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靜夜思》,從第一句第一字開始,就充滿爭議

2021-02-19 古詩詞文欣賞

文字由本人根據酈波老師講座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圖片來自網絡)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何當共讀香雲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山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我們前此解讀了張若虛那首「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以孤篇橫絕、蓋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站在揚州一側的揚子江畔,用九組三十六句的長篇歌行,寫了春夜裡那樣美麗與深隧的明月,寫了明月與人生背後的生命思索。在張若虛安靜地轉身離開之後,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白來了,年輕的李白也來到揚州,與張若虛的春月相對,用極精短的、用短短的五言四句,寫下一輪秋月,竟然能與張若虛的春月相對,競相爭輝,成為千古傳頌的永恆經典。我們今天就來賞讀一下這首無與倫比的經典小詩——李白的《靜夜思》,詩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如果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是唐詩成就的最高代表之作,那麼李白這首精短的《靜夜思》幾乎也可以成為唐詩的代言。我想只要是中國人大概所有人在小時候接受文學啟蒙的時候,就都對這首《靜夜思》耳熟能詳,那麼這首仿佛是隨手寫來的小詩,為什麼真可謂如此的經典呢?有關這首詩有三個問題向來爭訟不已。

第一個就是版本問題,我們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明清以來的版本,也是流傳最廣的版本。但在宋人所編的所有唐詩選本中,比如說著名的像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像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這首詩都寫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對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因為宋人對唐詩的熱愛,選本眾多,而宋代所有的選本中幾乎都寫作「床前看月光」和「舉頭望山月」,所以大概這個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始創作。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此前傳入日本的《李太白文集》,也和所有宋代選本一樣都寫作「床前看月光」、寫作「舉頭望山月」。那麼基於日本人對唐詩的尊崇和敬重,甚至這個版本在後世流傳中都沒有什麼大的改變,所以學者普遍認為就更有理由相信這種版本也就是宋本的版本更接近於李白《靜夜思》的原作。

當然更有學者考證自元到明清在這首名作廣為流傳的過程中,除了我們最熟悉的這兩個版本之外,還產生過至少八種以上的版本,甚至有學者提出來,這首僅僅四句的五言四句的《靜夜思》,經過各種排列組合,各種替字換字,甚至多達數十種版本,有人說將近五十版本。想想全詩也不過二十個字而已,這也實在讓人覺得有些瞠目結舌。

而我們今天最熟悉的這個——「床前明月光」和「舉頭望明月」的版本,也就是最流行的版本,是蘅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時候,吸納了明人所刊《萬首唐人絕句》,還有沈德潛《唐詩別裁》中對《靜夜思》的宋本的兩處改動而形成的面目,這說明在蘅塘退士之前,不論是學界還是大眾已經對這種改動產生了普遍地默認和接受。後此,因為《唐詩三百首》的影響,於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變成了最通行、最流行的版本。當然這樣一來,也就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明明宋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為什麼後人一直到今人都更接受改動過的通行版本呢?第二,李白在唐詩的殿堂中,在盛唐的詩歌創作中具有不可動搖的位置,他和杜甫是唐詩中公認的並峙的雙峰,連日本人都不敢隨意改他的原作,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對李白如此敬重的情況下,卻可以對他的名作隨意改動、改來改去,甚至改出幾十種版本之多。所以這首《靜夜思》從學術的角度看,從某種意義上說,形成今天的面目幾乎可以算是一種時代的沉澱與全民參與的創作了。

好吧,這些有疑點而生的疑問,我們並不急於解答,我們來看第二個疑點。第二個疑點是音韻的問題,也就是詩題《靜夜思》中的這個「思」到底應該讀平聲呢,還是讀仄聲?我們在前此解讀古詩詞的時候經常會說到,「思」這個字的讀音在今天的現代漢語中只有平聲,但在古詩詞中,一般來說如果是動詞思念、相思當然要讀作平聲;如果是名詞,尤其是名詞中表現悲觀的、悲傷的、哀愁的情緒時,要讀做sì,所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樣的《天淨沙》詩題就應該讀作秋思(sì)。那麼回頭來看,有人主張這裡的《靜夜思》就應該讀作靜夜思(sì),我個人主張呢這裡還是要讀作靜夜思(sī)。

