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新同學,當你點開這則推送,我就知道你一定是支厚積薄發的潛力股。
生命在於運動,成功始於心動,精彩源於生動。
大學是包容的,她孕育出無限可能,你盡可以自由選擇、盡情實踐。但屬於大學的這四年,人生就這麼唯一一次,過了這個村不會再有這個店。
如果你能把握好「運動 心動 生動」這三大主題,那麼四年後的你,一定會驚豔到自己。
運動,讓狀態更加出彩
by李同學
親愛的準大學生們,不妨先回答我一個問題:
高考結束一個月了,你重了多少?
你可能會說:嗐,我逛吃逛吃也就一個月,體型怎麼變化都不會太明顯;再說了,我苦讀十二年,好不容易渡了一道劫,還不允許我徹底「好吃懶做」一回了?
對此我只能說:是的,你說得也沒錯,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不過——
如果你去問問身邊那些早你入學的大學生,問問2020的「史上最長寒假」讓他們收穫了什麼,那麼你得到的回答將讓人內心沉重。
體重。
沒錯,他們中的好多人會自嘲地告訴你:疫情讓他們收穫了體重,別的方面或許指標下跌、或許停滯不前,但體重正增長從沒讓人「失望」過……
特別是2019級本科生,辛辛苦苦十二年,才剛進校門體驗一學期,就又回家關上了大半年。
他們就這樣,關在屋裡肆無忌憚地野蠻生長,變重、長胖、變臃腫……
口罩下面,是「旁逸斜出」的雙下巴;手機裡,是7寸大屏也塞不下的大臉自拍。
想想就讓人心痛。
當然,總有人生來狂吃不胖,如果你也是,那麼這篇文你看過就罷,咱笑笑不說話。
大半年的閉門不出,會讓許多年輕人臃腫。為什麼臃腫?因為不怎麼運動,不夠自律。
嗐,大道理誰都懂,何況關乎「自律」的道理,爸媽老師一天天、一年年地耳提面命,咱們可是從小聽到大的啊。
可是,你有沒有仔細想過「運動」與「自律」之間的因果關係?
稍加釐清就會發現,運動和自律,其實是相愛相殺、相輔相成的關係。自律促進運動,運動帶來的正向反饋會促進自律,然後新的自律又讓運動能力更上一級。
久而久之,你收穫的將是更健康、更健美、更讓自己滿意的外型。
夠了嗎?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你將收穫更強大、更自信、更堅不可摧的人格。
這強大續航的動力源,才是支撐你今後人生一往無前的最重要法寶。
現在回到我們前頭說的:疫情七個月的缺少運動,可以輕易毀掉許多年輕人一個學期的健身成果。
那麼作個極端的假設:假如大學四年都這麼渾噩呢?
其實不需要四年,對於2020級新生來說,你們這些剛出籠子的「脫韁之馬」,一旦真正放飛自我,大學第一個學期的懈怠就可將你們的銳意磨損減半,一年之後所剩無幾。
如果一直沒振作起來,兩年之後升大三的時候,就會力不從心,頓覺精神、體力都跟不上,因為到了大三,你需要考慮更多事、需要實踐更多。
為什麼會這樣?這裡介紹一種效應: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闡釋的無非是這麼個現象:慣性的力量會得到不斷強化,無論好壞。好的會一直變好,壞的會一直壞下去。
所以,及時幹預和及時止損很重要。無論是自我救贖,還是藉助社會支持,只要能夠引導你往正向的路徑依賴前進,那麼就是值得嘗試的。
運動,就是一種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幫助人正向發展的好辦法。
總之,紙上談兵無益,你得擺開大臂、邁開腿,你得嘗試、得親身實踐,一旦開了個好頭,你就會知道這有多讓人心滿意足、意氣風發。
好了,寫到這裡,我想自豪地跟大家分享一下:居家防疫期間,我都幹了什麼?
嗐,我也就用60天減重了24斤,然後穩定下來,把BMI控制到了20,不胖不瘦,健健康康。
減重那段時間,我每天跳繩至少3000下,每回跑步至少4公裡,合理安排飲食,不暴飲暴食。
不知不覺間,我發現我形體改觀了,情緒高昂了,思維亢奮了,反應變快了,行動果斷了。
就一個詞:快樂!
