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者

2021-02-13 史客兒

「史客兒」微信公號:skdyh8

何謂「反抗者」?一個說「不」,而其拒絕又並無放棄之意的人。而自他第一次反抗行動的那一刻起,他亦是那說「是」的人。一個從來都唯唯諾諾奉命行事的奴隸,忽然之間決定不再遵從新的指令。這個「不」的含義是什麼呢?它意味著,諸如,「這類事情持續得太久了」,「到此為止還可以,再過分就沒門兒了」,「你做得太過分了」,又或再如,「有條底線你不可逾越」。換言之,他的「不」肯定了一條界限的存在。相同的概念亦可以在反抗者的感覺中被發現,他覺得那人「在小題大作」,那人正僭越出自身的權限之外,而開始侵犯別人的權利了。由此,反抗之行為同時建立於兩個方面,其一是對不可容忍的侵犯予以斬釘截鐵的拒絕,其二是迷迷糊糊地確信他享有某種絕對權利,更確切地說,就是他腦中認為自己「有權利做某事」的念頭。無論何時何地,假若反抗者不覺得自己是理直氣壯的,那就不會有反抗。這就是何以一個奴隸說著「是」的同時又說著「不」。他肯定上述界限的存在,以及他的懷疑,而他亦希望將那界限之內的確然之物保留下來。他固執地證明在他身上有些東西是「值得如何如何的」,是必須被關注思量的。面對壓迫的種種命令,他以某種方式固守著一種權利,即那壓迫不可逾越他所能承受的界限。

在任意一次的反抗行為中,反抗者既體驗到了對權利被侵犯的憎惡,同時也感受到對自身某些方面的完全的、而又自發的忠誠。故而,他暗自施行一套有理有據的價值判斷,並打算堅守到底,無論境況何等危急。直至此刻,他仍舊保持緘默,困於絕望,即便境遇不公,他還是接受了。保持緘默,在人看來等於不存異議,也一無所求,而在某些情狀之下它確實就是一無所求。然而,反抗者一旦開口發聲,即使只是說「不」,他便已開始了渴望與判斷。他將所愛與所惡做了對比。並非任意一條價值觀都會導致反抗,但每一次的反抗行為都不言而喻地包含著對一種價值觀的要求。或者,這真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嗎?意識覺醒於每一次的反抗行為,無論它還是如何的含糊不清:它恍然大悟,察覺出人身上存在著能夠進行自我認同的東西,縱使這覺醒時分只是彈指一瞬。這種自主認同直到此時還尚未被真正體驗過。在進行反抗之前,奴隸對一切都唯命是從。反抗行動比單純拒絕將他推向更遠,遠甚後者。他越過了自己為對手設定的界限,如今要求被平等對待。他想讓人們尊重他身上的這個部分,他置其於一切事物之上,宜稱對其之鐘愛勝過一切,乃至生命本身。這個部分於他而言是至高無上的財富。隨著反抗,意識得以誕生。反抗行為在本質上並非自私的行為。當然,它可以含有一些自私的動機。人們亦可以反抗謊言,如反抗壓迫般做得一樣好。此外,反抗者一旦接受了這動機,在他情緒到達巔峰的那一刻,便豁出了一切,什麼也不保留。他為自己爭取尊重,雖然,至此他只是將自己定義在這個自然共同體的範圍之內。我們也注意到,反抗並不僅僅、或必然產生於被壓迫者,當看到他人淪為壓迫之受害者時,反抗同樣激起。【摘自:《這裡有我對生命全部的愛:阿爾貝·加繆散文選》 [法]阿爾貝•加繆/著 孫妙凝 鄒佳茹/譯 江蘇文藝出版社】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圖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qq:2434476002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相關焦點

