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看會書,你說你能幹點什麼?將來學不好,就別上學了,跟你爸去打工去吧!讓你學習是為你好,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
「此處要省略一萬字,老師,我真的不誇張,我媽就是這麼能嘮叨,我特別討厭她這樣,我知道我該學習,我也知道我懶,可我就是動不起來!」
「我也想學習,可是我一學習,就犯困,我也控制不住自己,老師,我要怎麼辦?」
這是一個已經上高二的男孩子,在班級裡成績是倒數,剛來高中時的成績是是班級前5名。
高一一年的時間裡,他的成績不斷的後退,退到了班級倒數。
班主任和家長都非常著急,想了各種辦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孩子就是沒有學習的勁頭。
於是家長懷疑是不是孩子心理出了問題,就把孩子領去看心理老師。
這個男孩什麼道理都懂,也知道老師、家長都是為了自己好,也知道自己該學習。但就是學不進去。
孩子的品質不壞,人也聰明,但就是不學習,可把家長愁壞了,到底要怎麼辦?
這樣類型孩子的問題出在家長的身上了。
孩子的品質不壞,證明家長小時候對孩子的教育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問題出在當孩子的青春期時,家長要如何對待?
這個孩子的問題不出在思想觀念上,因為他品質不壞,道理都懂。他的問題出在他的行為上,他行動不起來。主要的原因是對行動的目標期待過高。
這個時候,家長的言語潛意識裡就會讓孩子覺得「你很聰明,你學就能追上去。」「你以前很好,只要你學,你就能回到從前。」
我們都知道不努力成績肯定上不去,但孩子高中的學習不是努力就一定會見效果的。
家長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慢慢學,學一點是一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家長不急了,也有助於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學習。
家長對孩子說了那麼多話,說的都有道理,也能看出家長的苦口婆心,焦急的狀態。
可這麼多話,沒有一句是對孩子有用的。
甚至會起反效果,讓孩子破罐子破摔了。
真正對孩子好,那家長就說一些有用的話,也就是提升自己的語商。
語商指的是如何用最短的話,讓對方達到自己的行動目標。
讓孩子學習這件事情,是不可商量的,那就簡潔的說:到時間了,你要學習了。
如果孩子還不動,就在重複一遍,
如果孩子還不動,就說:「馬上,立刻去學習!」
如果這時候,你因為孩子不學習,說了一大堆難聽的話,以為這些話會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能激勵孩子學習,那家長就想錯了。
這些話,只是家長在宣洩自己的情緒而已,會讓孩子反感,同時你也給孩子一個不學習、跟你反抗的理由。
家長要記住: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講民主和孩子商量的,原則上的事情,可以不用協商。
孩子行動力不強,還有一個原因是貪圖目前的享樂,也就是延遲滿足能力差。
他也知道考個好大學好,可是那還離他有點遙遠,他放不下眼下的手機、和同學一起玩的快樂。
這個時候,家長要嚴格管教的話,只會讓青春期的孩子跟你對著幹,或者是玩的更隱蔽。
我們家長往往會把話說的很決絕,「你不學習,你以後就只能掃大街,你不學習你就……」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事實並非如此,你說或者不說,改變不了什麼。
我們可以採用增大虛擬反饋收益的方法。
增大虛擬反饋收益,就是給孩子「畫大餅」,不斷地告訴他,你學習之後會有什麼收益,將來的生活會有多好,會有多幸福,大家會怎麼誇你,那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有所提升。
比如:
「你好好學,將來我和你爸爸跟你在一個城市,我們一家三口多幸福!」
「孩子,將來上大學你想去哪個城市?」
「你現在多好,將來高考取個好成績,大家都會問你你怎麼做到的?你怎麼努力學上來的。」
「上大學可好了,到時媽媽給你買個筆記本,現在的大學生都有,到時媽媽給你買。」
孩子的行為能力弱,我們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制定一些簡單的目標,比如每天就完成幾道題就行,如果孩子實在不愛做,一道題也行。
有的家長會說,「寫一道題有什麼用啊?」
可是如果你不幫他從一道題開始,他可能一道題也不做。
這就需要家長協助孩子先制定簡單有效、可實施的目標,然後幫助孩子監測他的行為。
一點點的從一道題、兩道題、三道題開始做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家長的耐心、信心、理解、包容、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沒有不想學習的孩子,希望我們家長能夠陪伴孩子度過他「心理波動」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