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林州新視界,知曉林州新資訊
洹河溼地公園(呼豔兵 攝)
洹河之濱繡出山水田園
——林州市橫水鎮鄉村振興走筆
記者 劉劍昆
綠樹鮮花隨著四通八達的道路向前延伸,洹河溼地公園護佑生態、扮靚家園,涉農及光伏等產業形成規模效應,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興起,掩映於青山綠水中的鄉村呈現文明和諧的新氣象,人民的幸福感顯著提升。近年,橫水鎮黨委、鎮政府帶領9萬名幹部群眾砥礪奮進,圍繞民生福祉實施鄉村振興,在洹河之濱繡出了山水田園的美麗畫卷。
洹河溼地公園入畫來
「家鄉美,美得山水如畫百姓醉,美得人心歡暢歌聲飛。」10月30日,在新落成的洹河溼地公園健身廣場上,橫水鎮文化站和民間文藝家分會舉行了「洹水放歌、展我風採」文藝展演,晉家坡村戰鼓隊的領頭人郝建國在演出間隙用手機拍攝照片,並發微信讚美家鄉。
廣場上龍騰虎躍、歌聲飛揚,廣場邊的洹河宛如玉帶,綠波蕩漾。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圖畫!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我覺得用這樣的詩句來描述我們的溼地公園再恰當不過了。」橋東村黨支部書記朱永法帶著記者穿行洹河溼地公園,言語中透露出的是滿滿的自豪感。
洹河自西北向東南穿過橫水鎮,歷史上多個村莊因水而秀、因水而潤。然而,20世紀末,這裡也曾被人漠視,被盲目發展的企業汙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跨入新時代,橫水鎮黨委、鎮政府牢固樹立這個理念,久久為功,對洹河進行治理和保護。2018年,該鎮先後投資1200餘萬元,重點對範家莊村至東橫水村段進行深度治理,打造佔地將近6公頃的洹河溼地公園。
溼地公園依託洹河原有生態環境,通過擴充水面、栽種植被,打造由天然河流、人工湖面、草本沼澤、喬木樹陣為主體構成的溼地景觀,設置健康步道、景觀廣場、木棧橋、景觀亭、親水平臺等娛樂休閒配套設施。今年國慶節期間,該溼地公園建成開放。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洹河沿線水清岸綠、魚蝦嬉戲,白鷺、灰鶴飛翔其間,為溼地公園增添了生機和活力,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人們穿行其中,感受到的是「水在腳邊流、花在身邊開、鳥在樹上叫、人在畫中遊」的生態美景。
橫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立告訴記者,洹河溼地公園將充分發揮涵養水分、調控水量、淨化水體、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調節功能,逐步修復洹河生態,充分滿足群眾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休閒需求,並把鎮區附近8座橋梁連接起來,形成八橋連映、碧波蕩漾、綠樹成蔭的美麗景觀,打造洹河文化新地標。
產業興旺高奏富民強鎮旋律
鄉村田園裡處處碩果纍纍,山嶺溝壑處亦可見土石生金。記者徜徉於橫水鎮的鄉村,感受到了產業富民強鎮的蓬勃力量。
新莊村村東,拖拉機穿梭于田地間,紅薯從土裡滾出來。數十名農民正在收紅薯,臉上洋溢著喜悅。這些農民在為該村的綠健農場打工收秋。
不遠處的山坡上是農場的加工廠,農場主劉志軍帶著記者參觀。小時候,他愛吃家鄉的紅薯,成年後到山西省從事建築業,2017年回鄉投資1400萬元開辦了綠健農場,建設了紅薯加工廠,流轉了近100公頃土地種植紅薯和花椒。加工廠裡運行的是現代化的流水生產線,許多村民正在作業,紅薯從原料口進去,到包裝工段就出來了澱粉。劉志軍告訴記者:「收秋結束後,我們的粉條流水作業線就要開動了,這幾年我們生產的粉條在山西省很受歡迎。」
談到未來,劉志軍有更宏偉的計劃:「明年計劃與其他村合作,將紅薯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公頃,我再投資8000多萬元擴大規模,達到年產1萬噸澱粉的生產規模。」
從「紅薯戀」到「紅薯鏈」,劉志軍在家鄉的熱土上書寫了這樣的創業故事。記者獲悉,新莊村充分調動社會賢達人士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先後建起4個生態農業園區,用生態農業託起了強村富民夢。
在橫水鎮北部的山坳中,後白村田地裡的累累碩果展示著合作社的成效。鮮紅的尖椒映紅了村民的笑臉,紅薯帶給村民豐收的喜悅,一行行果樹迎著秋風歌唱。村民忙碌著,在田野上收穫希望。
2016年,後白村成立了德旺農業合作社。今年春天,合作社流轉13公頃土地,種植蘋果、櫻桃、冬桃等果樹,同時,發展林下經濟,種植紅薯、尖椒、豆角、芝麻等作物。
「今年是個嘗試,果樹還不到掛果的時候,有收穫的是農作物,紅薯和尖椒的收成不賴。」後白村幹部劉保順告訴記者,「合作社有了收入,既能壯大集體經濟,還能帶動和幫扶了我們村和鄰村的18戶貧困戶脫貧。」