  • 看看加繆筆下的「反抗者」是怎樣對抗鼠疫?
    他們是法國加繆小說《鼠疫》中的「反抗者」。在鼠疫當前,他們亦是不懼生死,捨生取義。當然,作為「荒誕哲學」的典型代表,加繆刻畫的不僅是對鼠疫的抗爭,更是對當時二戰法西斯殘忍暴行的聲討,對戰亂引發的「非理性」狀態的強烈反抗。小說《鼠疫》彰顯出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人類尊嚴捍衛的鬥志,可謂寓意深遠,哲思深刻。
  • 當欺凌者變成被欺凌者,他該如何反抗暴力?
    當曾經的施暴者被欺凌,他將如何反抗?艾裡克和他的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並不代表他就生活的幸福。在男權社會下,家裡由繼父說了算,而這個繼父又總是會對艾裡克皮鞭伺候,母親對此也無可奈何。在家忍受繼父的皮鞭,在校艾裡克就通過拳頭髮洩到其他人身上,屢教不改終於被校方開除。
  • 加繆:反抗者要求的,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意義
    但是歸結點則很明顯是1951年的《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本期思想以《誤會》、《鼠疫》與《反抗者》為三個重鎮,其中的演進可以簡單勾畫出:第一,在《誤會》中,加繆把「命運」存而不論,試圖在人與人之間尋求了解與相助,但是失敗了。第二,《鼠疫》中,加繆使命運與人類對立,使人類因而有團結之可能,並逐漸互助互愛。
  • 南京大屠殺時,中國士兵為何不反抗?40年後親歷者說出實情
    導語:南京大屠殺時,中國士兵為何不反抗?40年後親歷者說出實情我們知道,在1937年12月13日這一天,甚至之後的六周時間裡,是人們永遠無法忘記的歷史。也許有人覺得疑惑,在日軍進行屠殺的時候,為什麼中國士兵不反抗?40年後,這場災難的親歷者,同時也是老兵的唐光譜說出了實情。當時,唐光譜在國軍第三營部當勤務兵。在日軍攻陷南京前一個月,唐光譜隨部隊來到南京。但很快,日軍以強有力的攻勢突破南京中華門,當時局勢相當混亂,各部隊有的突圍有的撤退,也有的逃命,和城內的百姓亂成一團。
  • 《少年的你》:被霸凌者為何不敢反抗?校園暴力家長該如何預防?
    陳念一、《少年的你》中為何陳念被霸凌卻不敢反抗?孩子害怕遭到欺負他的人又一次的迫害,導致孩子不敢反抗。《少年的你》中陳念不敢反抗霸凌的原因也是如此。1. 霸凌者們的恐嚇威脅是陳念不敢反抗的直接原因陳念害怕受到霸凌者的二次迫害,導致陳念不敢反抗。
  • 冒險島新職業「反抗者」12月28日震撼上陣
    除了在登錄界面、地圖、怪物形象等視覺方面的改變,這次最吸引玩家的就莫過於新推出的mix新概念職業——反抗者;今天筆者就帶大家走近「大巨變」新職業,做好體驗前的準備工作吧!
  • 克魯泡特金《一個反抗者的話》第十章—公社
    所不同的只是國家在歷史上是任何自由的否定,是專制與獨斷,是臣民的毀滅,是斷頭臺與笞刑場等等的代表者,而我們恰恰在公社的解放,人民與公社反抗國家的起義中,找到了歷史最光榮的幾頁。所以中世紀的公社的確是為了反抗封建領主而起義的。今日的公社則想從國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根本的差別,我們要牢牢記住,後來國王所代表的國家見到這個公社反抗領主的獨立行動,恐怕對於自己的王冠有害,便立刻派遣軍隊去「討伐」(如編年史上所說的)「那些流氓的暴行,他們想藉公社的名義,裝起背叛君主統治的姿態。」
  • 《大佛普拉斯》:反抗失效的年代,失敗者的犬儒哲學
    頗為有趣的是,這種庶民的失敗者哲學在兩岸三地似乎收穫相當一致的共鳴與好評。《大佛普拉斯》海報從臺北往香港的飛機上,我終於才補看到這部神片。還沒從臺北城市青年之間瀰漫的小確幸餘韻裡回過神來,冷不丁就被電影拋擲到中南部的潮溼土味、荒蕪海景和頹廢鄉民中去。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所以,他沒有讓西西弗斯把反抗引向這塊外部的巨石,轉而激發內心不屈的意志。西西弗斯由此可以被稱為「內心的反抗者」。1992年,根據加繆《鼠疫》改編的同名電影海報。然而,1939年9月爆發的戰爭徹底改變了日常生活的外部環境。
  • 【校園欺凌】武力、言語欺凌 | 反抗!
    不要因為施暴者的行為而懷疑自己,相信我,你很好,你值得被愛。 我有查閱一些面對武力欺凌應該如何反抗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處於校園欺凌卻不知道該 如何辦的孩子。如果是一個人打你,要學會還手。不要怕,因為你不反抗他只會覺著你好欺負,之後可能會 出現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負你。 如果是一群人打你,要學會呼救、趁機逃跑。
  • 孩子有反抗意識好不好?如何反抗校園暴力?
