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孩子是需要來自家長的教育的,
有些心大的父母覺得學習上尊重孩子的意見,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我們只需遠遠觀望,靜待花開。
可是不別忘了,靜待花開也需要辛勤的耕耘,不加管理再好的花圃也會雜草重生。那才是真的害了孩子。
前兩天跟朋友探討過孩子讀興趣班的事情,她分享了她兒子學習毛筆字的經歷:
孩子從6歲多的時候就對毛筆感興趣,那會兒還不怎麼會寫字,就是拿著毛筆在紙上亂畫,連數字123都寫的扭扭歪歪的。
但是他的熱情絲毫不減,朋友看他這麼感興趣,就給他報了個書法興趣班,
剛開始的一個月別提多高興了,每周兩節課從不缺席遲到,上完課也表現出很開心,回家給媽媽展示。
可是好景不長,第二個月他就厭煩了,哭鬧這不想上課,甚至在家也不練習寫字了。
有一次朋友帶他去上課,他在家發脾氣:「不去,我就不去!」,
然後感嘆了一句:「你們大人真幸福,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小孩真不幸福,什麼都要聽大人的!」
朋友回答他的是:「很多事情你們小孩還不懂,不能做決定,就得聽大人的!既然報了名,就要堅持下去,媽媽會陪著你的。」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樣太嚴厲了,會傷害孩子。可是我很贊同朋友的做法。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必須替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甚至要逼她們做不願意做的事,尤其是學習。
《我在哈佛等你》裡面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輔導完安德烈寫作業後,母親又對著父親發牢騷:「安德烈怎麼這麼笨啊,我們怎麼就生了個這麼笨的孩子」,安德烈上了五年的學,母親也抱怨了5年,
父親又像平常一樣走進他的臥室,看著正在桌前趴著的安德烈說:「剛才母親的話你聽到了嗎?你不是個天才,因此,你必須比別的孩子晚睡一個小時來補習你的功課」,這位威嚴的士官神情嚴肅,時刻提醒著兒子的勤奮。
從那是起,安德烈一直保持著「多學一個小時的習慣」,但是他的成績依舊不太理想。
有一天,父母都回房睡覺了,他還在讀書,他想把今天學的那篇莎士比亞的戲劇節選背下來,儘管老師沒有要求。
這時候家裡來了一個小偷,他就潛伏在安德烈家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的孩子走後金錢偷東西,可是他在屋簷下等了半個多小時,耳朵裡反覆想著安德烈那稚氣的讀書聲,而且每次都是那段。
一個小時候,他實在受不了了,因為這段文章他都已經記住了,他氣憤的跑到安德烈的面前,一把扯下他的書說道:「你怎麼這麼笨啊,念了這麼久我都記住了」說完,他背誦了那段文章,揚長而去。
安德烈沒有感到驚訝,她知道自己笨,所以才更需要努力,他又背了一個小時,終於記住了,這才回臥室睡覺。
安德烈一直保持著「多學一個小時「的習慣。中學畢業後他順利考入了西點軍校,後來還成了美國海軍的副參謀長。而那個記憶力比他都好的小偷,卻名不見經傳。
每天多學一個小時,一天看不出差別,但是十年過後,差別可就大了。後天的勤奮努力是取得成功的一把鑰匙。
如果面對安德烈母親的抱怨,父親就放棄了這個笨拙的孩子,對他不管不顧,也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教育這件事,從來就沒有順其自然,孩子所有的成就,都是父母細心觀察、精心栽培、用心引導的結果。
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因《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上的出色表現而再度爆火,觀眾對她的文學功底和修養讚不絕口。
對這些表現,董卿卻說自己得益於爸爸從小的教育,
董卿曾在節目中說:你很難想像一個知識分子對自己的女兒要求是多麼苛刻。
父親有一句名言:再好看的馬鈴薯也是土豆。
他不許董卿照鏡子,不讓母親給他買新衣服,每天都要抄誦古詩詞,還要晨跑,在家也要做家務。
爸爸的嚴厲和無情,曾讓董卿覺得自己不是親生的。
對一個孩子來說,很多事情都是董卿不喜歡也不願意去做的,但在父親的逼迫下,這些她都堅持了下來。
很多年過去,曾經做過的事,讀過的書,背過的詩,都融化在他的骨血裡,內化為她的氣質,
讓她在今天的央視舞臺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
當孩子對舞蹈、書法、美術等感興趣的時候,父母二話不說先報了班,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耐煩了,想要放棄時,父母又遵從孩子的決定,說是聽孩子的,給他自由。
殊不知這是家長在「偷懶」,
打著「愛孩子」的幌子,看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
這是父母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
要知道,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一下,縱容著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周杰倫為什麼這麼牛,因為他小時候學習彈鋼琴,每次想偷懶時,媽媽都拿著衣稱站在後面監督。
蔡康永先生也說過一段話:「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正如龍應臺寫給兒子的那段話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學習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孩子感覺累了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再堅持一下,媽媽陪你。
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們也不妨拿出家長的」威嚴「去管教一下。
有時候,父母就是要「逼」孩子一把。
如果父母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是父母做得不對;
如果父母逼孩子做他已經選擇的,那就是父母的責任了,教育孩子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在這個拼爹的時代,真正的教育也是需要拼爹拼媽。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總是會有一對負責任的父母為他付出無數的時間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