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芒果六斤半,時間不自由的自由人一枚,所有的故事都有始有終,謝謝關注!
今天在網上看到有人討論這樣一個話題:
兒媳不會做飯,每回吃完飯既不刷鍋又不洗碗,只顧低頭玩手機,我該不該勸兒子離婚?
我看了一下網友的評論,大部分的觀點是:媳婦不是保姆;玩手機是年輕人的通病。
總的來說,網友們的回答都很接地氣。我們不否認個別媳婦天性懶散,不尊重老人的情況,畢竟守著拐棍,誰不會依靠。
婚姻不是兒戲,兩個人相遇相識相知也不容易。但是婆婆因為吃完飯,媳婦不洗碗,低頭玩手機的事情,就動了勸兒子離婚的心思,我認為這樣的媽媽絕對是孩子婚姻路上的阻力軍。婆婆不能因為兒子娶了媳婦,就可以為所欲為,畢竟這姑娘在娘家也未必是做家務事的。
關於這個話題,我的鄰居張阿姨就比較明事理。
隔壁鄰居張阿姨有一個獨生兒子,結婚後兒子兒媳和張阿姨同住。雖然張阿姨很喜歡這個兒媳婦,可是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習慣,慢慢張阿姨和兒媳婦之間的婆媳矛盾也就出來了。
平時因為兩人都要工作,所以都是張阿姨做飯負責家務,媳婦回家吃完飯就窩沙發玩手機刷劇了。
周末兩人懶覺要睡到下午,還等著張阿姨做飯,給他們洗衣服。有時候阿姨做好了飯菜媳婦還會挑剔做沒有她爸爸媽媽做的好吃。
即使春節放假家裡打掃衛生媳婦也依然窩著沙發玩手機刷劇,要麼就出去逛街購物,等阿姨打掃完衛生,再給兩個孩子做飯。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張阿姨那段時間心裡可憋屈了,可是為了家庭氛圍又忍回去,做家人久了,難免有積怨。
開始張阿姨也會和周圍的同事或者朋友聊起家長裡短,發現很多當婆婆的朋友都會遇到和她一樣的問題,而且對兒媳都多少有些抱怨。抱怨多了,其實也影響家庭關係,尤其是影響兩個孩子的感情。
張阿姨也覺得抱怨這件事本身就很無趣,她決定去嘗試改變。
阿姨後來想了一些小辦法。
和兒子溝通,家務事分擔做
張阿姨和兒子說過幾次希望他們分擔一部分家務,雖然上班忙可以理解,但是洗碗收拾廚房應該由他們來負責,周末也應該他們來打掃衛生。這一招雖然對媳婦沒用,但是兒子開始負責飯後洗碗收拾廚房的家務,也體會了張阿姨的不容易。阿姨也有了時間在飯後和周圍鄰居出去散步跳廣場舞,心情也好了很多。
張阿姨說:我不針對誰,我需要的就是有人分擔家務,這樣才是一家人應該在一起做的事情。
周末不做飯不洗碗不做家務。
以前每逢周末阿姨一般都在家給兩個孩子做飯洗衣,如今阿姨改變了政策,一到周末就約著同學或者朋友去農家樂或者郊遊。家裡的事情一概不管。玩累了回到家再亂也堅持不動手不整理,沙發沒地坐就做椅子,椅子沒地坐就回自己屋。如果兩個人沒把鍋碗瓢盆洗好收拾乾淨,周一他們下班回家肯定是沒有熱乎飯吃的。開始兩個人小聰明點外賣應付,可是時間長了也不是事情,媳婦開始學著在阿姨出去玩的周末做個簡單的飯菜,兒子也會把客廳臥室廚房收拾清理乾淨。
慢慢的,張阿姨做飯的時候,媳婦也會幫一把手,媳婦做飯的時候,阿姨也不挑剔,經常鼓勵她。媳婦教會了阿姨玩微信,阿姨也常常給親家母打電話問兒媳婦喜歡的菜怎麼做。
這就是改變的力量,這才是一家人的樣子。
總言之,婆婆想要改變孩子 ,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對事情不滿意還是對人不滿意?是要改變現狀還是改變媳婦?不滿的情緒究竟是針對人還是針對事?
如果婆婆希望的是有家人可以幫助做飯洗碗分擔家務,可以坦誠的溝通,也可以想辦法去改變,一家人坐下來,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是如果像話題裡的婆婆那樣,可以改變的小事提升到離婚的高度,就是小題大做了。
即使兒子真的離婚了,再換一個媳婦也改變不了什麼,畢竟不會遊泳的人,換了遊泳池也一樣不會遊泳的。兒子結婚了,他和妻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家庭,做婆婆的指手畫腳無異於害了孩子。所以,婆婆和兒子兒媳一定要保持一碗湯的安全距離。先做一個有分寸的婆婆,這樣大家就都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