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從「喪偶式育兒」的泥潭中爬出來的

2021-02-08 尹建莉父母學堂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語霖聆朗讀音頻

音樂:Tom Misch-The Journey

文︱尹建莉父母學堂輔導員 壹

 「喪偶式育兒」是近兩年新興的熱詞。有人說它一針見血,帶著不容分辯的霸氣。不管是線上媽媽群還是線下姐妹聚,只要一說起家裡那個「什麼都指望不上」的男人,簡直有點「罄竹難書」的味道。別的還不一定能聊到一塊兒去,但是要控訴男人們對帶孩子不聞不問的「罪狀」,那絕對是異口同聲,同仇敵愾。


幾年前跟一個好友聊天,我們意外地發現,孩子們居然都不約而同有種「繞開爸爸問究竟」的理所當然。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明明孩子要問的是關於爸爸的事,他們之前可能也多半是從爸爸口中得知的,比如爸爸什麼時候出差、什麼時候回來,等等。然而一旦需要確認,孩子們卻會自然而然地繞開同樣坐在沙發上(看手機)的爸爸,遠遠地跟另一個房間裡的媽媽喊話詢問。

說實話,爸爸們置身事外、到家就玩手機的樣子確實容易讓人生氣。當年我第一次聽到「喪偶式育兒」這個詞的時候,簡直倒吸一口涼氣——太狠(zhǔn)了!

在這個詞出現之前,女人們也會半調侃半埋怨地提到一個近義詞——甩手掌柜。但在那時候,甚至男人們也會心無芥蒂地不時用這個詞自嘲,沒什麼心理壓力。

而「喪偶式育兒」,即使是滿腹牢騷的女人們,真要把它面對面甩給自家老公,恐怕至少也還要在心裡掂量一番吧?

你想,他再怎麼「油瓶子倒了都不扶」,好歹還是個「掌柜」呢。地位尚存。喪偶?直接變成不存在了啊!

我估計,以「喪偶式育兒」觀點控訴男人們的文章,肯定引起過很多媽媽的共鳴。


別看我家先生一直自認為很模範爸爸,「喪偶式育兒」也不是沒在我腦子裡閃現過,尤其是在孩子們小時候我手忙腳亂,而人老先生心無旁騖地呼呼大睡或者玩手機的時候。

這詞用起來雖然解恨,但我卻漸漸有了些不一樣的看法。不過我也非常清楚,這些不一樣的看法看起來很像是在為爸爸們開脫,可能不一定招媽媽們待見。

別誤會,我的確覺得爸爸們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也不想為他們的不作為辯護。我只是覺得,這個問題並非無解。控訴和抱怨對於問題的解決毫無裨益。只有看清楚它到底是怎麼回事,才能幫助我們更積極地面對它,找到解決的方法。


就在去年,父愛如山這個好好的褒義詞,愣是被網友們移花接木,變成了妥妥的貶義詞。哈哈大笑之餘,女人們估計也是心酸的——我恨不得一人分飾兩角,既當爹又當媽,你怎麼就能跟沒事兒人一樣淡定?

再次聲明,以下分析不是為缺位的爸爸們洗白。再多的理由也不能證明他們無錯(zuì)。了解,是為了解決。

男女天生有別

從遠古時起,男人和女人的大腦就擅長完成不同的任務。面對一個動不動就大哭的小孩,男人確實更容易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地。應對得了兇猛的野獸、惡劣的環境,卻獨「怕」那粉嘟嘟軟綿綿的娃娃。關於這一點,估計古今中外的女人都是要苦笑的。

男人進入父母角色通常都比女人慢。女人的母性可能從孩子出生前就開始發揮魔力,而男人要找到做父親的感覺,卻常常需要更多在女人看來毫無道理的準備、鋪墊……甚至一個強有力的刺激事件。


一位父親告訴我,他曾經沉迷於電腦遊戲,在女兒出生以後也痴心不改。一天,女兒醒來後從床上摔了下來,而當時房間裡只有他在女兒旁邊,玩電腦遊戲。這件事直接刺激他放棄了電腦遊戲,從此專心陪女兒。

我們看到的他已經是一個典型的好爸爸,那段不太光彩的歷史仿佛已經因為他如今的優秀表現成為了一段大家都可以輕鬆面對的小插曲。可是在那之前,孩子的媽媽難道不是也同樣真實地經歷過「喪偶式育兒」嗎?