我有個自我勉勵的32字箴言,願意送給各位大學生們,我們一起成長吧。
人非聖賢 愚者千慮
戒驕戒躁 善始善終
時間尚早 故事還長
幸甚至哉 與有榮焉
心動,讓抉擇不再困惑
by姚同學
「如果能回到大一,有些事一定要重頭來過。」希望你永遠不會想說這句話。
上了大學就輕鬆了?不是的。你得在學習和實踐中多多磨礪自己,否則畢業時將愧悔一事無成。
你到底為什麼要讀大學?
1. 享受自由而有理想的學生時代
大學的時間是完全屬於你自己的,課業不會像高中那樣繁重,充足的課餘時間裡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供你選擇。在草坪邊肆意奏琴高歌、讀任何你想讀的書、參加興趣社團、在學生會或其他組織接受鍛鍊、和朋友閒逛或旅遊,又或者是刷劇打遊戲。
在一生的時間刻度尺中,只有大學時代才能帶給你最無憂無慮的享受,你儘管依據自己的想法去自我塑造。
2. 培養獨立生活和處事的能力
離家萬裡,鋪床、洗衣服這些小事都要自己學會張羅,如何避免和來自天南地北的室友鬧矛盾亟需社交智慧,出遊訂票、生活費管理都需要你自己定奪。分布零散的課程和緊張集中的考試周,需要你合理安排時間進行學習和複習。
儘管有同學和室友,在某種程度上你就是在一個人戰鬥。這是對日後社會生活的初步模擬,你需要闖關成功。
3. 為你的職業生涯做準備
當你初入大學,就業似乎還是遙遠的事情。但四年實在過得很快,如果你終日嬉戲、荒廢光陰,到了該工作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白白蹉跎了歲月。
所謂「經歷社會的毒打」,正是曾經不明白大學的意義、沒有好好利用時間的人發出的悔恨之音,儘管它以調侃的形式呈現。
在大學裡需要做什麼
你需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探索自我。同時,這些方式也是在你在迷茫時可以做到的,能為日後保駕護航的利器。
1. 好好學習
這個道理樸素而深刻。事實上,好好學習是學生之本,其他事情都應該在確保學習不落下的基礎上進行。
這不是讓你像高中那樣從早到晚埋頭苦學,而是讓你學會時間管理,學習娛樂兩不誤。作為回報,成績好的學生會得到獎學金或其他榮譽獎勵,對你日後找工作來說會是不錯的亮點。
2. 擁有一門技能
大學時間真的很充裕,如果把追劇打遊戲逛淘寶的時間分一半出來學一門技術,比如繪畫、書法、攝影、後期、外語……這樣,你在無形之中就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不僅興趣和專業的碰撞可能帶給你無限創意,而且你能憑藉這一興趣技能看到一個新的世界,包括朋友、工作等等。無聊時,用興趣為自己找樂趣。
3. 參加一次學生會或其他組織
有人說「大學學生會是個坑」,其實不盡然。我認為你可以去學生會或一個相應級別的組織去體驗體驗,你將收穫一份類社會經驗。
接下來,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留任空間」,可以離開;如果你有繼續留下來的實力,對未來的履歷和組織能力將是一個很好的鍛鍊。
4. 多多實習
實習是為了讓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個比較基礎的判斷。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以後想從事什麼職業,那麼實習就是最好的試金石。雖然可能出現的狀況是「幹一行恨一行」,但畢竟有過實習體驗,對行業的了解相對會多一些,比坐在宿舍空想來得實在。
而且,豐富的實習經歷會讓你日後求職更有優勢。在能力範圍內,找最優秀、最能鍛鍊人的實習崗位。
讀研究生有必要嗎
作為剛剛完成研一課程的學姐,我的建議是:先實踐,再思考,最後決定。
讀研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本領或學術研究素養。如果是未來有志於投身科研,在本科期間可以多看論文,多找選題,多多跟著導師做課題,爭取深入了解做學術是什麼樣的——畢竟很多不明就裡的人讀了研後會發現自己「根本不是搞學術的料」。
如果是為了提升專業實踐能力,為就業再添優勢,大學期間更要去廣泛實習,如果覺得可以直接找工作,不讀研也是可以的;要是覺得還想再讀幾年書、進一步提升自我,也需要在實踐經驗較為豐富、專業知識掌握牢靠的基礎上才有機會。
未來考取研究生的難度可能會略微上調,但無妨。先把大學四年經營得問心無愧,好好學習,掌握技能,多做實習。
之後的路啊,總會走到花團錦簇時。
生動,讓世界不再渺茫
by張同學
從人生階段劃分來說,大學仍然是接受教育的階段,也是為順利進入社會儲備知識和技能的階段。
我把大學經歷分為四個部分:專業學習、科研活動、學生組織或社團經歷以及玩耍。
學習永遠是主調
趕緊重新找回學習的節奏,大學依然有滿滿的課表在等著你,以及英語四六級。在大學,學習變成了一件非常依賴自覺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自覺學習,做好學習計劃和時間規劃。
