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輝專欄】溫柔的反抗

2021-03-03 新銳散文

李東輝

曾經在《參考消息》上讀到一則報導,據法國一位古人類學家長期考察論證——人是由殘疾的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其理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直立行走,而完成這一質的飛躍的承擔者便是前肢受殘的類人猿。

可能是因為疾病,可能是因為意外摔傷,也可能是在與其他動物爭鬥時被咬傷或者來自同類的自相殘殺,出現了一個數目可觀的前肢殘疾的類人猿群體,他們或它們以無法靠四肢行走,為了活下去,他們或它們只好強迫自己學會用後兩條腿走路,他們或它們承受著同類的鄙夷與恥笑,忍受著心中的痛苦與無奈,艱難而執著地完成著一次次自我超越,終於,他們學會了直立行走,甚至奔跑。他們終於從四肢爬行的群體動物中脫離出來,他們有了自己的稱呼——人類。

曾不止一次把這則報導說給人聽,總希望能就此引申開來,做一番形而上的探討。然而,我很失望,他們對報導的反應要麼當作軼聞趣事一笑了知,要麼就是不屑一顧,以為純屬無稽之談,仿佛我與那古人類學家同屬無聊之輩。久而久之,便不再與人提起,只一個人在寂寞的時候,細細品咂其中的意味,藉以給彷徨無系的心靈添幾許慰藉與安寧。

殘疾之於生命的意義大抵在於它的強迫與激勵。所謂強迫就是因某種不可預知,不可改變的力量突然施加於某一個體生命的頭上,阻斷了原有的生活能力,喪失了與其同類共有的某些權利,強迫其做出選擇——活下去,還是死掉,沒什麼道理可講,不存在另外的可能。

凡生命必有尊嚴,殘疾是對生命的正常狀態的破壞,並以此剝奪生命本該享有的資格與權力,這無疑是對尊嚴的侵犯與踐踏,於是受辱的生命開始了悲壯的反抗,並在這反抗中完成著一次次從肉體到靈魂,從本能到精神的超越,這便是殘疾之於生命的激勵價值所在。

當厄運不講道理地強加到我們身上時,尊嚴就成了一個被捆住手腳,行將受辱的少女,莫大的恥辱與憤怒必將轉化為強烈的反抗意識與反抗行為。然而,這反抗的形式與力度亦如這柔弱的少女,那是一種溫柔的反抗,是默默的掙扎與以德抱怨的感化。

生命對厄運的反抗就象被壓在巨石下面的小草,不指望將石頭掀倒,只默默地在黑暗與壓迫中尋找著機會與可能。忽一日,當一株纖柔嫩綠的草芽從石縫處鑽出來,迎著風向太陽致意的時候,巨大的石頭便不再那麼不可一世,那麼狂野驕橫,此刻,它已成為那株小草的背景與陪襯。小草那撼人心魄的美令巨石愈加無地自容。同時,也讓長在別處有著優越生存環境的花草頓覺黯然失色,自愧不如。

溫柔的反抗,讓醜惡墜入地獄,讓美麗進入天堂。

殘疾之於生命,亦如巨石之於小草,面對不可改變的斷肢或黑暗,從不問天索地,也不將不幸與憤怒轉化為對命運的仇視與敵意,在毀滅中消解一切,而是以溫柔的反抗讓生命在命運這塊巨石上綻放出撼人心魄的可愛與美麗,像貝多芬指間流出的如水的月光;像史鐵生筆下記載的《我與地壇》;像你我臉上綻出的美麗笑靨……