親愛的姐妹們,你們怎麼知道自己的老公就一定不是處在回頭是岸的黎明前?

他不是不想管,

只是不想用你的方式管

爸爸帶孩子肯定不如媽媽細心,但孩子不是只需要細心的照料。不要感到意外,孩子們也需要粗放的,甚至笨手笨腳的照料。

媽媽們往往看不慣爸爸們疑似應付的帶娃方式,免不了要挑剔、糾正。這些挑剔看起來那么正確,那麼無可反駁,爸爸們確實無言以對。結果呢?

多做多錯多被批,最後必然就越做越少越消極,直至被母親和孩子結成的堅固「聯盟」邊緣化,漸漸成為家裡可有可無的人。

如此一來,男人們造成妻子「喪偶式育兒」的罪名,也就愈加坐實了。


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

如果上面兩點各位看了覺得尚可接受,我估計這第三點要接受起來困難會更大些。換成是我自己,如果有人在幾年前,我正每天面對兩個孩子焦頭爛額精疲力竭的時候告訴我——有時候爸爸不作為也是在給我最大的信任,我也可能會翻臉。

什麼?做得少就罷了,還找了這麼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太過分了吧!

但當我如實地回顧過去這些年,我必須承認,無論我曾經秉持怎樣的育兒理念,無論我犯了多少錯誤,孩子爸爸從來沒有像我挑剔指責他那樣對我火眼金睛,每錯必究。絕大多數時候,哪怕他心裡並不贊同,也不和我針鋒相對,爭個是非對錯。

雖然他跟我心目中「完美好爸爸」的形象有差距,可是我知道,他已經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了。極有可能的是,即使他投入全部精力,也無法達到我心目中「完美好爸爸」的標準。

在育兒這件事上,我投入的精力確實比他多;但在與家庭的生存同樣休戚相關的其他事情上,他也投入了比我多的精力。兩個人各自做好自己擅長的部分,不正是家庭最高效的運轉方式嗎?


我認識一個孩子爸爸,他倒是很積極地參與孩子的教育,絕對不是一個對孩子教育不聞不問的爸爸。但一身正氣的他太過望子成龍,總是急於糾正媽媽軟弱的育兒方式。父母雙方的較量撕扯著孩子的內心,本來應該用來成長的力量,都用在應對兩股不同方向力量的拉鋸上。

最終我難過地發現,那孩子更多是毀在對教子過於「負責」的爸爸手上。恐怕就算是疏於管教,任孩子野蠻生長,也好過把孩子物化為雙親較量的實驗品。

我是怎樣從「喪偶式育兒」的泥潭中爬出來的

其實在管孩子這件事上,爸爸們在我們眼裡有多冷漠,我們在他們眼裡可能就有多「雞血」。關於這一點,我自己多年前曾經有過一次換位思考的體驗。

大學宿舍裡不允許私用電器,但是上研究生的時候,我和舍友偶爾會偷偷用小電飯煲煮方便麵。有一回,我和舍友的電飯煲被宿舍管理員收走了。舍友是個急性子,下課回到宿舍發現電飯煲不見了,就怒氣衝衝地要去把它要回來。

其實我也想去要回來,但是我明白是我們違反規定在先,一時也沒想好用什麼方式去要。心裡想著,要不就別去碰這個釘子算了。還沒理清自己的思路,舍友就在對管理員的行為表達完憤慨之後,把怒火的矛頭對準了「無動於衷」的我——你的東西都被沒收了,你居然還這麼淡定?!敢情就我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啊?!