大學的課程構成很豐富,除了專業課,還有英語課、數學課、體育課(是的你沒看錯)、思政課、計算機課等。此外還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跨院的選修課或者直接旁聽,比如我曾經選修了一節考古學的課程,專業性和難度有點高,但是滿足了作為考古粉一直以來的願望和嚮往。
切忌:晚睡晚起、網癮難斷、外賣養活、划水摸魚,自我欺騙。因為不太好看的成績單還是會影響心情的。
我是學新聞傳播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實務操作類任務和作業,在科技影響愈發廣泛的當下,也在實習和調研活動中了解了業界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發展融合。既然要學習一個專業四年,還是要對學習的領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的了解和見得,大佬老師的課多聽一聽。
科研是大學的獨特和價值所在
科研彰顯了「大學是時代先鋒」。
從最初目的來說,讓本科生參與科研,主要是通過給本科生提供與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共同做科研的機會,讓學生接觸、體驗科研過程,培養科研興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本科生也要立足自身考慮,是不是適合參與科研。
一般來說,從確定開展一項科研任務起,就要開始了解和明確任務、進行國內外技術調研、文獻研讀、方案設計、理論推導、方案實施與具體實現、以及各種文檔撰寫等,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熟悉研究背景、研究內容或者分析大量文獻。當然在本科階段,可以通過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體驗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做科研。
在這種項目中,你會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團隊去就一個問題進行比較專業化的研究和設計,一起寫研究計劃或者項目書;也有可能你會參與到真實的田野調查,從一個青年的視角,去實地了解這個國家的發展脈絡和民風民情。總之機會很多,不要浪費。
學生組織和社團工作
佔了我大學社交的80%
大學前三年,我都活躍在不同的校園媒體平臺上,待過視頻部門也運營過新媒體公眾號、做過網頁編輯,也在院學生會參與很多學生活動的策劃、籌備和運行。
新媒體的工作對內容創作和技術能力都有要求,所以就要花時間去學習、去製作,也因此與很多一起工作的同學留下了相伴熬夜的交情。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社交傾向,走出門去溝通是所有社交的前提。很多大學都有「百團大戰」,有各種各樣的興趣社團供選擇,你還可以勇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創辦自己熱愛的興趣社團。
個人成就和團隊成就是不一樣的快樂,一群人的歡呼會放大歡呼的快樂傳染力,這也是在進入社會工作前,去體驗團隊的概念和意義的難得的機會。在參與學生組織和社團的過程中,溝通能力和技巧是在不經意間提升的,自己也會對於喜惡有更清晰的認識。
任何時候都別忘記玩耍
曾聽一位老師講過:「大學生應該多走出去玩耍,因為雖然你們現在沒有錢,但你們有時間。以後參加了工作就是既沒錢又沒時間。」當然這是一句課上用來活躍氣氛和調侃的玩笑,老師是希望同學們既有埋頭學習的熱情,也有看世界的激情。
Drew Faust曾經有一個觀點,稱每年都會帶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品嘗其他地方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不同的風俗;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瀰漫的不同味道,降低對異地的陌生感。
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
一切剛剛開始,祝福你們都有充實、有趣而有價值的大學生活。
你的大學 你做主
但願你會懂
該何去何從
相信你會收穫
你想要的滿意與不悔
文/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 李明圓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 姚雪雅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 張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