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0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上海市首家盒馬村——位於崇明區綠華鎮華西村的阿里巴巴翠冠梨數字農業基地,近日進入系統調試,諸多高科技設施已上陣。
抬頭低頭肉眼可見的高科技包括,無人值守果園機器人、用於測繪和飛防植保類的無人機、農場數據顯示大屏、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農事記錄儀、施肥機、除草機、氣象站、攝像頭、感應器……高科技設備多達數十種。
無人機低空施藥
這個盒馬村是去年12月盒馬與崇明區達成戰略合作後的首個落地項目,位於崇明島西北角綠華鎮華西村。華西村村民李峰,是當地翠冠梨合作社的理事長,去年被任命為阿里巴巴翠冠梨數字農業基地負責人。他告訴記者,當地翠冠梨種植歷史已超過12年,此次基地劃定範圍為160畝,「根據盒馬的數位化方案,基地每畝地約種50棵果樹,果樹一簇花下只結一個果,果與果之間距離為20釐米,平均一個果周圍有20至25片葉子……」
翠冠梨正生長,七八月份能成熟
去年10月10日,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事業部首次亮相,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亦擔任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去年12月5日,盒馬與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政府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探索引入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提升果品標準化生產水平和商品品質。李峰的妻子曹宇峰告訴記者,基地內所布設的高科技設施,由盒馬與崇明區政府合作承擔,「而作為農民,我們只需要配合整治、改造基地相關設施,比如去除壟與壟之間的障礙物,為無人值守機器人等順利開展工作提供便利。」據介紹,高科技減少了農業對人力的依賴,目前在這個翠冠梨基地,農民平均年齡為50歲,高齡者已近70歲,「但大多數情況下,農民可以用手機種地。只要手機上點一點,水肥一體化設施就啟動灌溉了。」
現代化農民在屋內用手機就能對基地進行操作
與此同時,在數位化技術加持下,果樹目前長勢不錯,「現在果子只有湯圓般大小,但看這趨勢,等到七八月份成熟時,閉著眼睛都能長到每隻七八兩!」至於銷路,曹宇峰並不擔心,「到時候所有翠冠梨直供盒馬,儘管採購價尚未敲定,但我們相信一定不會低於自主銷售的時候。」她還笑言,村民們都想把翠冠梨改名為「催冠離」,「數位化技術培育出來的健康梨,可以催著新型冠狀病毒趕緊離開。」
據記者了解,所謂盒馬村,是指根據訂單為盒馬種植農產品的村莊,其典型特徵是:在生產端,讓農村從分散、孤立的生產單元,升級為規模化、標準化的數字農業基地;在供應鏈端,實現加工、分選、營銷全鏈路數位化;在銷售端,以訂單農業為核心,接入以盒馬為代表的線上、線下分銷平臺。
盒馬村自2019年起萌芽、複製,全國首個盒馬村出現在四川省丹巴縣八科村,隨後湖北、江蘇、河北陸續出現盒馬村。2019年底至今,上海崇明區、浦東新區、青浦區也開始建設盒馬村。今年4月17日,盒馬宣布總部落戶上海浦東,同時一個集全自動立庫、自動存儲輸送、分揀加工為一體的加工配送中心在浦東新區航頭鎮動工,預計2022年投產使用,年營收將超100億元,主要服務於上海各大盒馬門店。
作者:李曄(上觀新聞)
原標題:《揭秘上海首個盒馬村:村民手機點一點,即可為翠冠梨澆水施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