我明白,她是因為對自己一個人去面對管理員不夠自信,所以對處於同樣境地的我有了一個在她看來很合理的期待。而我遲鈍的反應刺激了她的無力感,所以她才把矛頭轉向了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多年以後,當我理直氣壯地指責對陪伴孩子「無動於衷」的爸爸,這個場景不知怎麼突然跳到我腦海裡。我明白了,是孩子爸爸同樣不夠迅速的回應速度刺激了我對於養育兩個年幼孩子的無力感,所以,我也把矛頭對準了他。

也正是在這個瞬間之後,我真正理解了那個看起來「無動於衷」的男人。我第一次願意去相信,他並不是無動於衷,只是對這件事不夠擅長的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找到自己的位置,再投入其中。


作為媽媽方的代(pàn)表(tú),我其實無法清楚地拆解「喪偶式育兒」是如何一步步傷了雙方的心。到底是爸爸的疏離導致了媽媽的抱怨,還是媽媽的抱怨導致了爸爸的疏離,這個問題爭辯不清,對於事情的解決也沒有太多實際的幫助。

但是,我還是想冒著被眾多疲倦辛苦的媽媽罵的危險提醒各位,「喪偶式育兒」明面上是爸爸的選擇,暗地裡其實也多少體現了媽媽的意志。它不是獨角戲,而是雙人舞。

媽媽們關於「喪偶式育兒」的怨氣,其實更多來自——對孩子的教育自己可以說了算的確定感和男人們不按既定套路出牌的失控感交鋒。確定感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我們寧可主動承擔一部分本來應該由男人們負擔的家庭責任,也不允許失控感「禍害」我們的生活。

雖然不是有意為之,但男人們的一部分父性功能,就在這場「失控感殲滅戰」中躺槍了。

如果我們想結束這樣的狀況,就不能繼續抱怨和指責。因為那只會讓疏離的爸爸更難融入我們和孩子建立起來的牢固聯盟。

心理學上有個原則,誰先意識到關係中的問題,誰先主動尋求改變,而不是去要求那個看起來責任似乎更大的對方先改變。


具體怎麼做呢?我有三點建議:

1、把孩子交給爸爸的時候,實施「三不」原則——不批評,不糾正,不隨意插手。

在適當的時候跟孩子和爸爸商量一個「爸爸時間」。一旦進入「爸爸時間」,就真正給自己放假。不管是看電影、逛街還是做美容、聚會,給自己喘息、充電的機會才能給孩子更有品質的陪伴。

在這段時間裡,只要爸爸不求助,就不要隨意插手。就算爸爸笨手笨腳地把孩子磕了碰了,給孩子吃多了穿少了,都不要計較。這些小挫折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不是什麼性命攸關的大坑,孩子身體上小磕碰帶來的傷害可比雙親互相抱怨指責帶來的心理傷害小多了。


2、讓爸爸發揮自己真正擅長的方面,而不是給他硬性分配任務。

在這一點上,我的嘗試過程簡直可以用悲情來形容……

都說爸爸體力好,擅長跟孩子玩對抗類遊戲,讓他陪孩子玩吧。可是一跟孩子玩身體接觸類對抗遊戲,爸爸就陷入贏的執念,總是打擊孩子。好吧,放棄……

動的不行,試試靜的。好好坐下給孩子照著書念故事總可以吧?人老人家一邊念一邊哈欠連天,講故事的時間還沒有打哈欠的時間長。更過分的是,如果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提問,他還擺臭臉。大哥啊,難道完整地、不被打斷地講完一個故事,比有來有回地和孩子交流重要嗎?好吧,放棄……

爸爸動手能力特別強,那帶著孩子拼樂高總錯不了吧?可人家不是批評孩子不好好看圖紙拼錯了,就是拒絕幫忙。所以就算他坐在孩子旁邊,孩子也會繞過他,向我求助。好吧,放棄……

於是,我趴在地上跟兩個孩子玩騎大馬,我每天給孩子們念故事,我跟孩子們一起拼樂高……當時還沒有「喪偶式育兒」這個詞,如果有,我肯定當場就淚流滿面地對號入座了。

所以,那些我原本以為他擅長的方面,他卻很難真心投入。怎麼辦?

