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於伊人
編輯 | 美齡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曾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半來自家庭。」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會烙印在靈魂深處,往往需要用一輩子去消化。
但也有人不甘淪為原生家庭的囚徒,哪怕前路艱難,也要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統統贏回來。當然,自始至終,家庭都是人類的開始和最後的歸宿。要走過原生家庭,不是你怎麼去跟這個家庭和解,而是你怎麼跟自己和解。
在暢銷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就用平淡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關於成長的困惑、疼痛,失去與新生的故事。在書中,她真實地回顧了那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的童年:起重機的轟鳴、父親頑固的控制以及施虐成狂的哥哥。
塔拉成長在一個信仰極端的摩門教家庭,家中兄弟姐妹7人,就有4人連出生證明都沒有。偏執躁鬱的父親堅信學校是給孩子們洗腦的地方,不讓孩子們去上學。生了病也不讓去醫院,甚至在家人發生車禍或嚴重燒傷的情況下,仍然只是在家讓母親用各種草藥或者「能量」來治療。
還有軟弱愚昧的母親,殘酷暴戾的兄長,17歲之前的塔拉沒接受過一天正經教育,直到她逃離大山,用教育打開另一個新世界。她在替父親工作的間歇偷偷自學,準備大學入學考試。幾個月的努力之後,她收穫了一個奇蹟:楊百翰大學的入學通知書。
教育打開另一個新世界,更打碎了塔拉的愚昧、固執、狹隘,最終走向理性、寬厚、包容,迎接重新照進生命中的光。當然,擺脫過去、重塑自我的道路並那麼不容易,憑藉毅力和信念,塔拉不僅從不及格生成為全優生,還獲得了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繼而在那裡攻讀碩士,又成為哈佛大學訪學者,最後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打敗苦難最好的方式,是學會逆風飛翔。那是一種衝破自己生存和發展環境的自由意志和力量,無論桎梏如何,你就是那個看過世界的你自己。就像書中所寫的: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於你自己。
面對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書中也只是輕描淡寫。她說自己不想成為勵志美國夢的化身。教育改變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間劃出難以修復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當初那個被父親養大的孩子,但父親依然是那個養育了她的父親。
通過寫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種答案。教育意味著自我創造,令她鼓起勇氣去打開生命的無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聲音。她感激這個教育打開的新世界,卻也還在努力尋找一條回家的路。
塔拉用自己的故事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原生家庭給你帶來多麼可怕的負面影響,你都能夠徹底改變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這就是教育賦予我們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從中獲得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