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去跳街舞了」
「不想去也要去,你看看你,現在跳得多好呀!」
「不,我就是不想去了。你怎麼說我也不想去。」
「是你說喜歡我才報名的,才上幾個月又說不想去了。真煩人,以後再也不浪費錢給你報班了」
說起孩子的上興趣課,像上面的情景對話,在生活上並不鮮見,且又真實。滿懷期望的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的家長很多,但能讓孩子堅持學下去的家長很少。
同事小英從孩子上幼兒園後,就熱衷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用小英的話說,下班回家後的時間不夠用,因為不是要送孩子去上興趣班,就是要陪孩子體驗興趣課。
如今小英的孩子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最讓小英感到可惜的是,以前給孩子報的興趣班在,孩子沒能把一項堅持下來。籃球,鋼琴,畫畫,口才,圍棋····等等這些興趣課小英孩子幾乎都是只上一段時間就不上了。
小英也曾用軟硬兼施的方法,也沒能讓孩子把興趣課堅持下去。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反倒是小英對孩子上興趣課的想法改變了。她覺得孩子不想去,就說明孩子沒有這方面的天賦,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學就不學了。
父母尊重孩子當然好,給孩子選擇權也沒有錯,但學習面前也要教會孩子,該怎樣為自己的選擇而堅持。因為學習本來就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若孩子在沒有「熟」情況下就放棄。易放棄的習慣對孩子後續的學習和成長是很不利的。 事實上,孩子能否堅持學下去,和父母對這件事的行為和態度有直接的關聯。
《孩子的情商》一書寫到: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做事的動力,其實是因為我們大人用過度的外在推力,傷害了他們的內驅力。也就是說孩子的不想學,並非是孩子沒有天賦,而是大人的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影響孩子往上的動力了。
父母什麼樣的行為,會影孩子繼續學習的動力呢?答案是:孩子在學習新技能時,父母以下這幾種行為會影響孩子學習的動力:(這是根據身邊的一些例子而總結的,僅供參考)
第一,競技
曾在幼兒園帶過一段時間的舞蹈興趣班,其中對一名家長的印象較為深刻。因為她經常問同一問題:老師,你覺得我兒女跳得好,還是靜靜(她們的鄰居)跳得好呢?
其實父母這種暗地裡的爭強好勝的心態,也會「傳染」給孩子的。明顯感覺到她的孩子,也受到媽媽這種競技的思想所的影響。在上舞蹈課時,注意力總是在別人的身上,而很少專注在自己的訓練中。
如果把孩子的畫畫,寫字,跳舞,口才等等這些興趣課,都當成孩子與他人競技的籌碼。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下孩子被迫注重別人的看法,而非自身學習所得。這樣一來孩子的注意力,不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學習是很難堅持得下去的。
第二,濫報
老師,我想天天來上幼兒園,不想過周末。
誰都想休息可以去玩,你為什麼不想休息呢?
因為我媽媽給我報了7個興趣班,每一次上課都是二小時,太累 了,不如來幼兒園好玩。
以上的對話是真實的,是一名幼兒園大班的女孩子,曾經對我說過的。小女孩長得漂亮,但她媽媽想她變得更「耀眼」。所以什麼都想她學,興趣課就越報越多,而小女孩子越上就越不想上。
父母對孩子的興趣課沒有規劃,看到別人報什麼,就給孩子報什麼。沒有自己清晰的育兒觀念,這也想孩子學,那也想孩子學。這樣的濫報讓孩子學起來很累,是堅持不下去的。
課程太多讓孩子的學習目標不夠清晰,因為要學每一項技能,都需要大量精力錘鍊的。濫報會造致孩子的學習精力不斷分散,每一項的學習只能做到一知半解,而停留在表面的學習是很難堅持的。
第三,情感勒索式
你看我花大量的時間在陪你上課,而你這樣的學習態度,你對得起我嗎
我自己不捨得花錢,也要送你來上興趣課,你還不想上?