與其讓孩子們同時面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爸爸和滿腹怨言的媽媽,不如暫時接受這樣的缺憾。抱怨無法改變我忙碌的事實,我寧願快樂地忙碌,也不要苦哈哈地忙碌。

就在我退後一步,不再按照自己的理解主動張羅爸爸陪孩子做這做那的時候,爸爸和孩子也漸漸找到了適合彼此共度的活動。他們和爸爸去爬山,向爸爸請教天文、物理和機械知識,讓爸爸幫忙做木頭手槍……爸爸收穫了孩子崇拜的目光,孩子也收穫了爸爸真情投入的陪伴。


3、忘記時間表,用等孩子長大的耐心等爸爸進入角色。

時間什麼時候過得最快?是盯著指針數著一分一秒地過覺得快一些,還是忘記計算時間,回頭一看都過了這麼久了覺得快一些?很多年前坐幾十個小時綠皮火車的經歷讓我徹底想透了這個問題。

有的媽媽說,我可以對孩子有耐心,但就是對老公沒法有同樣的耐心。如果是這樣,那麼小心,你付出給孩子的耐心恐怕也要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打不少折扣。

一個人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世界的態度表面上看起來或許會大相逕庭,但背後都有相同的心理機制。

耐心不是蘋果,給孩子多一點就給老公少一點。它是愛,互相滋養,多分給一個人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充實你自己的能量。

就像每一個孩子「開竅」有早有晚,爸爸們進入角色、找到最佳狀態也有早有晚。當初我們沒有選擇「別人家的老公」,也沒有生出「別人家的孩子」,但孩子也同樣沒有「別人家的媽媽」呀。

一家人,就不要再彼此嫌棄了,好嗎?

壹姐,雙胞胎媽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敬畏自然,敬畏兒童。15年教育出版從業,12年童書引進及翻譯。已翻譯30餘冊優秀英文繪本及青少年英文讀物。 

2016年3月加入尹建莉父母學堂,曾任尹建莉父母學堂首期親子營輔導員。現為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輔導員,在尹建莉父母學堂發表過數十篇文章及數次微課。

語霖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潛意識卡片治療師。讓聲音插上情感的翅膀,將我們的教育理念,傳遞給每一家長朋友。

