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經常遇到不少家長抱怨: 我家孩子天生不是上學的料,孩子不學,我有什麼辦法!
也有不少家長提及自己的孩子就不無自豪地說,自己孩子多麼多麼聰明,但就是不愛學習,最後的結論也是,孩子不學無能為力。
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似乎都在為孩子學習不好甩鍋。
但我要說,孩子如果都知道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不經一番風霜苦,哪得梅花吐清香,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都在告訴我們:任何成功、成就的背後,都要付出艱辛和努力,成功的大小,與付出的艱辛與努力成正比。
學習也是一樣,學業的進步,成績的提高,才藝的增長,都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學習是枯燥而又單調的,有幾個孩子有自制力拋開外界的誘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所以不要歸罪於孩子,畢竟現在的現實世界對孩子誘惑太多太大,特別是橫空出世的電子產品、電子遊戲,網紅經濟,明星效應、……現在迷亂的世界裡, 即使成年人又有幾個能耐得住寂寞?
而孩子在成年以前,往往沒有明確的的目標與方向,特別是小學生,學習對將來的意義,對自己的發展,對社會的作用,他們的認識都是粗淺而又模糊的。在學習的動力上往往是不足的。
不要提什麼興趣,有幾個孩子對學習情有獨鍾,有幾個孩子的成長是天賦使然,興趣使然?
所以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很多時候依然是「拼爹」的結果。
既然大多數孩子在學習和成長中並不是一開始自己就能步入正軌,那麼父母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積極鼓勵。
無論什麼事堅持才會有效果,有效果才會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堅持,久而久之,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今天不吃苦將來會吃苦;今天不努力會努力一輩子。
作為家長,對孩子要多加鼓勵,讓他們有成就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有積極的心理體驗,使孩子對學習從心底有一種喜歡,從而內化成學習的動力,這種動力來自自身,是孩子不斷進取的原動力。
二、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是必須的。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沒有一個孩子會在學習的道路上,始終如一的堅持,特別是在在早期,他們都會有所鬆懈,徘徊,甚至想要放棄。
這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學習,那麼長大之後必然會後悔。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鼓勵固然重要,陪伴更能給孩子一種執著的動力,孩子想退縮的時候,推一把也許就成就了孩子的一生。
三、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表率。
蔡康永先生說過一段話,說得非常好,他說:
「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但無論如何,不要要求孩子自小就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不要苛求孩子有「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執著,哪個人沒有人性的弱點,哪個人不想更安逸一點?特別對於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你讓他像機器一樣,不停地運轉,可能嗎?你讓他不斷前行,永不退縮現實嗎?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太多的說教,不如一次行動,做給孩子看,帶著孩子做,也許勝似千萬次的說教。
很多家長抱怨,我鼓勵了,我陪伴了,我給孩子做出榜樣來了,可孩子還是沒有走上正軌,我太難了。
我要說,適度「逼」孩子一把,也是必要的。
有時候,父母就是要「逼」孩子一把。如果父母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是父母做得不妥;如果父母逼孩子做他已經選擇的,那就是父母的責任了,教育孩子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在孩子想要放棄時,發揮父母的「威嚴」管教一下,對孩子要求嚴一點,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因《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上的出色表現而再度火了的董卿,讓觀眾對她的文學功底和修養讚不絕口。
對這些表現,董卿卻說自己得益於爸爸從小的教育:不許她多照鏡子、不能穿新衣服,每天抄誦成語古詩,每天晨跑一千米,15歲開始打雜工,在家承擔家務。
爸爸的嚴厲和無情,曾讓董卿覺得自己不是親生的。
對一個孩子來說,很多事情都是董卿不喜歡也不願意去做的,但在父親的逼迫下,這些她都堅持了下來。
很多年過去,曾經做過的事,讀過的書,背過的詩,都內化為她的氣質,讓她在今天的央視舞臺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相反,如果沒有父親當年適度地「逼迫」,尊重董卿的「天性」,讓她自由發展,她也許會半途而廢,也許會偷懶,這樣今天的董卿會黯然失色,「泯然眾人矣」,至少沒有今天的光彩照人,沒有今天的熠熠生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然而很多時候卻是矯枉過正、過猶不及,看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這是父母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
當孩子還不能完全為自己負責,無法把控自己,家長適時出手,給以必要的鼓勵、引導、鞭策,甚至是適度的「逼」一把,「抽一鞭子」,這不是摧殘,也不是傷害,而是對孩子的負責,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請不要以愛的名義,放縱孩子,放鬆對孩子的要求,這是對孩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