    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孩子不會反抗是對的嗎?」針對每個問題,我們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相信在我們小時候,都會聽聞或者看到學校裡有霸凌事件發生,這就是一個最典型的隱患。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會反抗的話,就很容易處於被霸凌的弱勢狀態中,所以今天我們第一個要明確的就是:孩子不能完全不會反抗。
  • 與其任人宰割,不如奮起反抗
    不少人內心是怯懦的,當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的時候,往往害怕超過了任何想法,乾脆任人宰割,結果留給他們的死路一條;反倒是那些勇敢者,奮起反抗反而獲得一線生機,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倘若韓馥是條漢子,有他手下那些忠心又能幹的人竭力相助,奮起反抗袁紹,鹿死誰手還是未知數呢!怎麼可能會落得這樣悽慘的下場?
  •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為何就沒有人起兵反抗?原因很簡單
    然而,在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時,為什麼就沒有忠於曹氏的人起兵反抗呢? 司馬懿的這次政變,徹底的消除了曹爽領導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權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滅支持曹氏的勢力,向篡奪曹魏政權的目標前進,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這麼容易成功,而且沒有人起兵反抗,其實原因很簡單。
  • 被打屁股女職工,你為何不反抗
    不過,這是一場員工培訓會,員工屁股被打板子是培訓會上的一個遊戲環節,「打人者是培訓老師」。目前,山西省聯社已將涉事銀行的董事長和分管副行長停職,並將依法向培訓方商討經濟補償。(6月20日中新網)  無論誰打人,都於法不容,打人者被追討經濟補償,該農商行的管理層也被問責,理所應當。  從視頻可看出,打人者操起一根手臂粗細的木棍條,依次用力向員工屁股處扇去。
  • 【李東輝專欄】溫柔的反抗
    凡生命必有尊嚴,殘疾是對生命的正常狀態的破壞,並以此剝奪生命本該享有的資格與權力,這無疑是對尊嚴的侵犯與踐踏,於是受辱的生命開始了悲壯的反抗,並在這反抗中完成著一次次從肉體到靈魂,從本能到精神的超越,這便是殘疾之於生命的激勵價值所在。當厄運不講道理地強加到我們身上時,尊嚴就成了一個被捆住手腳,行將受辱的少女,莫大的恥辱與憤怒必將轉化為強烈的反抗意識與反抗行為。
  • 「嚴絲合縫」的愛會把孩子變成一個反抗者
    朱母長年累月對兒子的「操控」,讓兒子內心很掙扎,在一次採訪中朱雨辰表示:「她太無微不至了,我已經不太敢反抗她了」。
  • 3億漢人甘願被300萬滿人統治200多年,從不敢反抗到不願反抗
    當時的滿族人口大約是三百萬人,這三百萬滿族人統治著三億多的漢人,統治時間長達270年,清朝之所以能夠實現少數滿人統治多數漢人原因有以下幾點——滿清八旗之所能名正言順地統治漢人,主要是因為漢人沒有反抗,他們或者是不敢反抗,又或者是不能反抗。這要歸根結底於清朝統治者的奴化教育。最典型的就是大興文字獄。
  • 反抗之路:極權的國度,赤裸的真相
    如果說在《使女的故事》中,作者想要通過書中主人公使女「奧芙弗雷德」的單一視角去描述這個以神權獨裁的方式統治國民的「基列國」,並以此引出極權統治,反抗以及自由等的命題。小說的第一個視角選擇了在前作中出現過的麗迪亞嬤嬤,在《使女的故事》中,她表現出了相當程度而「複雜」特性,在表面上看,她始終是一個基列國固有秩序的忠實擁護者、認真遵守者、規矩執行者、和既得利益者,以冷酷、不近人情的方式維持著現有一切秩序,但又時不時會流露出一種與自身身份格格不入的耐人尋味的反應和情緒,對於前作小說的讀者來說,總會去猜測她的真實身份和隱藏於冰冷表面下的內心
  • 管理就是反抗熵增
    熵增定理是最大尺度、最底層原理解釋了創新者的窘境,為什麼大公司會死亡,就是因為熵增定律。所以如果你不對組織採取任何措施和行動,它自然會慢慢走向混亂狀態。那麼這個避免混亂,採取措施的過程就是管理。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就提到了這個詞「反熵增」。貝索斯說:We want to fight entropy(我們要反抗熵增)。李善友老師說,貝索斯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反熵增。
  • 建「工人慰靈塔」只是為了安撫反抗
    原標題:建「工人慰靈塔」只是為了安撫反抗 是罪證同時也是不屈反抗的見證 慰靈是日本的一個宗教傳統。日本侵華期間,為在中國死亡的士兵所建的慰靈碑(塔)、忠靈祠隨處可見,而像這種為死於侵略和奴役的中國人所建的「慰靈碑(塔)」卻極為罕見。 但吉林豐滿的「工人慰靈塔」也並非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