相關焦點

  • 我也經歷了喪偶式育兒
    雖然說現在很多男性也都能夠明白女性的辛苦,可是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所經歷的都是喪偶式的婚姻。哪怕是到了如今這個時代,很多時候,還是就是媽媽的責任。孩子生病了,孩子磕著碰著了,都是媽媽沒有照顧周全。孩子身高沒跟上拉,孩子某些東西沒有學會啦。
  • 讓男人背鍋的」喪偶式育兒」
    現在很流行喪偶式育兒說法,一提起這個說法,固有的思想就是這個喪偶一定值得是育兒中爸爸的缺位,而不是媽媽的缺位。自從有了娃以後,重新思考了下這個詞,發現這個詞實際是讓男人背鍋了。2、市面上大部分的文章幾乎都是關於孩子缺少母愛會怎樣,媽媽應該如何帶娃,媽媽如何度過產前產中產後的種種,包括之前刷屏朋友圈的恆河猴實驗也是圍繞母愛。但唯獨沒有告知準爸爸育兒中父親的缺位會產生什麼問題,應該如何做。
  • 喪偶式育兒:誰給你的勇氣在育兒路上裝聾作啞
    喪偶式育兒指那種在家庭育兒方面基本是單方面的一個人搞定,育兒路上的另一半因為各種原因基本上處於沉默狀態喪偶式育兒誰都不想碰到,但是這件事婚前不一定能看出來,等恍然大悟的那天,卻發現為時已晚。喪偶式育兒模式中缺失的那一半,表現平平,屢屢逃避。
  • 持續性裝死,間歇性詐屍,比喪偶式育兒更可怕的是.....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經常有媽媽們抱怨:孩子的爸爸什麼都不管倒是好了,可是持續性裝死,間歇性詐屍,這我怎麼教育孩子?這些年,社會上已經不再是討論當年大火詞彙喪偶式育兒,而是新詞彙——讓人哭笑不得的「詐屍式育兒」……
  • 「喪偶式育兒」的癥結到底在哪兒?
    近些年來,「喪偶式育兒」的話題,常常出現在育兒圈的談資中,也是很多媽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名父親,同時也是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我也時常在想,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今天,我特意就這個話題,好好和大家談談,「喪偶式育兒」的癥結到底在哪兒。
  • 「我的老公是個隱形人」——那些喪偶式育兒的媽媽們
    什麼叫做「喪偶式育兒?」喪偶式育兒指的是長期在家庭分工中不存在的一方,在中國普遍是爸爸們。爸爸們或多或少忙於工作而長期的不在家導致家庭角色中只有媽媽的存在,活生生新娘熬成了老娘。為什麼會有喪偶式育兒的情況出現?社會快節奏,生存壓力太大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重複繁雜的工作被替代。現在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25歲左右的年輕父母,本來就處於事業的上升期然後自己又生了寶寶。
  • 「喪偶式」育兒,怎麼能帶出聰明孩子?
    一聽「喪偶式」育兒,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一定是在家庭環境中男性缺失的結構。但是,不褒不批,「喪偶式」的家庭,爸爸角色的缺失和媽媽角色的缺失都是存在的。只不過,爸爸角色的缺失相對比較普遍。我們不是要批判哪一方,重要的是,如果已經處在「喪偶式」的環境中,如何能培養好孩子。
  • 機智的父母,在孕期,就開始預防「喪偶式」育兒
    但在另一件事情上,則幾乎是絕對:自己育後會否遭遇「喪偶式育兒」。這,就是「喪偶式育兒」的前奏--在孕期時,丈夫對待妻子、腹中孩子的態度,所投射出來的,就是夫妻間的相處模式。,最終形成喪偶式育兒。既是前兆,也是提醒,更是改變未來的契機如果仍由事情發展,雙方都置氣下去,那麼喪偶式育兒就幾成必然。而如果我們在孕期就已經遇到這種前兆,應是幸事而不是哀事。
  • 「喪偶式育兒」,你躺槍了麼?
    有人說,這不就是典型的「喪偶式育兒」麼?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位女性資質平庸,家庭條件一般,老公常年出差在外,一個人面對孩子,深陷在這種「喪偶式育兒」的模式之中,辛辛苦苦的維繫這個得來不易的家。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種情況,一邊上班,一邊帶著兩個孩子。好一點就是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上幼兒園,而丈夫的工作是銷售,經常出差在外,一個月能回家兩三天的樣子。
  • 喪偶式育兒竟然敗給了詐屍式育兒!
    什麼是喪偶式育兒,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了,指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夫妻其中一雙在一起,但是有一方長期缺位,不參與育兒過程,什麼事情都是另一半獨立完成,這裡多半指爸爸的缺席。媽媽需要一力承擔家務,育兒的重擔,非常辛苦。但是最近更火的是詐屍式育兒,大家對這種育兒方式的厭惡更勝於上者。那什麼是詐屍式育兒呢?
