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大學室友林華給我打電話,說她最近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自從她生了二胎以後,大寶就變得越來越難管了,她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林華的大兒子名叫豆豆,2018年出生,現在是2歲8個月,小兒子今年出生,還不到1歲。
豆豆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雖然才2歲多,但是吃飯、穿衣服、上廁所這些生活瑣事他都能自己完成,豆豆性格也很好,通情達理從不亂發脾氣,當初正是因為大兒子乖巧懂事,林華才決定生二胎,可沒想到,二胎出生後豆豆就像變了一個人。
林華發現,豆豆開始變得特別粘人,每天林華下班回到家,豆豆都要纏著媽媽陪自己玩,如果這期間林華去照顧弟弟,豆豆就會開始大吵大鬧,在和弟弟一起玩時,如果弟弟不小心破壞了他搭的積木,豆豆就會去找媽媽告狀,還用一種很兇的語氣對媽媽說
媽媽,你打弟弟,使勁打他!」
前段時間弟弟正在練習爬行,他爬的很好,大人們紛紛誇獎他,豆豆聽到了就立刻趴在地上也開始爬,並且用很快的速度超過了弟弟,還說:
「媽媽你看,我爬得更快!」
除此之外,豆豆也變得不願意自己吃飯了,每頓飯都讓奶奶喂,否則就鬧脾氣不吃,出門時也不願意自己穿鞋了,最可氣的是,明明已經學會用馬桶的豆豆,昨天卻尿在了地板上。林華很生氣忍不住朝著豆豆屁股上打了兩下,還說:
「你沒看到媽媽每天照顧弟弟多辛苦嗎?你還給我搗亂!」
其實在二寶出生前,林華也多次和豆豆討論過二胎的問題,當時豆豆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反對,可為什麼二寶出生後豆豆的態度就全變了呢?
我最近讀的一本書中就提到了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書名叫《童年不缺愛》作者是遊戲力創始人科恩親授的遊戲力育兒師、育兒博主心心媽,同時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在書中提到: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他覺得自己沒有被父母「看見」,於是通過極端的行為來爭取父母的關注。
《童年不缺愛》
在很多二胎家庭中,大人總是不自覺地對大寶說:「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弟弟。」或者「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跟弟弟一起胡鬧。」
有了二寶以後,家長總會有意無意地提高對大寶的要求,認為他現在是哥哥姐姐了,就應該變得更加懂事,但這樣一來卻給大寶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為了逃避這種壓力,他們只好拒絕長大,在他們看來只要變得和小寶寶一樣,爸媽就不會這樣要求我了,於是出現了行為倒退。
很多家長認為,既然有了二胎,那麼大寶就升級成了哥哥姐姐,理應變成弟弟妹妹的榜樣,並且自然而然地接受把父母的愛分一半給弟弟妹妹。
但這種期待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大寶自己也不過才2、3歲而已,他不僅意識不到自己要對弟弟妹妹好,而且還希望有了二胎之後,爸爸媽媽能繼續像以前一樣把全部的愛都給自己。
父母對大寶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忽視了大寶內心的真實需求,讓大寶產生了心理斷層。
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大寶的成長給父母帶來的挑戰都是全新的,常常讓家長感到焦頭爛額,反觀二寶,因為照顧大寶積累的經驗,在面對二寶時父母就會覺得輕車熟路,自然也就覺得二寶更加讓人省心了。
很多家長都會對大寶說:
「你看弟弟(妹妹)多乖,你再看你,一天到晚不讓人省心!」
原本兩個孩子之間並沒有矛盾,但父母的這種話卻挑起了兩個孩子之間的不良競爭,不利於孩子們和平共處,同時也破壞了和諧的家庭氛圍。
那麼,作為二胎父母,到底應該如何解決大寶的心理問題,讓兩個孩子和平相處呢?
去年媒體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河南一個3歲多的男孩,趁著父母不注意,給自己剛滿月的弟弟餵了3顆螺絲釘,萬幸的是父母及時發現並將孩子送去醫院,最終通過手術才把孩子腹中的螺絲釘取了出來。
滿月的寶寶腹中有3顆螺絲釘
按理說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基本的生活常識,他肯定是知道螺絲釘不能吃的,那為什麼會對自己的親弟弟做出來如此可怕的事情呢?
