,也需要有觀察生活的態度。
高洪波表示,在主編過程中,他秉承著「雪精神」,兒童文學創作需要這種精神,兒童在閱讀裡一定也要感悟出「雪精神」,「雪精神是樸素的、低調的、善良的,神聖與純潔的。雪精神的作品可以潔淨孩子的精神,洗禮孩子的童年。」
高洪波創作了許多以動物為主角的作品,其中有一首詩歌《我喜歡你,狐狸》深受兒童喜愛。兒童喜愛這首詩並非僅僅因為作品的幽默風格,最重要的是這首詩歌解決了很多兒童心中的困惑。
他所作的詩歌《我想》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本,詩歌展示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想把自己種在土地上。
這些純真的句子是如何被寫出來的呢?
【《我想》是高洪波的一首極具代表性的兒童詩歌作品,文字簡單、乾淨、純粹。這首詩歌充滿童心、富有想像力的詩化意境與詩性語言是吸引兒童的最大原因。】
「兒童文學作家要有『三維支撐』,即童心、詩心、愛心。冰心特別喜歡貓,錢鍾書先生在夫人楊絳女士午休時在她臉上畫花臉……很多我們熟悉的大家、名家都保有一顆童心。」他說,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作家,但閱讀的興趣不可少,他告訴學生們,要對傳統、文化、歷史、自然有一顆敬畏之心,學會觀察生活,用文字表達生活。寫文章首先是要真情實感,我手寫我心。
在他看來,閱讀、寫作的基礎或能影響孩子一生。
【高洪波】
儘管被稱作「文壇多面手」,但高洪波創作的重心始終在兒童文學上,自1979年創作第一篇兒童文學作品《小弟要畫熱帶魚》以來,童詩、童話、散文、低幼故事、評論,他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嘗試新的寫法,關注新人新作,凝聚兒童文學作家們的力量,儘自己所能為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而努力。
作為一位兒童文學事業的組織者,他的任務就是把大家帶到森林裡,讓他們去採美味的蘑菇。自己在一旁看著,也是滿心高興的。這種發自內心的高興,讓大家感受到了他的熱情和魅力。
長江文藝出版社首席編輯、閱讀推廣人陳彥玲說:「作為閱讀推廣人,我在走訪校園的過程中,經常跟孩子接觸,我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孩子們需要短篇。孩子們的生活很緊張,短篇能讓他們很快速閱讀。那麼在短篇裡面,我們就要給孩子有正能量的東西,那孩子想要什麼呢?孩子想要名作家小時候的故事。孩子們經常會問我,曹老師(曹文軒)小時候最愛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所以這本書裡我們採集的全部是名作家真實發生在童年的故事。」
主編簡介
高洪波,筆名向川。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散文家。1951年12月出生,內蒙古開魯縣人。魯迅文學院七期、北京大學首屆作家班畢業生。1969年應徵入伍。轉業後曾任《文藝報》新聞部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副主任、《中國作家》副主編、《詩刊》主編、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作家協會。
先後出版過《大象法官》等20餘部兒童詩集;《高洪波軍旅散文選》等30餘部散文隨筆集;《遇見不不兔》等20餘部幼兒童話;《鵝背馱著的童話——中外兒童文學管窺》等4部評論集以及詩集《心帆》等;《高洪波文集》(八卷本)《高洪波文存》(九卷本)等文集。曾獲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莊重文文學獎、冰心獎、陳伯吹獎、中國少兒出版社「金作家」等獎項。
序言(節選)
高洪波
北京終於下了一場雪,引起了一片歡呼,因為北京已經有兩三年的冬天沒有見到雪花的模樣。
我,自然也屬於落雪的歡呼者之一。
不光是我,連家中飼養的動物們也歡欣不已。
譬如,在雪花中,綠蟈蟈就愈發叫得歡快,小狗們踏雪飛奔追逐的身影也平添了幾縷春意……望著窗外鵝毛般的雪花,我陡然想起了古人辛棄疾,以及他的「雪精神」。
於是,我便無意賞雪,似乎更關注起「雪」的作用和精神。雪的作用,毫無疑問有「清洗」的功能,是不是還更有「不怕冰凍,堅持來臨」的功能?
想到「雪精神」之後,我便想到了兒童文學作家群體及方興未艾的兒童文學創作。
兒童文學作家,究竟要怎樣以「堅持的來臨」給孩子「被清洗後的潔淨的文本」?而且,文本並沒有因為潔淨而變得膚淺,反而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能體會到「精神」二字?這個問題,我不止一次地想過。
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文學創作真的需要「雪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兒童在閱讀裡一定也要感悟出「雪精神」。
在這裡,我想把我所理解的「雪」再解釋一遍:
其一,落雪時是安靜的、純粹的。不風聲鶴唳動靜非凡,或曰:低調。
其二,雪花們都輕柔飄落,潤物無聲,有一種撫摸萬物的善良。
其三,白雪皚皚帶給人一種銀裝素裹的神聖與純潔感。
樸素的、低調的、善良的,神聖與純潔的寫作,這仿佛是對兒童文學作家與兒童文學創作的要求,而真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們正是這樣一群擁有「雪精神」的群體。
這本書裡,我認為彰顯了我要的「雪精神」。
……
時代在呼喚,孩子在期待!