  • 喪偶式育兒簡直太太太太太太爽了
    一說喪偶式育兒,眾人腦海裡立馬浮現出一張苦大仇深的媽媽臉,和一個關我屁事的爸爸臉。仿佛喪偶,限定了只能是「喪夫」。這些天,我體驗了一把喪偶式育兒,重點是這次換我裝死。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中國的爸爸們情願背著「喪偶」的罵名,也要將這種生活方式進行到底,因為那感覺簡直是太太太太太爽了。
  • 「喪偶式育兒」,僅僅是爸爸們的錯嗎?
    要想避免「喪偶式育兒」,一、永遠不放棄爸爸,二、要發揮爸爸在育兒工作中的獨特性。●什麼都不管的爸爸,經常被吐槽「光知道工作掙錢,從來不關心家裡」;●幫忙做點小事的爸爸,通常被抱怨「你怎麼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偶爾想表達自己看法的爸爸,接受的差不多都是指責:「你知道些什麼,孩子都是我在管……」從隱藏式爸爸到喪偶式爸爸再到詐屍式爸爸,爸爸們好像是一屆不如一屆......
  • 你的家庭是否也在承受喪偶式育兒?
    果果出生已經8個月20天了,我也有260多個晚上沒有睡過完整的覺了。不過,現在聽到他醒來哼唧的聲音我也可以閉著眼睛繼續睡覺,因為他有個不會裝睡的爸爸。聽到很多朋友抱怨說,自從生了孩子後,就體驗到了什麼是喪偶式育兒,孩子完全是給自己生的。在孩子的養育上完全感受不到父親的存在,參與感也幾乎為零。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呢?
  • 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媽媽的煩惱,爸爸的困境
    她在等待地鐵到來的人群中顯得格外孤單,周圍的目光逐漸聚集在她身上,可是她的聲音已經無法控制,對著電話另一端的人,帶著哭音大聲質問:「他為人父為人夫為人子,他做好哪一點了?」「孩子發燒在家,他出去喝酒把手機都喝丟了我還能說什麼?」「他賺不了幾個錢,我現在每天接送孩子還得工作做飯,我還怎麼多體諒他?」
  • 改變「喪偶式育兒」,不妨從育兒假開始
    參與立法的江蘇省婦聯負責人坦承,共同育兒假的目的是為了倡導男性參與家務勞動,共同養育子女。這一句話乍一看沒什麼問題,往深處一想又覺得哪裡不對,男性本來不就應該參與家務勞動、共同養育子女嗎?是啊,本來應該,可現實卻是,大部分家庭都是「喪偶式育兒」。
  •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別讓「喪偶式育兒」成為家庭常態
    他們一沒有在家庭中投入精力,二沒有給予寶媽育兒上的幫助,沒有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責任,更應該被人們所唾棄。01二胎寶媽的「喪偶式育兒」生活,讓她身心俱疲王女士是一名二胎媽媽,如今一個孩子五歲,一個孩子兩歲。
  • 喪偶式育兒中,寶爸真的是忙、累?淺析緣由,用頭條的功能就解決
    讓我休息一下...」「今晚還有應酬,不回家吃飯了,寶寶乖聽媽媽的話,mua...掛(電話)了啊!」有相應體驗的寶媽肯定很熟悉,這就是喪偶式育兒家庭中,寶爸經常說的兩句話。作為家庭支柱的寶爸們總是太累太忙,若不是淅爸從事的是育兒相關的事業,估計也是這樣的狀態。男人們,真的有那麼忙那麼累嗎?
  • 被冠上「喪偶式」育兒帽子的眾爹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被冠上「喪偶式」育兒帽子的眾爹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因為,最近育兒鄙視鏈又有了新底線:詐屍式育兒橫空出世,據說扎了不少中年老母的心。喪偶育兒VS詐屍育兒之前我說娃爹是喪偶式育兒,他不服。我心裡也覺得這個詞安到他身上不太精準,他並沒有完全撒手不管,他還是時不時出來刷一波當爹的存在感。
  • 新型「喪偶式」育兒:網上是慈父,現實中卻對孩子不聞不問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喪偶式教育,作為從前家庭的常態曾一度引發熱議。隨著現如今社會呼籲增強,也有不少男性開始重視自己的家庭。然而,近幾年,一種新型的「喪偶式教育」卻悄無聲息地出現,讓女性更為痛苦。楚媛和丈夫結婚五年了,孩子三歲。在外人眼裡,她的丈夫體貼老婆,關心孩子,簡直是「三好男人」的典範。
  • 吐槽爸爸「喪偶式育兒」?了解這幾點,輕鬆帶娃沒壓力
    今天來給大家聊一聊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詞,「喪偶式育兒」。什麼是「喪偶式育兒」,前兩年流行一個詞:假性單親媽媽,說的就是父親在孩子養育中的角色缺失。這不,最近流行的詞叫做:喪偶式育兒,細品其中透露著一絲絲寒意……透著孤獨、無奈、焦慮還有怨恨的「喪偶式育兒」這個詞兒看著很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