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錢江晚報》登了一個杭州男孩小陶的事情,挺讓人嘆息的。男孩小陶剛上初一,不肯做作業,不肯起床,動不動就喊「煩死了,煩死了」,還跟父母說:「你們再生一個吧,可不可以放棄我算了?」
為人父母,聽到這種話,難免心有戚戚焉。從來都只有父母暗搓搓地放棄大號,轉練小號。還沒聽說過哪個大號哭著喊著要被放棄掉的。
小陶的生活其實很普通,甚至可能是很多家庭的常態:
他有一個生活上,對他無微不至的奶奶。從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到幾分鐘應該喝一次水,奶奶全都一手包攬,發誓絕不讓寶貝孫子受丁點兒委屈。
學習上,小陶的父母從幼兒園起就對兒子實施「系統性全方位」的培養了。小陶每天都要學到很晚,周末更是忙著在各個補習班和興趣班中周旋。
很多雙職工家庭都是這樣的,一個老人照顧孩子起居,夫妻倆負責輪流「雞娃」,周末連軸轉,時間貢獻給補習班和興趣班。
這也就意味著,小陶的生活和他的精神狀態,特別有分析的價值:每一個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家庭,都值得引以為戒。
這樣養大的孩子,沒準小學時還能安安分分聽從安排,到了初中就會蹦出一句:我不想再陪你們玩了,爸媽你們棄號重練吧!
初一的孩子,大概13歲左右的樣子。咱們來代入體驗一下千千萬萬個小陶的生活,分析一下他的問題所在。
問題一、沒有自主權:
從生活到學習,小陶沒有一點點自主權。
他那個奶奶尤其令人窒息。吃穿用度樣樣都安排好。這種老年人,其實還蠻常見的,在生活上面控制欲超強。
孩子覺得熱不算熱,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孩子吃飽了不算飽,有一種餓叫奶奶覺得你餓。孩子不想喝水,不行,有一種渴叫奶奶覺得你渴……
咱們來想像一下,一大早你穿了條加絨褲子,美美的,正要出門,你媽蹦出來說:今天不穿秋褲你別想出門。當你表示拒絕的時候,你媽又說:讓你犟,凍死你活該。於是一天的好心情就沒了。
晚上吃飯,你胃口不好,吃了點飯,喝了幾口湯就不吃了。而你媽堅持一定要讓你把菜吃完……
這種日子過一天就夠受了,成年人但凡可以經濟獨立,立馬就搬出去了。可是小陶從出生到13歲,日日夜夜受到控制,一刻都沒有決定權。
換了是你,沮喪不?難過不?生無可戀不?難怪小陶總是說「煩死了」,若是成年人恐怕還要喊得更兇些。
再看學習。
從幼兒園開始,小陶的父母就對他開始了「系統化」的全面培養。何謂系統化?就是不把孩子當人,而是當個機器。
我看過不少虎媽的「雞娃作息表」,那可真是排到密密麻麻,精確到每一個分鐘。就連休息時間都安排好了,每天半個小時。媽媽們還自認為非常善解人意,自由活動時間都給安排到位了,還有啥不滿足的。
但是將心比心,如果是一個成年人,每天上班,老闆不僅分派任務,而且指明幾點到幾點,你得做PPT,幾點到幾點,你要寫工作小結,幾點到幾點你可以帶薪拉屎,幾點到幾點你得見客戶……
恐怕是個人都會瘋吧!
孩子小的時候,這麼搞,懵懵懂懂的也就算了。都讀初一了,娃也是有同學的,會跟同學比較。別的同學可以打打遊戲,玩玩手機,交流一下這方面的心得。小陶這樣的孩子,只能聽別人聊,過乾癮。
生活也不自由,時間安排也不自由,難怪小陶會產生厭世之感。
或許在他看來,父母如果有個二胎,就能分散一下精力,不會死盯著他一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許還有外公外婆,六個大人盯著一個娃盤,相當於一群人盯著一隻羊薅,就是最優質的澳洲綿羊都非得給薅禿了不可。
蹲監獄都還有放風的時候呢,而小陶沒有。
問題二、過早發力,學疲了
小陶從幼兒園就開始過上了「被安排學習的日子」。他說:「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境界,我幼兒園就懂了」。
這點挺可怕的。一個幼兒園的小孩,還不懂學習的意義,不知道知識的可貴,已經先學會了一個「苦」字。那他從幼兒園到初一,整整8年間,不是在學習,而是在學著「吃苦」啊!
過去來講,一個孩子的求學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小學畢業之前,學業上都應該在未盡全力的狀態。到了初中稍微多用點功,高中三年開始發力,有的孩子甚至到高二高三才開始苦學,一樣可以考上大學。
可是小陶從幼兒園起就認識到學習之苦,讀小學的時候,更是每天被爸媽逼著學到很晚,雙休日也不得休息。他如果是一根弦,那麼緊繃8年,也差不多該繃斷了。
以前的孩子,讀書雖然也是長跑,但是初三衝刺一年,高三衝刺一年也就夠了。而現在,千千萬萬小陶這樣的孩子,從幼兒園一直衝刺到高三,他們怎麼能受得了?
大自然的規律就是爆發力強的動物耐力差(比如獵豹),耐力強的動物爆發力弱(比如駱駝),現在的父母們又要小孩有耐力,又要小孩有爆發力,非要魚與熊掌兼得,那後果只有一個,就是把孩子逼瘋。
還有一點,小陶從幼兒園起,就被父母趕著學習了,他到底知不知道為什麼要刻苦學習?如果不知道,或者不認同還是被逼著學,那這孩子和蒙著眼睛拉磨的驢有啥區別?一樣地起早貪黑,一樣地沒有目標。
問題三、成年人的生活有沒有讓孩子產生嚮往
這個問題可能是最近幾年產生的一個新問題。
孩子都是以父母的生活為藍本成長起來的。他們會觀察父母生活的狀態,來憧憬自己未來的生活。
比方說我小的時候,我看到我爸下班回來會看電視,他還有各種愛好,種種花,養養魚,自得其樂。我就很羨慕他,期盼著長大以後可以自由自在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我媽比較熱愛學習,人到中年還在考證。我看在眼裡,認識到學習是一件可以幹一輩子的事情。
而現在的孩子,看著自己的虎爸虎媽,恐怕很難生出多少對生活的熱情和憧憬:成年人的生活不值得羨慕,他們甚至沒有自己的生活,上班辛苦工作,下班盯著孩子,周末也要圍著孩子打轉。
自己的父母都沒有人生目標,或者說以下一代的成就高低為人生目標,那孩子還有什麼奔頭?反正長大了也不過是為自己的下一代奔忙。
在這個時代,競爭是難以避免的,如何不讓孩子成為下一個小陶是值得父母們深思的課題。
孩子們學得太久,學得太辛苦,得到的自由卻很少,為人父母,要儘可能地給他們一些自由,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目標,在他們繃得太緊的時候,幫他們松一松神經,才能讓他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