原來自從弟弟出生後,男孩就覺得自己「失寵」了。其實在餵弟弟吃螺絲釘之前,男孩就打過弟弟,但當時父母只是狠狠地將他批評教育了一頓,並沒有反省自己的問題,最終導致男孩的行為越發極端。
《童年不缺愛》中提到「看見」孩子這個觀點,「看見」意味著理解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只有家長真正"看見「孩子,孩子才能充滿安全感。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正是他們向家長發出的「信號」,他們在用實際行動告訴父母:我需要被理解,我需要被接納。
如果這個男孩的父母能夠在他第一次打弟弟時及時引導他,理解孩子的心情,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然後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會傷害到弟弟,我想就有可能避免之後的悲劇。
可以適當賦予大寶一些「大人」的權利,讓他體會做哥哥姐姐的好處,在他成功完成大人交代的任務後,及時地表揚他,這樣就可以增強大寶的自我認同感,提升自信心。
林華家的兩個孩子每天都需要吃維生素D,我就建議她把這個任務交給豆豆去做,在交代的時候可以有一些儀式感。於是林華鄭重其事地告訴豆豆:
「從今天起,就由你來負責每天給你和弟弟吃維生素D,每人每天吃一粒,因為弟弟還沒有長牙,所以你要把維生素D軟膠囊掰開,擠進弟弟嘴巴裡。這個任務很有挑戰,但媽媽相信你可以完成。」
從那以後每天吃完午飯,豆豆就拿來維生素D,自己先吃一粒,然後再給弟弟擠進嘴巴裡,還學著大人的語氣叮囑弟弟:
「嘟嘟,你吃了這個就可以長高哦!」
這樣一件小事讓豆豆內心充滿了成就感,他真正體會到了當哥哥的好處,自從媽媽交給他這個任務之後,豆豆每天都盡職盡責,與此同時,林華還經常誇獎豆豆,她對小兒子說:
「你看哥哥多麼認真負責呀,你有一個優秀的哥哥!你要向哥哥學習。」
父母的誇獎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而且誇獎也讓豆豆知道媽媽依然很愛自己,這樣一來,豆豆和弟弟的關係也變得融洽了許多。
每天保證和大寶有一段「專屬時光」,不用太長,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10分鐘到30分鐘就夠,在這段時間裡,家長們放下其他事情,只和大寶在一起,可以輕輕地抱著大寶,給他講故事和他一起做遊戲。還可以拿出大寶小時候的照片和他一起回憶以前的趣事,讓大寶知道,爸爸媽媽沒有因為二胎的到來而忘記他。
很多寶媽都會發愁怎麼處理大寶和二寶的衝突問題,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中提到:比起計較東西分配不均,孩子更在意的是愛的分配不均。其實我們不必要追求這種絕對的公平,一個家庭所有的資源都是共享的,不需要給孩子灌輸狹隘的公平概念,也不需要對兩個孩子進行無謂的比較,更不能對大寶進行道德綁架。我們應該注意做的是多多傾聽、少表態,用遊戲的方式解決衝突。
如何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也是二胎家長頭疼的問題之一,其實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時,家長儘量不要輕易做出評判,而是多傾聽孩子們的想法,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演員胡可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安吉和小魚兒,有一次安吉搶走了小魚兒的玩具,小魚兒立刻放聲大哭,跑去找媽媽告狀,希望媽媽幫自己要回玩具,但胡可卻沒有幫小魚兒撐腰,更沒有命令安吉把玩具還給小魚兒,她只是稍微安撫了一下小魚兒的情緒,沒有做其他事情,這時站在一邊的安吉忽然意識到了尷尬,於是主動唱起了英文歌活躍氣氛,在他的帶動下,弟弟小魚兒也不哭了,跟著哥哥哼了起來,壞情緒也一掃而光。
胡可和兩個兒子
心心媽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衝突的辦法,當兩個孩子打架時,與其給他們講道理、勸架,不如用遊戲力的方法,換個思路,讓解決問題的過程變得好玩和有趣。
她在書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媽媽帶著兄弟倆坐計程車,兩個孩子都覺得對方的座位比自己寬敞而發生了爭執,還動起了手,這時一個孩子生氣地找媽媽告狀,讓媽媽來評理,但這位媽媽卻沒有介入兩個孩子的爭執,而是說:
「誒,怎麼你們都打完架了我才看到,不行,你們要重新打一次,讓我再看一遍開頭!我還要用手機錄下來,好欣賞你們可愛的樣子。」
結果,兩個孩子被媽媽逗樂了,勉為其難地又「打了一架」,但這一次兩個人打著打著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你看,原本兩個孩子已經是劍拔弩張的狀態,媽媽卻用如此巧妙的方式輕鬆化解了矛盾。孩子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都沒必要分出對錯,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從負面的情緒中走出來,鼓勵他們自己解決矛盾,這樣一來不僅增進了兩個孩子的感情,還讓他們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童年不缺愛》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調。作為家長,只要我們能給孩子足夠的、持續而穩定的愛,孩子長大後就能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孩子出現的很多問題都無法迅速解決,但只要家長堅持「看見」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就一定能獲得親密無間的母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