相關焦點

  • 廣電關注|盲人作家李東輝:讀書是我尋找光明的眼睛
    1980年高考,李東輝以廊坊市大城縣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河北師範學院。 這場大病改變了李東輝後半生的人生走向,他對生活充滿了絕望。24歲的他無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那時李東輝的心裡一直在苦苦掙扎掙扎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勇氣和力量。但是,堅強的性格,讓李東輝重新振作了起來。
  • 縣長李東輝走訪慰問一線教師
    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當日上午,縣長李東輝先後來到縣第三中學全國優秀教師李加民、骨幹教師王鳳芹家中,了解教師們日常工作和生活情況,為教師們送上節日的祝福和慰問金。縣政府副縣長李輝,縣教育局負責同志參加走訪慰問。
  • 夥同他人騙取國有土地,數額巨大,廣東省化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常務副主任李東輝被公訴
    日前,廣東省化州市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任李東輝(正處級)涉嫌貪汙罪一案,經廣東省茂名市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依法告知了被告人李東輝享有的訴訟權利,依法訊問了被告人李東輝,聽取了辯護人的意見。茂名市茂南區人民檢察院起訴指控:1994年至2001年,被告人李東輝利用其先後擔任化州市鑑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書記等職務上的便利,夥同他人騙取國有土地,數額巨大,依法應當以貪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 來看何炅堅持十九年的專欄回復,回復溫柔像柔軟的泥土包裹著嫩芽
    最近有粉絲總結了何老師在2019年的工作行程安排,所有人都在驚訝何炅在2019年居然有這麼多的工作內容,而在整理期間,大家才知道,當年的《中學生百科》專欄,何炅還在堅持寫!都說「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非常難得,而何炅卻一下子堅持了十九年,從他接下這個工作之後,他就沒有再選擇暫停,他成為知名主持人,開始接更多的節目和綜藝,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還是會堅持擠出時間去寫專欄。
  • 專欄|謝謝你的溫柔
    雖然看到背景牆後,我的心情立馬起起落落,不過我還是很感激Z,因為他溫柔地維護了十八歲的我的脆弱自尊心,發來了交換QQ號的簡訊,什麼都沒有明說,卻也拒絕了我。現在的我能夠與異性開玩笑開得飛起,任何哏都能接住,也會與陌生異性交換聯繫方式,可再也沒有那種悸動的感覺。
  • 反抗者
    相同的概念亦可以在反抗者的感覺中被發現,他覺得那人「在小題大作」,那人正僭越出自身的權限之外,而開始侵犯別人的權利了。由此,反抗之行為同時建立於兩個方面,其一是對不可容忍的侵犯予以斬釘截鐵的拒絕,其二是迷迷糊糊地確信他享有某種絕對權利,更確切地說,就是他腦中認為自己「有權利做某事」的念頭。無論何時何地,假若反抗者不覺得自己是理直氣壯的,那就不會有反抗。
  • 百名議員加入反抗 這個國家爆發抗議遊行眾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百名議員加入反抗!這個國家爆發抗議遊行,政府被質疑「嬰兒化」對待民眾英國持續四周的第二次全國性封鎖將於12月2日結束,保守黨政府計劃引入的新三級抗疫限制措施遭遇黨內和民間反抗,首相不得不軟化立場。而疫情帶來的長期陣痛導致逾半受調查民眾擔憂經濟恢復需時5年。
  • 夏志宏:數學家丘成桐 | 「點滴」專欄
    恰巧Yau的學生中有一位來自臺灣的溫柔漂亮女生,因此故事多多。我們也在小小的公寓裡慶祝了Yau的四十壽辰,儘管簡陋,卻極其溫馨。近距離相處,Yau和顏悅色,平易近人,總是帶著微笑。 釣魚時卻頗具童心,常為上鉤之魚脫鉤而捶胸頓足,懊悔良久。廣東、香港一帶人民篤信風水,Yau也不例外。
  • 在學校裡被欺負了,是選擇反抗還是默默承受,這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施暴的學生,高高舉起自己的拳頭向著比自己弱小的學生揮去,面對揮舞過來的拳頭,你的選擇有兩個,默默承受和反抗。無論是反抗,還是默默忍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理由來做出自己的選擇。但這個對學生的一生都會影響很大。那麼這兩類學生在成年之後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來比較一下。
  • 孩子有反抗意識好不好?如何反抗校園暴力?