從後白村向東翻越山嶺,可見大山腹地有一個環境優美的工廠,如果不是橫水鎮農工辦主任石振剛介紹,記者難以想像這裡竟然是一個建材企業——林州中寶骨料建材有限公司。3年前,橫水鎮根據國家的產業和環保政策,整合這一帶的小礦山組建「建材航母」。研究生畢業的劉少輝返鄉創業,投資1.8億元,目標是在「建築之鄉」林州打造建材標杆企業。
由此工廠向北行約3公裡,可見山坡上布滿了太陽能電池板,蔚為壯觀。2015年,橫水鎮引進新創太陽能有限公司,在上臺村投資6億元建設裝機容量為6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這是林州市第一個大型地面式光伏電站項目,僅荒山租賃費每年就為上臺村帶來50萬元的集體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借綠水青山,聚發展之力,橫水鎮奏響了產業振興的鏗鏘旋律。
城鄉融合扮亮「東大門」
橫水鎮扼守林州市東部的出入口,被譽為林州市的「東大門」。
「林橫一體化,扮亮『東大門』。」這是橫水鎮黨委、鎮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之一。「林橫一體化」,即林州城市與橫水鎮發展一體化。
背靠青山,門迎綠水,這是洹河南岸九家莊村引以為豪的地理優勢。近年,九家莊村以淳樸的民風、幹群一心的正氣和美麗鄉村的高顏值,亮麗出鏡。
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該村幹部群眾在財政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捐款270萬元,修建了「挽兩岸如畫卷,變天塹為通途」的九家莊新橋。近年,該村組建合作社發展涉農產業,建設了街心廣場、遊園,改善了村居環境。今年,該村進行舊村改造、實施土地復墾,騰出近3公頃土地。因此,九家莊村成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
長春大道東延路段,南莊村清潔家園的活動也如火如荼開展。今年7月以來,該村按照鎮政府的部署實施「三清一變」:「三清」即清垃圾、清雜物、清殘垣斷壁;「一變」就是將清理後的閒散地變遊園、變微景觀、變車位。該村投資20多萬元建街心花園、小廣場、車位,美化村民居住環境。村委會主任楊永兵說:「長春大道東延,加快了橫水鎮與林州城市一體化的步伐,南莊村要亮起來、美起來了。」
林橫一體化,規劃要先行。
橫水鎮黨委書記張鵬說:「我們的思路是,以『提質、提速、提品、提效』為目標,搭建高效路網,建設便捷交通,打造亮麗街景,優化城鄉環境,努力繪就幸福橫水、美麗橫水的亮麗畫卷。」
林橫一體化,更有大手筆。
投資8100萬元建設長春大道東延道路,縮短了橫水鎮北部到市區的時間,助推橫水鎮與市區的「呼應發展」,使橫水鎮融入林州市發展框架內。
投資1500萬元,完成安林路焦家灣至鎮區2.4公裡路段的拓寬改造、綠化亮化,便利的交通使鎮區和林長高速公路連為一體,實現了鎮區與重點區域的完美對接,橫水鎮由原來的安林公路「配角鎮」,變成促進林州發展的「樞紐鎮」,增強了橫水鎮的發展競爭力。
國慶節前夕,林州市重點公路工程建設項目——全長9.6公裡的安林路升級改造工程竣工通車。該項目以暢通的車流溝通了中心城區和周邊區域,不但進一步提升了林州的城市品位,完善了國道、省道路網布局,而且為林州市尤其是橫水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以林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新園區、林州市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太行國際學校建設為契機,該鎮借梯上樓,主動融入,加快對周邊南莊村、石家壑村的配套商業開發,大力引進養老、養生、教育等產業項目,打造醫教產業園區。
實施石家壑棚戶區、馬家莊和焦家灣棚戶區改造,加速推進橫水鎮城市化、社區化和產城融合,建設林東新城,橫水鎮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把打造美麗宜居城鎮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該鎮確立了「增內涵、提品質」的城鎮發展新思路,全力推進民生城建;實施「亮鎮」工程,對鎮區進行提升改造,完成弱電入地、路面改造、路燈安裝、雨汙管網鋪設及文順橋引橋建設等工程;汙水處理站建成運行,補齊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3個短板,形成了四縱三橫城鎮新格局,拉大了城鎮框架,改善了鎮區環境,提升了鎮區品質。
「美家園鄉村振興天地廣,富百姓齊奔小康道路寬。」這是百姓刻在村口牌坊上的感受和贊語。
一心一意謀發展,齊心協力奔小康,以實幹託起夢想,這是橫水鎮人的作風和目標。
來源:安陽日報
—>點我林州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