一來這個詩題裡的「思」你既可以當做名詞,也就是靜夜裡的思念,也可以當做動詞——靜夜裡思念。靜夜裡和靜夜裡的是不一樣的,靜夜裡的思念是一個偏正結構,那麼靜夜是一種修飾,而靜夜裡思念這個靜夜裡其實就形成了一個時間狀語,這樣思念本身就可以作為一個動詞。二來,李白的這首《靜夜思》,並不像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充滿了濃鬱的哀傷情感,這種思念即使做靜態的對象看也就是當名詞來看,它也是純淨的、也是素色的、甚至是清澈的,並不具有怎樣悲傷的情感,所以並不需要用仄聲韻去體現那種哀愁的內涵。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就是即使從音韻的角度上來看,靜和夜兩個字本身就是仄聲韻,如果思念的思再讀做思(sì),三個仄聲韻連在一起靜夜思(jìng yè sì),聽起來好彆扭,好拗口啊!所以「思」這個字的讀音,在這裡我個人主張還是應該讀作平聲韻,讀作靜夜思(jìng yè sī)。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面對第三個疑點了,也就是訓詁的問題。我們知道近些年來對這首詩比版本爭議還讓世人感覺喧囂的,就是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那個「床」字。馬未都老師當年在《百家講壇》說,這裡的床不過是小馬扎,也就是胡床的意思。這種說法在當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表示壓抑,居然不是睡覺的床,當時各方爭執、一片喧囂,其實這只能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國學斷層實在是斷得太深、太久了。當然說床是坐器而非臥器,這種說法確實更接近歷史的原貌,尤其是在魏晉時期,我們前此就說過,像王羲之的東床坦腹(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逸少,因嫁女與焉。王氏譜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郄鑑女,名璿,字子房。」)、東床快婿,這就應該是在板凳之上。

尤其還有一種胡床,也就是馬老師所說的這個馬扎。其實我們到現在也在經常用這種小板凳、小馬扎,尤其是部隊裡頭。我記得我當年在部隊大院長大的時候,家裡包括營房裡就有很多這種小馬扎。當年東晉的兩個大帥哥,一個叫桓伊(桓子野),一個就是王羲之那個特別擅長「行為藝術」的王徽之。他們倆有一次在南京城外的一個叫蕭家渡的渡口相遇,王徽之遠遠看到桓伊騎在馬上丰神玉朗而來,便寫下一張紙籤讓書童上前呈於桓伊,云:「聞君梅花曲,能為一奏否?」意思也就是,聽說桓伊你的笛曲吹得非常棒,尤其是一首《梅花曲》名聞天下,但可惜我沒有聽過,你能現在吹給我聽嗎?桓伊此時已位列刺史,而且他此前與王徽之並不相熟識,但他騎在馬上遠遠地看著王徽之深沉的目光,沉吟了片刻,便下馬取床為之弄《梅花三調》,這也就是著名的笛曲《梅花三弄》的由來,而桓伊為王徽之《梅花三弄》之後,起身只與王徽之互相點頭示意,各自擦肩而去,並不曾相交一語。〔出自明末張岱《夜航船.桓伊弄笛》,文中記載說:「晉桓伊有柯亭笛(傳為漢蔡邕用柯亭竹所制的笛子。後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嘗自吹之。王徽之泊舟清溪,聞笛稱嘆。人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令人請之,求為吹笛。伊即下車,據胡床,三弄畢,便上車去,主客不交一言。」 〕古人的情懷與胸襟,實在讓人感嘆不已,兩人從始至終只有目光與音樂的交流,並無一言一語,那種默契、那種胸懷,千年而後也讓人不禁想見其風採,所以那個原本叫蕭家渡的渡口,後來又被稱為「邀笛步」。可惜今天河流改道、滄海桑田,舊址也無從尋覓。而桓伊當時下馬取床,那個床就應該是胡床,也就是馬背上放著的、時刻備用的小馬扎。