精彩試讀:
跟 著 童 謠 飛
(全文共八節,節選前三節)
金波
童謠是有生命力的。這生命力就是能夠口耳相傳,世世代代不忘,能夠活在記憶裡。有的童謠一直笑眯眯地望著你;有的童謠一臉的壞相,就像淘氣鬼;有的童謠看樣子就聰明,有智慧,讓人明白事理;有的童謠是苦味的,一輩子流著眼淚唱……
一
最早的童謠都是母親或奶奶、姥姥那些長輩教會的。我的第一首童謠就是娘教我的:
拉籮籮,扯籮籮,
收了麥子蒸饃饃,
蒸個黑的,放到盔裡,
蒸個白的,揣到懷裡。
唱這首童謠的時候,我剛開始學說話。我依稀記得我和娘面對面坐在炕上,她用兩隻手拉著我的兩隻手,一拉一放,一送一收,用有節奏的聲調唱著這首童謠。我特別盼著娘唱到最後一句「蒸個白的,揣到懷裡」,那時候,她就會猛然把我攬到懷裡。那時候,我們都大聲笑著,我把臉緊緊地貼在她溫暖的懷裡。笑聲一停,我會立刻請求娘再唱一遍,就這樣,我會一次一次地被娘「揣到懷裡」。
那個時候,童謠對我來說,它是一種獨特的好聽的聲音。我們可以不懂得那童謠裡歌唱的內容,但可以感受到那悅耳的聲音。那是用嘴巴唱出來的聲音。它和鳥兒的聲音不一樣,和流水的聲音、和風吹的聲音不一樣,和所有的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都不一樣。它是從娘的嘴巴裡發出來的聲音,帶著溫熱的呵護。那聲音很有節奏,它是跳躍的、勻整的,和娘的心跳、我的心跳諧和著。特別是娘用鄉音唱出來,讓我在吟誦中知道我在哪裡,我是誰的孩子。
童謠是乳汁,童謠是鄉愁,是滲透進記憶裡的歌唱,是融匯到血液裡的溫情。從誦唱第一首童謠起,在我的生命裡便埋下了一顆種子,它和我的童年一起飛翔著,成長著。
二
漸漸地,童謠變成了我們的玩伴。每當我唱著童謠的時候,就仿佛多了一個看不見的朋友。童謠是個會說會笑的小精靈。
水牛兒,水牛兒,
先出來犄角後出頭兒。
你爹,你媽,
給你買的燒羊肉——哎。
你要不出來吃——吔,
就讓老貓叼走——嘞!
不知有多少次,雨後,我們去尋找水牛兒(北京稱蝸牛叫「水牛兒」)把它放在石板上,或者捧在手心上,小夥伴們圍著它開始唱:「水牛兒,水牛兒……」那歌聲是呼喚,充滿了希望和期待。我們目不轉睛地望著蝸牛殼的出口,等待著水牛兒探出頭來。說起來也真怪,幾乎每次我們都能看到水牛兒慢慢地伸出犄角來。它左顧右盼,小心翼翼地探身走出殼子。見它開始向前爬著,我們更加大聲地唱起來。就在那一刻,在我們柔和的歌聲裡,它開始大膽地往前爬著。我們不會傷害它,我們自以為它聽懂了我們呼喚它的歌聲。
我們真的不會傷害它。我們常常會把它送到一面牆上,讓它自由自在地順著牆面向上爬,直爬到我們夠不著它的地方。在我們的歌聲裡,每一隻水牛兒都會變成小精靈。這就是童謠的魔力!
三
漸漸地,我們長大了,我們常常聽見老奶奶唱這樣的童謠: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
哭著喊著要媳婦兒。
要媳婦兒,幹嗎呀?
點燈,說話兒,
熄燈,做伴兒,
明兒早晨起來梳小辮兒。
北京胡同各家各戶的門墩兒,我倒是很熟悉,但「哭著喊著要媳婦兒」這事兒,小小子兒們並沒有切身的體會。聽這首童謠的時候很快活,特別是對有了媳婦可以幫助「早晨起來梳小辮兒」這一句最感興趣。
那時候,很多小小子兒後腦勺都梳個又細又長的小辮兒,據說這叫「命辮兒」可以拴住性命,病魔搶不去,能健康順利地長大。
這首《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其實大人最喜歡唱。這首童謠可以說是一首「哄孩兒歌」,多是奶奶抱著小孫子唱。一邊唱一邊晃動著懷裡的小娃娃,也不管孩子聽得懂聽不懂,就這樣一遍一遍地唱,寄託著老一輩的期望:早娶親,早生貴子。老人在愉悅著孩子,也愉悅著自己。
在我的印象中,女孩子很少唱這首童謠。男孩子雖然有時候也唱,但多是用來調侃別的男孩子。在一般大的男孩子看來「哭著喊著要媳婦兒」絕對是一件羞羞答答的事情,他們不會承認自己「哭著喊著要媳婦兒」這樣的事。但是,歌唱這首童謠,無疑又是對男孩子女孩子性別意識的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