    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孩子不會反抗是對的嗎?」針對每個問題,我們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相信在我們小時候,都會聽聞或者看到學校裡有霸凌事件發生,這就是一個最典型的隱患。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會反抗的話,就很容易處於被霸凌的弱勢狀態中,所以今天我們第一個要明確的就是:孩子不能完全不會反抗。
  • 對小寶寶特溫柔的貓咪 即便被寶寶壓著身子也不反抗
    願每一個小生命都可以被溫柔以待!
  • 知乎專欄是什麼,如何利用專欄做文章?
    做知乎專欄可以讓你的內容被更多人看到,知乎除了正常的問答形式以外,還開闢了專欄文章模塊,每一個信用良好的知乎用戶都可以申請開通自己的專欄,每個知乎用戶也可以向其他專欄投稿。3、在專欄這一塊,官方的吹罰尺度稍微寬鬆一點,在專欄文章打廣告做粉絲不容易被處罰,當然也不要太過分,因為專欄文章沒有反對按鈕,也不參與答案排名,除非你的文章上熱榜了,所以你一般獲得的正面反饋比較多,前提是你的內容足夠的優質。
  • 全球最大的黑社會:義大利黑手黨的誕生歷史,竟源於正義的反抗
    其實是源於義大利人民一場正義的反抗,但是創始者自己可能都沒有想到,在多年之後他們親手創建的這個反抗不公的組織,到了後來竟然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所不為。歷史總有開端,無論它是血腥或是溫柔,義大利西西里島,在公元1282年,當年的復活節日,有一個小城叫巴勒莫,他一直處在法國侵略者的血腥統治下,但是這個小城在這一天卻迎來了一件喜事,因為有一對年輕人結婚了,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到來了。
  • 你越惱怒,寶寶越反抗!智慧媽媽只用3招,孩子乖乖聽話
    嬰兒時期,孩子並沒有獨立意識,而到了兩歲,他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也開始意識到「我」可以表達不同到意願和想法,因此,一個反抗期的小惡魔就此誕生。如何判斷「可怕的兩歲」到來?兩歲只是一個概數,可能不到兩歲,或者超過兩歲,這個階段到來時間因人而異。一大特點就是,他喜歡用自己的小名表達意願。比如「冬冬要喝奶」,「樂樂想出去玩」。
  • 《咖啡公社》:大蕭條、夜總會與八卦專欄
    1927年,年僅兩歲的《紐約客》雜誌上出現了一個名為「地下酒吧之夜」(Speakeasy Nights)的不定期專欄,專欄的作者Niven Busch Jr.從裝修、服務和酒的質量等方面對紐約的各色地下酒吧給出評價,由於大部分酒吧處於秘密營業的狀態,加之文章本身較高的文學性,Busch的專欄儼然如同一部地下酒吧探秘之旅,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體驗,迅速在讀者中間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 《最小阻力之路》第二章:反抗-順從
    反抗行為以各種形式存在,有人憤世嫉俗,或者老是覺得並未被善待。也有些人懷疑別人,或者只是「像吃了炸藥」。還有些人老是用陰謀論去看待當權者,抑或信奉一種反抗不公不義或者惡勢力的政治、宗教哲學。想測試自己是否心存反叛,只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就好了:-你是否長期反抗你身處的環境?-你的許多行為與信念是否都是為了反抗負面的環境而存在的?
  • 3億漢人甘願被300萬滿人統治200多年,從不敢反抗到不願反抗
    當時的滿族人口大約是三百萬人,這三百萬滿族人統治著三億多的漢人,統治時間長達270年,清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少數滿人統治多數漢人原因有以下幾點——滿清八旗之所能名正言順地統治漢人,主要是因為漢人沒有反抗,他們或者是不敢反抗,又或者是不能反抗。這要歸根結底於清朝統治者的奴化教育。最典型的就是大興文字獄。
  • 學會溫柔而堅定的說「不」
    02溫柔而堅定的說「不」還有一點就是學會溫柔而堅定地捍衛自己的立場和邊界,關於這一點我還在學習中,原生家庭和長久的教育導致我們大多數時間,不懂反抗不懂拒絕,特別是面對權威和長輩時,今後我想先從小事開始,一點點地去捍衛自己的底線和邊界。不為了討好別人,而去委屈自己。
  • 加繆:反抗者要求的,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意義
    與他接觸後,會發覺他「從未擺出大師或良知指導者的架子」,「有時幾乎溫柔而熱情,有時又冷漠而保守,然而卻不斷地渴望友誼」。是什麼樣的世界孕育了這種性格?加繆在一次演說中娓娓道出:「我誕生在一次大戰初期。稍長時,經歷了1929年的危機;20歲又遭受希特勒的迫害。然後是衣索比亞戰爭、西班牙內戰以及慕尼黑協定。這些就是我們教育的基礎。接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敗退,以及希特勒蹂躪我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