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我校共有12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這是對我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成效的肯定。
教育部2019年4月起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將在2019—2021年建設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000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2019年,教育部共認定首批405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中央賽道1691個、地方賽道2363個),確定621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本次我校共17個專業入選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是對我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成效的充分肯定。下一階段,學校將進一步加強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設,提升專業內涵,強化專業特色,推動各建設點在專業改革創新、師資隊伍、教學資源、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充分發揮示範輻射作用,推動學校專業建設整體水平的持續提升。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介紹
應用化學
圖 | 應用化學本科生專業方向實驗課用氣相色譜在線分析檢測裝置
專業定位:我校應用化學專業要求學生必須系統掌握化學和工程學基礎理論知識及實驗技能,熟悉項目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的過程與方法,具備團隊協作、勇於創新和科學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應用化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分析檢測、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成為適應我國化學工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歷史沿革:本專業創建於1988年,歸屬於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作為二級學科被評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2015年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17年歸屬於化學類一級學科,2019年化學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
特色優勢:本專業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形成以印製電路板用電子化學品、環保和新能源用催化新材料以及表面處理技術相關的日用化學品的特色專業方向,設計並構建「三層次、四模塊、三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及科研開發能力的訓練。同時採用多層次、多樣化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三年級可選擇不同方向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專業學習,或選擇3年在校學習、1年在基地企業實習的「3+1」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優秀的學生亦可選擇去國外合作高校進行國際聯合培養。
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
圖 | 學生在飛機維修現場
專業定位:本專業根據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培養能夠在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製造和生產管理工作,具有分析、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專業能力,適應國家建設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並制訂了相應的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按照工程認證理念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分解落實。
歷史沿革:本專業辦學歷史悠久,基礎紮實。是廣東省最早創辦該類專業的高校之一,經過60年的建設,本專業已培養畢業生超過1萬名。本專業於2005年獲廣東省名牌專業,2007年獲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2011年獲廣東省重點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2013年獲全校首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
特色優勢:依託學科優勢加強專業建設。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以及博士後流動站,廣東省重點學科攀峰學科。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各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個。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匯集來自產業界、研究院,以及境外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協同育人教學模式,獲廣東省首批協同育人中心,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項目。
工業設計
圖 | 學生的優秀畢業設計
專業定位:堅持以設計創新驅動中國製造升級轉型,瞄準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強能力、寬視野、有擔當的工業設計集成創新人才。
歷史沿革:創建於1995年,是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理事長單位(2003),廣東省特色專業(2011),CUMULUS成員(2014)。設計學是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和衝一流重點建設學科;擁有工業設計與創意產品二級學科博士點(2012)、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工業設計工程碩士點。
專業特色:深度國際化、廣泛跨學科、產學研協同。專業負責人胡飛是本專業廣東唯一的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指分委會委員。
近三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和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改課題15項。教授100%給本科生上課,人均每學年4個班次。
擁有本專業廣東唯一的本碩博完整人才培養體系;擁有本專業廣東唯一的國家特聘專家,廣東唯一、引自北歐的工業設計集成創新科研團隊,廣東唯一的青年珠江學者;擁有12個省級以上教學科研平臺,本專業廣東最多;其中,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2006)是本專業全國最早政府投入的產學研平臺,並已成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信息工程
圖 | 學生到企業參觀交流
專業定位:信息工程專業依託廣東工業大學建設廣東省高水平大學的辦學定位,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面前全國,對接國際,培養能適應廣東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在信息工程相關領域,培養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掌握信息工程領域專業基礎知識,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信息與通信系統等領域,從事設計開發、技術服務和運營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歷史沿革:1999年創辦信息工程專業,信息工程專業於2004年獲得廣東省名牌專業,2010年獲得省級特色專業,2013年獲批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所依託的一級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具有一級學科博士點,二級學科「信號與信息處理」於2013年被評為廣東省特色學科,2018年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特色優勢:信息工程專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依託學院多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專業實驗室的優勢,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和應用能力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與IT企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相適應,不斷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學生在國家和省級各類學科專業競賽中表現突出,近三年,學生獲得全國「挑戰杯」一等獎2項,全國「博創杯」特等獎1項。
