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承受著工作的壓力,工作完一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裡面對孩子時,會在孩子面前表示」賺錢的不容易,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的情緒嗎?
最近有一篇話題可是上了熱搜,該話題也是在討論,家長該不該向孩子掙錢吐露掙錢的辛苦的情緒。
今天中午在吃KFC,碰到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點套餐,但是看了下價格可能是覺得太貴了,又出去在旁邊找了一家」漢堡王「然後買了兒童套餐,坐下吃的時候爸爸和孩子說:「你吃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孩子看起來有5、6歲了,雖然沒說話,但感覺孩子是聽懂了的。仍舊大口大口在吃著食物。
與上面的話類似的還有:
養你,供你讀書我們花了XX錢
我們在你身上花了那麼多錢,你還不好好學習?
我們累死累活打工供你上大學容易嗎?
父母無心說的這些話語,在孩子心裡烙下深深的印記,讓孩子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虧欠父母。
無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精神上的壓力,內疚,自卑,負罪感。讓孩子一直處於「虧欠父母」的愧疚感裡,這種從小產生的愧疚感會使孩子缺失部分人格,導致孩子做起事畏首畏尾,不敢前行。
父母這樣這樣的舉動,對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呢?
01 童年的心理負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父母說出:為了養你,基本上已經花光家裡所有的錢。孩子會覺得自己是站在家庭的對立面的,因為他讓家庭變得不幸。
這些話語的殺傷力對孩子的影響是持久的,也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下面是一個網友在話題下方的評論,引發網友超過上千的點讚:
「為了你上學我們砸鍋賣鐵,賣血也要供應你上學」,「知道為了你家裡現在壓力有多大麼?你還是這麼不懂事!」。
這類話基本上從小聽到大,高中無數次想過自殺,因為很愧疚自己生出來給家裡帶來這麼多痛苦。
從考大學到考上研究生,每次回家都要吵架,甚至大學期間除了過年,根本沒有回家的念頭。看到宿舍別的同學因為想家都哭了,對我來說真的很難以理解。
被父母影響下的小孩變得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
關注他人的情緒起伏,隱藏自己的情緒。習慣把別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認為自己不配有需求、有想法,甚至意識不到自己也有情感需求。
02 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一類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會努力壓抑自己的需求去刻意討好父母。比如:
小時候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內心會浮現:爸媽賺錢這麼辛苦,我不應該這麼不懂事,給家裡增加壓力。
長大了選專業的時候明明自己很喜歡藝術,卻為了父母的意願放棄藝術,選擇父母眼裡有就業前景的會計專業。
上班了,明明自己的工作忙不過來,卻不敢拒絕同事讓幫忙的請求。
就這樣習慣於壓抑自己的需求,為父母而活,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聽從父母的安排。每天都活在煎熬與糾結之中。
寧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讓對方滿意。不知不覺中缺乏自己的底線,很容易受傷。
03 容易培養出叛逆的孩子
與討好型相對應的是叛逆者,處處跟父母作對。這種孩子的言行舉止其實是在報復父母:
你讓我好好學習,我偏不;
你讓我好好工作,我偏混日子;
你讓我踏踏實實,我就吊兒郎當;
這種性格是孩子心理髮育過程中,人格不健全的表現。也是父母言語下潛移默化的結果。
讓孩子從小背負著厚厚的包袱負重前行,遲早會將孩子吞噬和壓垮。
面對家庭困境,父母應該怎麼做?
01 設置一個明確的底線
家長需要搞清楚自己的底線。留出家庭能承受的部分去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得到滿足的同時不背負過重的心理負擔。
可以直接跟孩子講明:媽媽賺錢的能力是有限的,每個月可以給孩子多少零花錢買零食或玩具。
至於這筆錢怎麼分配,讓孩子自主掌控,家長可以給出建議。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明白界限範圍。
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程,面對各種選擇的時候,不會背負各種心理包袱。
02 多關注孩子的情緒,積極引導
很多家長擔心貧窮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自卑。會刻意營造家裡不窮的假象。
但是孩子是能夠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知到家庭的經濟能力。如果吃一頓飯孩子就能感知到父母的焦慮情緒,孩子的心理負擔無形之中就加重了。
真正導致孩子自卑的不是家裡錢多錢少,而是父母對待貧窮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
如果父母能夠坦然面對,可以選擇更好的表達方式:
孩子想買一個玩具,父母可以表達出孩子的眼光很不錯,挑的東西很棒,可以買,只是家裡剛添置了別的家具,手頭不太寬裕,下個月再買好不好?
孩子想買一個價值不菲的物品,父母可以直接表示
我們很支持你,但現在錢還不太夠,接下來每個月多省一千塊錢出來,半年後一定給你買,怎麼樣?
孩子喜歡吃炸雞,可以在滿足孩子的同時,用商量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咱可以買一些原料回去和你爸爸一起,三個人在家一起動手做炸雞,你覺得如何?這種方式這頓不僅會吃得開心,孩子也會對這次嘗試充滿期待。
父母的這種做法也會激勵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能夠積極應對想辦法去解決。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
客觀地讓孩子知道家裡目前所面對的困難,是他接觸、了解社會的重要步驟。
面對孩子一些無法理解的請求時,耐心的引導,避免因為自己的言詞不當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這需要父母做出改變,不要等到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時候,再後悔而為時已晚。
03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父母的權威源於愛與支持,而不是家長取而代之的威脅與脅迫。那樣只能讓孩子與家長之間漸行漸遠。
孩子不會依賴一個總是否定自己的人。「肯定」永遠是比「否定」更好的教育方式。
窮不是什麼要命的大事,面對困難,想辦法總會有踏實有力的解決辦法。積極面對生活,這才是父母該傳承給孩子的勇氣和自信。
當你真誠的告訴孩子家裡的實際情況,他們反而會有一種被尊重,被平等看待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孩子有責任與使命感!
作為父母,要準確傳達愛的訊息,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了解賺錢辛苦的意義,而不是父母一味彰顯自己的付出感,犧牲感來凸顯自己的偉大!
雖然咱家不富裕,但是父母對你的愛不會打折!
該買的東西絕不含糊,同樣不該花的也絕對不會花!
這不但是原則,也是規則!
傳遞正向力量,多些愛的教育,而不是將孩子當成自己一個附屬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的同時,能夠讓孩子丟掉精神包袱,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