當然其實床的本意確實是坐器而非臥器,連許慎的《說文解字》都說:「床者,安坐之器也。」但回到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如果「床前明月光」的床是小馬扎,是李白坐在一個小馬紮上看著明月光,然後「疑是地上霜」,這種景象想來就實在有些無釐頭了。除非那是六七歲的李白,而非二十六七歲的李白。不是李太白,又不是李大白,是李小白的時候,坐在小馬紮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倒說得通。

於是有人說「床」這個字,有可能是窗戶的窗的通假字,因為這首詩的宋代版本裡,第三句寫作「舉頭望山月」,而非簡單的「舉頭望明月」,既然是望山月,通過窗戶去望窗外的山月,這裡頭才能看出「窗含西嶺」和「千秋月」的意境來。既有山,又有月,兩個意象要放在一起,最好的狀態叫「同框」,那是今天網絡常用語,而山月同框的辦法,就是放在隔窗望去的意境裡。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有關這首詩的配圖,大多是畫作李白站在窗前仰望明月,大概是作畫者也認為要把這首詩通過形象的視覺藝術表現出來的時候,這種隔窗望月大概更有意境吧?

但我們必須說,從訓詁的角度上來看,這裡的「床前明月光」的「床」既不是睡覺的床,也不是胡床小馬扎,也不是窗戶的窗,它應該代指的是院中的那口井。有人說床是井欄,有人說床是井臺,但其實床應該是井臺上打水轆轤所用的支架。李白其實很喜歡寫床,不止這首《靜夜思》裡「床前明月光」,像在他著名的《長幹行》裡說:「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所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是中國文化環境裡我們所能想到的最美的年少時的愛情。那個「繞床弄青梅」的「床」其實就應該是「床前明月光」的「床」。我們在《長幹行》裡也詳細解讀過,床的甲骨文本義,是對人的一個支撐物,所以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床者,安坐之器也」,是使人安坐的支撐。所以它後來由坐器又可以引申為臥器——就是現在睡覺的床,它其實也是一個支撐。那麼這種本意往前延伸,那就不僅可以作為對人的支撐物,也可以對其他事物的支撐物。所以引申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比如說有車床,有工具機,連琴座底下那個也叫琴床,其實它都體現了一種堅實的支撐。那麼這就要說到井床,井中打水,我們知道最需要的支撐物就是那個轆轤的底座,它和井臺一起構成對轆轤的支撐。當然,如果不用轆轤的話,直接用手提的話,那麼那個井臺其實就變成了人去打水時候的支撐。所以轆轤的底座包括那個井旁邊用石砌的井臺其實都可以被稱之井床,而我們知道用石砌的它的顏色往往是白色或者灰色,所以井臺又被稱為「銀床」。

當然再延伸一些,這種井床也可以指井周圍的所有的設施。所以不論怎麼講,井床其實就是用局部的硬體——構造中的硬體去象徵整體,所以古人是喜歡用床、用井床來象徵井的。為什麼要特別用床去象徵井呢?是因為在中國「家國天下」的傳統文化中,井的意義非常之重大。在古人的生活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井就代表了家,甚至代表了家鄉。古人聚族而居,院落中必要有口井才能成之為家,有時候全村全族共用一口井,那就是家鄉。而凡有「井水飲處」便能歌柳詞,這裡的「井水飲處」便象徵了生活,說明了柳詞的影響與普及。古人離家遠行,甚至要說成背井離鄉,可見這裡的井就是家、就是故鄉,更何況早期的、孔子嚮往的封建它的制度設計中就有著名的「井田制」,所以李白的《靜夜思》他最後是要「思故鄉」的,所以這裡的床一定是指的井。就像《長幹行》中那個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戀人,後來他們對愛情無比忠貞、無比深情,那一對美麗而純潔的商賈兒女,是把愛情當成了一種信仰。所以他們小時候「繞床弄青梅」,在院落中的那種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生活,其實就是後來他們純粹的、美麗的家庭與愛情生活的象徵與預演。所以那裡的床一定是指家,就如同「床前明月光」裡的「床」,也是指家,所以才能遙指故鄉。你看那院中井邊的月光啊,一層層撒下便如這寒夜將起的秋霜。