自動化
圖 | 謝勝利教授指導學生實驗
專業定位:面向智能製造領域,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與職業道德,在工業自動化、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等領域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研究和項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
歷史沿革:58年始創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86年獲工業自動化碩士學位授予權與廣東省重點學科;98年更名為自動化;00年獲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博士點;02年成為廣東省首批名牌專業;07年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1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專業,同年獲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12年被評為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16年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認證。專業學科在教育部第四次學科水平評估中排名進入前10%(A-)。18年通過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驗收。
特色優勢:專業面向國家戰略,對接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新需求,匯集政府與企業的資源,構建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多方協同育人機制,形成面向智能製造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業具備良好辦學條件,建有中國製造2025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基地等一批國家與省級實驗實習基地;建設了探秘自動化等一批國家與省級精品課程。師資雄厚,有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等一批優秀師資。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圖 | 學院學生喜獲「網際網路+」國賽銀獎
專業定位:依託學校與粵港澳大灣區, 瞄準國家和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發揮學校工科特色,與產業深度融合,立德樹人,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計算機大類專業人才。
歷史沿革:1984年創辦專業;2010年評為廣東省名牌、特色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現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授權點;連續招生24年,新生高考錄取線列全省前5%。建有11門省級精品課程;近年來獲省優秀教學成果獎1等獎2項、2等獎2項;擁有南粵優秀教師3人;省級實驗和實踐教學平臺4個。
特色優勢:立德樹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工科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領頭羊」專業,近三年累計到校科研經費1.7億(含國家自科廣東聯合基金3項)。本科生深度參與科研訓練,至學科帶頭人、領導班子起,專業教師至上而下帶本科生進科研、進團隊;以OBE為導向,開放式平臺普及學生競賽與創新,ACM/ICPC、大小挑、「網際網路+」等海內外學生競賽屢獲殊榮,近三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各級競賽獲獎近200項,極具創造力與活力。
土木工程
圖 | 力學架構大賽現場
專業定位:立足廣東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瞄準國家和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廣東建築業深度融合,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寬廣視野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歷史沿革:土木工程專業辦學歷史悠久,是我校最早創辦的專業之一,至今已有60餘年的辦學歷史。1958年,設置建築工程專科專業;1984年,設置工業與民用建築本科專業;1999年,設置土木工程本科專業;2004年,獲批廣東省名牌專業;2009年,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2012年,獲批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2014年,獲批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和二級博士點;2015年,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專業評估;2018年,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專業複評估,同時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
特色優勢:本專業已為國家培養各類建設人才逾萬名,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專業教育特色:發揮地區優勢,主動服務廣東經濟發展,共享港澳區域優質資源,適應建築業發展需求,提高學生的國際視野;構建以實踐環節、科技活動和競賽為載體的創新訓練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構建多專業協同、校企協同和區域協同的多層次協同育人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化學工程與工藝
圖 | 化學實驗技能大賽現場
專業定位:本專業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具備寬厚紮實的化學工程技術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具有創新思維和獨立能力,具備一定的工程實踐和團隊協作能力,能夠勝任化學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工作,具有解決複雜化學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成為適應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017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在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被評為B級。2018年本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歷史沿革:本專業始建於1958年,1993年列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獲批國家特色專業,2015年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19年化學、2015年工程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
特色優勢:本專業以廣東省產業特點為導向,面向行業和企業的需求,形成以精細化工、能源化工為主的特色專業方向;因材施教,目前採用普通班、卓越工程師班、創新班和英文班等多種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實踐優勢,力爭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創新應用型人才。目前建有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多個省級校外實踐基地。