你不堅持學下去,太讓我失望了。
當孩子想放棄時,對孩子說這些話,很有可能會孩子暫時繼續去上課。但這樣帶有情感勒索的話,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去上課,才對得起父母的付出,才能討父母的開心。
這讓我想起,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也就是說,父母過度的付出,也會成為孩子情感勒索包袱的。比如在孩子上興趣課這件事,如果父母一味強調自己付出的,要求孩子要用對等的努力來回饋自己。
這其實是在增加孩子思想上的壓力,而非真正的內在動力。當學習不是來自內在動力,孩子是很難堅持下去的。這樣的努力也會得到不太好的結果的。
說實在的以上的三種,想讓孩子堅持學習興趣課的誤區我都踩過。也用了兩年的時間的實踐知道當孩子想放棄的時,對的行動是可幫助孩子繼續保持學習動力的。
身邊有很多孩子學一段時間就放棄的例子,但同樣也有很多孩子一直堅持在學習中。無獨有偶,我曾經歷2次孩子從放棄到堅持經驗:
經歷一
我家小孩從小體胖,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常叫他小胖子。說實在的作為媽媽的我不喜歡這個外號。於是在孩子上準備上小學前,就給他報了一個籃球興趣課。
打籃球很累,加上孩子的體形就更容易想放棄了。孩子上了一個月就提出不想去了,威脅,批評,嚇唬,打感情牌也暫時拖住孩子去上課。但後來聽到孩子每一次準備上籃球課,低聲念叨希望下雨他可以不去打籃球。
看得出來他當時在很難堅持中,如今孩子已上了兩年的籃球課了,體 重早就下來了。現在一到要上籃球課就兩眼發光,恨不得馬上上開打。
經歷二
畫畫課是在孩子自己要求下給報的,也許孩子一開始要報畫畫,是為了和他的朋友有一模一樣的禮品。一到真正上課一段時間後,孩子又說自己不喜歡畫畫了,多次提出不學了。
但通過正確的引導,孩子已堅持學畫畫兩年多了,現在畫畫已經成為他生活中很自然要做一件事,每到上課時間,都特別積極的去上課。
從以上的2段經歷,可以知道學習是枯燥的,孩子在學的過程中,有放棄,或不願學的想法也是正常的。但父母的一些正確的引導,是可以幫助孩子繼續保持學習的。那如何引導孩子保持學習呢?
關於如何保持孩子繼續學習的動力,以下3個心得體會,助力孩子把興趣課堅持學下去。
第一,報名興趣課前,孩子需要儀式感
在報興趣課前,儀式感和約定是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力的。比如我們準備跑步,如果身上能穿著一套,自己比較喜歡的裝備,包括自己喜歡鞋子。是不是會大大增加,我們對跑步的熱情呢?
同樣如果準備給孩子報一個籃球興趣班,若能和孩子為他的興趣課準備他喜歡的球服,鞋子,籃球。也一樣會大大的激活,孩子去上課的興趣。
為孩子準備興趣課的用品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去上課的興趣。通過這樣的儀式感,也同樣在告訴孩子,這件事需要認真去對待,是不能輕易放棄的。
第二,著眼於孩子每一次的小進步,而非大飛躍
孩子是學習的主角,而能夠帶來持久改變的,往往是小的進步,而非大的飛躍。作為父母我們要很清晰這點。
也就是說,無需給孩子報很多的興趣課,也無需讓孩子與他人競技來證明孩子的優秀。更不需看別人比自己有多厲害,也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畫餅」。比如跟孩子說,你考上多少級就可以怎麼,怎麼。這些會傷害到孩子內在動力的事,轉移孩子學習方向的行為要儘量避免。
比如之前我小孩覺得自己不會打籃球想放棄時,我沒有跟他過多的討論他會不會打籃球這件事。而是根據自己細心的觀察,認真的告訴孩子他以前拍球都不會,到現在已經可以輕鬆帶球了。
發現引導孩子著眼於自己的每一個小進步,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從而專注踏實自我的成長。小步的成長,會讓我們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越來越有的信心。只要求每次進步一點點的孩子,更易掌控自己的學習。
第三,把好好學習,當成孩子自身良好習慣。
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到:孩子總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說,無論孩子在做什麼?或者在學什麼,父母的看法,父母給孩子的定位,也就是等於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和定位。
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相信孩子,是一位認真對待學習,有好好學習的習慣孩子。父母的肯定就是對孩子學習最大的支持。
之前我的孩子想放棄畫畫時,我沒有對他的作品或他的學習態度進行過度的評論。只是很真誠的對他說:「你一向都是很有學習能力的孩子,並且做什麼事都是很認真的。所以建議你再堅持一段時間試試」
得到鼓勵後,孩子也同意堅持繼續學下去。在他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他把好好練習,當成個人學習習慣。
父母的肯定,成了孩子繼續學習的動力。在不斷練習中,孩子也體驗了畫畫的樂趣,認真畫好每幅畫,也成了孩子自然習慣了。
過度的外推力,是會影響孩子內在學習的動力的。但幫助孩子把好好學習,當成是一種習慣,孩子堅持起來就會容易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