所謂「疑是地上霜」,這個「疑」字用得特別好,好在這體現了李白的不經意,甚至有些恍惚。那麼,為什麼會有些恍惚呢?當代學者考證,認為李白的這首《靜夜思》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也就是726年,這一年李白26歲,是他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冥海,終於沿江而下,自金陵來到揚州。據我們院的前輩也是我的師爺——當年李白研究會的會長鬱賢皓先生他考證,說這首《靜夜思》「乃李白客久而思鄉之辭,疑作於『東涉溟海,散金三十萬』之後的貧困之時」。也就是說這時候李白身上出川時所帶的錢基本上也用完了。而且還有學者考證認為,他這時候應該是病倒了,病倒在揚州的旅社中,這時候的李白出川離家已兩年,身上的錢也花光了,然後就病倒在旅途中,此時又正逢秋天、正在秋夜,所謂「秋陰不散霜飛晚」。(出自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安靜的秋夜與秋月,籠罩著這個離鄉才兩年又在困境中的遊子,他才會在一俯仰的瞬間情不自禁地說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舉頭一低頭,不過只是一俯仰之間。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這是刻意地俯、刻意地仰,這是「俱懷逸興」的狀態,欲與天地往來。可是李白的俯與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是一種下意識的動作,是人人皆可有、處處皆可有的一種普遍的心態和情緒。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普遍性、普世性,才讓這首小詩流傳得如此之廣。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李白寫出了這種普遍性與普世性,這首詩才稱之為經典;反過來,也正是這種普遍性與普世性的情感,使得這首詩在歷史的流淌中、在文化的潤澤中吸引了無數普通的民眾,也就是無數普通而鮮活的生命對它的熱愛、對它的嚮往、對它的把玩。於是我們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個偉大的青蓮居士他到底是寫了怎樣的一個不經意卻又永恆的瞬間啊!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清冷的秋夜中,李白當然也有可能確實是病中的李白,不論他是站在院中還是隔窗望去,不經意地看到院中的井、看到井邊的月光,恍惚間覺得月光與秋霜層層疊疊,分不清楚。這種片刻的疑惑突然勾起一種思念,他在心靈的嘆息聲中,舉頭看向那明月,又因那千裡共嬋娟的月光,一低頭便在精神的世界裡浮現出魂牽夢繞的故鄉。從開始的「看」到「疑」、到「舉頭」、到「低頭思故鄉」,前前後後如果從物理的角度去看,時間也不過一兩秒吧,這不過是人生極短的一個瞬間。事實上,在人生中人人皆有卻口中皆無,只有李白輕舒妙手、妙筆生花將它不經意地書寫出來,立刻便成了一種永恆的經典,這就是瞬間即永恆的最好的明證。

張若虛用一整夜的月生、月起、月照、明月當空,以及斜月沉沉藏於海霧的月落,才譜寫出月與生命的宏大秘籍,而李白則只取一個瞬間,輕輕巧巧、乾淨素色變成永恆。請注意,我用的這個詞——乾淨素色,因為在瞬間即永恆的規律、定律之下,越乾淨、越簡單、越純粹、越素色清澈的瞬間越能成為一種永恆的經典。所以後人對李白原詩的改編其實本質上是一種愈發簡單、愈發簡約、愈發純粹的改變,從「床前看月光」到「床前明月光」,這裡省略一個動詞,全句就變成了一個名詞性的結構,這就是漢語獨特的魅力。因為語意的豐富性,有時幾個名詞簡單地疊加,就可以構成極唯美的意境。我們講「枯藤老樹昏鴉」、講「小橋流水人家」、講「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其實都是省去動詞,而用名詞或名詞詞組的簡單疊加構成極其唯美的意境。所以「床前看月光」,「看」這個動詞的存在使得這一句還稍顯複雜,而「床前明月光」就是一個偏正結構的名詞詞組,省去「看」字,則變得愈發簡潔,連月光都變得愈發純粹。