製藥工程
圖 | 學生在製藥工程專業GMP車間實驗室實驗
專業定位:本專業以廣東省製藥產業需求為導向,依託廣東工業大學工程優勢背景,突出藥物開發和工程設計特色,本著「為學生未來負責、為行業貢獻負責、為社會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紮實的藥學、化學、工程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工程實踐和競爭能力,熟悉專業前沿技術,能在醫藥、生物化工等領域從事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市場營銷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具備「社會責任、國際視野、行業高度」的「既懂藥又懂工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歷史沿革:本專業始建於1958年,前身為化學製藥專業,60年代停辦,2004年復辦並改名為製藥工程,是廣東省最早創辦的該類專業之一,現擁有製藥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和碩士點,為廣東省重點建設專業。2017年11月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目前廣東省唯一通過此認證的製藥工程專業。
特色優勢:本專業採用了適應製藥領域全鏈條不同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了「競賽-設計」與「實驗-實踐」雙鏈融合的製藥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對接藥品研發生產流程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培養了工程設計與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複合型「新工科」人才。
環境工程
圖 | 邱冠周院士回校開講座
專業定位: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廣東省「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點;環境工程為國家特色、廣東名牌專業。
歷史沿革:從 1972 年的選礦、地質等專業發展而來,1983 年改為環境工程招本科生( 廣東最早)。1996年獲環境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扶持學科和廣東省名牌專業,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第六批),2018年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特色優勢:學科有國家和省級實踐教學中心 2 個,省/市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 6 個。學科有專任教師 83 人,教授 34 人,博導 20 人;其中工程院院士 1 位,國家傑青 4 位,國家優青 2 位等國家級人才 25 人次;南粵百傑、珠江特聘教授等省級人才 21 人次。環境工程系有國家傑青/長江、青千等省級以上人才 15人次,博導 7 人。
專業踐行 「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辦學理念,開創產教學研深度融合的辦學之路。在選礦、印染、電子廢物、表面噴塗等行業汙染控制形成特色,特別是高效光催化劑、汙泥調理、礦山廢水深度處理等技術優勢明顯。相關成果在行業龍頭韶關凡口鉛鋅礦、貴嶼鎮電子廢物拆解基地、超盈紡織等應用;累計效益超 10 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等。
環境工程專業培養了近 4000 名畢業生,絕大多數服務於廣東環保企事業單位。傑出校友如 76 屆選礦的中南大學邱冠周院士,02 屆碩士的南京大學國家傑青袁增偉。
工商管理
圖 | 舉辦大數據產學研國際高峰論壇
專業定位:紮根粵港澳大灣區與廣東省管理實踐,順應全球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以製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現實需求為導向,以集成工科優勢、創新創業教育優勢和高水平師資隊伍為依託,以與企業和產業深度融合為抓手,培育責任擔當、極具創造活力的工商管理專業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服務社會發展,實現自我提升。
歷史沿革:1981年開設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當年開始招生;1996年獲得企業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當年招收工商管理同等學力研究生;2005年獲得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授予權,工商管理專業成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010年,工商管理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2013年設置工業企業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工商管理專業成為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3年至今紮根現實重大需求,多樣化創新辦學模式凸顯。
特色優勢:緊跟重大現實需求。紮根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和廣東省管理實踐,面向重大現實需求,形成了多樣化極具創新活力的專業辦學模式;產教融合、融入發展促發展。順應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趨勢,以及廣東省製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趨勢,構建了多個企業與產業研究院,依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智庫平臺,與企業和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專業發展模式;集成學校的工科優勢和創新創業教育優勢。利用學校強勢工科服務社會的契機,以及創新創業教育優勢,形成了「靈活、快速、高效」為特色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形成了「紮根本土、放眼全球」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實行差異化人才引進策略和「四位一體」的培養體系,已形成了一支掌握主流學術規範與紮根本土實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環境設計
圖 | 芬蘭建築師、阿爾瓦.阿爾託博物館館長Esa Laaksonen 與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建築師Silvia Micheli 為學生講座
專業定位:依託學校工科背景和優勢,順應「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等國家發展戰略,培養具有良好的環境整體意識和審美素養,同時擁有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和創造性思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歷史沿革:創辦於1994年(原裝飾材料與裝飾設計專業),2014年成為世界藝術、設計與媒體院校聯盟(Cumulus)成員。設計學一級學科為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廣東省「衝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在2017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進入A類(前10%)。
特色優勢:前沿視野,綠色先行專業。負責人方海教授是第一位獲得芬蘭「文化成就獎」、總統特授「騎士勳章」的中國學者。形成了基於合成竹材的環境設計研究方向,與中國傳統工藝深度融合,對促進前沿綠色設計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廣和應用價值,得到了世界綠色設計組織的高度讚許;國家戰略,藝術鄉建全國「藝術鄉建第一人」渠巖,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積極探索「藝術鄉建」的教學、科研、創作與交流的一體化模式,提出鄉村振興的「青田範式」。獲邀參加2019年「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和北京中華世紀壇「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央視等媒體多次進行專題報導,使本專業成為國內「藝術鄉建」第一品牌。
來源:廣東工業大學 來源 | 教務處 運營 | 學生新聞中心 責編 | 杜清 審核 | 黃學茭 陳少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