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KFC,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買兒童套餐,坐下吃的時候爸爸和孩子說:「你吃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孩子看起來有7、8歲了,雖然沒說話,但感覺孩子是聽懂了的。
在我們這種三線城市,的確人均收入不高,在我小時候,也聽過家裡親戚和孩子說「家裡沒錢但也給你買了」、「我捨不得吃都省出來給你吃」這種話。
其實我內心有矛盾,我理解在三線城市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据,但也心疼孩子可能從小就要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壓力和愧疚(但孩子並沒有錯),所以,你會在孩子面前表示賺錢辛苦的情緒嗎?如果表現,什麼是度?
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
之前和老公去個小日料店吃飯,他身後那桌來了一對父子,應該是買的大眾點評的一個券,那個父親以為是自助,服務員說不是自助之後那個父親開始絮叨:「哎呀,我以為是自助,覺得挺實惠,你們這個一點不實惠。」一邊反覆說著,一邊選套餐裡的菜品。選完了:「你們可真坑人,就這點東西要280塊錢。」孩子要的烏龍麵。
先上的酒水,那個父親讓孩子喝點:「嘗嘗這麼貴的酒啥滋味兒!啊?哈哈…」 那個孩子看起來像是初中生的樣子,我全程能聽到那個父親說話的嗓門,那個孩子的聲音我沒有聽到過。
直到我們結帳要離開,那個父親還在說:「嗨呀,這烏龍麵不好吃吧?比不上手擀麵吧?」我只看見那孩子低著頭放下了筷子。
真的太尷尬太難過了,覺得東西貴,可以不吃,券又不是不能退。如果要吃,就不要叨叨個沒完,這只會讓孩子經歷尷尬難過的一餐。講道理那個店的食物做的挺好吃的,好好讓孩子吃頓飯不好嗎?
道理可以回家講,但不要在外面這樣,真的讓孩子很難堪,又會有負罪感。
不要在外面以問題描述中的方式表達經濟緊張,問題描述中的孩子還小一點,我遇見的這對父子,孩子已經是個少年了,他對這種方式表現出了自卑情緒。
這個事已經過去了挺久,事實上這個父親一直在大聲喋喋不休的批評每一個菜品,有時候甚至要說兩遍。很多話我已經忘了,就記得這些了。
那是個很安靜的小店。算上我和我老公,一共就四五桌人,那個父親的聲音顯得十分突兀,首先他就很吵,然後內容也讓孩子很難受。
很可能他問了孩子想吃什麼,孩子選了日料,他也真的帶孩子來了,我坐的位置正對門口,我是看見他們進來的,那個孩子當時看起來很高興。結果這個父親一直批評這個菜,如果這個父親沒錢,孩子會有負罪感,覺得自己浪費錢了,很蠢,其實父母的辛苦和經濟水平當孩子的都知道,比如我爸是個大貨車司機,我一直知道他很辛苦,是靠強度很大的體力勞動在換錢。因此我也從不會瞧不起體力勞動者,因為我知道他們的辛苦,評論區有人說我滿滿的優越感,這我是不認的,我沒有任何優越感。
如果這個父親有錢,但還在這麼說,孩子也會覺得尷尬,因為這就不是錢的問題了,安靜的小店就聽見這個父親的嗓門了,而且還在不停的貶低食物,公共場合至少不要打擾別人吧。我和我老公因為坐的離他們近,真的被迫聽了好久。
既然題主問的是要不要表現出家庭不富裕,那我們假設這個父親不富裕。
每個人口味不同,這個父親覺得這頓飯不好吃,但我覺得還是應該看孩子高不高興,畢竟從他的表現來看,他是不會為了自己跑來吃這個的。是好心,是為了孩子。那麼就看看孩子高不高興就好了啊,出了門路上問問孩子覺得怎麼樣,正常討論覺得好吃不好吃沒問題的啊,但不要說「看你選的地方,又難吃又貴,這一頓280,能吃啥啥啥了,或者你爸一天的工資了」 ,這會讓孩子很愧疚,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很多事大人看明白了,但孩子沒有,道理可以講,但沒必要讓孩子這麼難過。人總是很在意親近的人對自己的看法的。
說回經濟條件這事,要在沒外人的時候說,而且也有必要去講,有些孩子心裡沒數,比如這個日料,可以問孩子喜不喜歡吃,喜歡的話:「說實話,這頓飯對我來說挺貴,我捨不得,你喜歡,你就應該多努力,希望以後你能把這樣的一頓輕鬆買單,其實還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是以我們現在的經濟條件無法體驗到的,沒錢不比人低一等,但能見識到更多東西,好好學習你就有可能見識體驗那些更好的東西。如果孩子說不喜歡:「 我也覺得不怎麼好吃,不過我們至少也嘗過了,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東西值得去嘗試,但這些嘗試目前對我來說挺貴…」話還是繞到讓孩子努力學習,還可以再說說自己生活的不易,希望孩子以後能不走這樣的路。一般的孩子都能聽得進去的。
編輯於昨天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