同樣,「舉頭望山月」到「舉頭望明月」,雖然明月與前面的明月光有重複,但在意象上就不知不覺間又省略了一個山的意象,這同樣使得畫面更加純粹、更加簡潔。所以從學術考證的角度看,我們確實也認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的版本應該更接近於李白的原作。可是到今天,其實不止今天開始,從明清以來人們愈發喜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版本,就是因為那種思念更純粹、更簡單、更乾淨、更清澈,可以說這已是一首全民參與的整個華夏民族族群的創作。因為李白他用他的生花妙筆觸及到了這個族群每一分子心中那種真切乾淨的思念,那麼這個族群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善良乾淨的靈魂就都會自發地、努力地幫著李白把那種意境、那種瞬間向前推進,推進到無比乾淨、無比純粹的、永恆的經典。所以當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就是李白,李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就是那首唐詩,而唐詩中流淌的、綿延不絕的美麗情感就是美麗華夏中的你我,就屬於這片神州大地上的我們每一個人。

     

相關焦點

  • 課本上的《靜夜思》,並非李白寫下的原版,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李白《靜夜思》就是其中的典型,因為它在歷史上曾經出現「八個版本」。一首五言絕句,短短二十個字,盡在「床前」、「見」、「看」、「明月」、「山月」之間變換來去。從「床」的制式,到詩人當時所處「室外」還是「室內」,一直讓人爭論不休。
  • 詩詞 | 李白《靜夜思》
    詞句注釋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⑵床:此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今傳五種說法。①指井臺。②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幹》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⑤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
  • 讀唐詩:《靜夜思》竟有不同版本,「床」字釋義古今大不同
    曾經有這麼一種說法,只要有華人的地方,沒有人不會背《靜夜思》,這絕不是誇張。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是歷來讀書人的啟蒙之詩,因為它清新質樸,朗朗上口,現在教育部又將這首詩放進了一年級語文教材,是孩子進入小學以後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可見他的意義與地位。
  • 李白詩詞《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原意的解析
    這首題為《靜夜思》的詩,寫的是是李白在一個寂靜的月夜做客異地思念家鄉的感受。前兩句,寫詩人在他鄉的一個特定環境中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詩人用清新樸實的語言,簡潔明了的表達了最強烈的思鄉之情,讀起來朗朗上口,理解起來淺顯易懂,成了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唐詩的啟蒙教材。
  • 【唐】李白《靜夜思》(彩蛋)
    《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 有人說李白《靜夜思》不符合平仄對嗎?細解唐詩三百首五言絕句
    第一部分 不僅僅這一首首先這個問題說得沒有錯誤,如果不知道李白《靜夜思》不合平仄(格律規則之一)的話,應該謝謝對方告訴您這個知識。唐詩三百首中的五言絕句有29首,不合格律的不僅僅是李白的靜夜思這一首。十分鐘讓您看懂格律詩怎麼救拗》《靜夜思》是一首古體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除了第一、四句用的B句式,二、三句都是古體詩的句式,另外還失黏。
  • 李白最出名的一首詩,20個字驚豔世人,其中兩句卻不是原作!
    李白,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是唐朝最著名的詩人,他的一生致力於詩歌的創作,流傳下來的就有900多首,更不同未傳下來的。我們的詩歌是不能用英語翻譯的,意境的用詞都經不起英文的推敲,如果硬是要翻譯,只會失去古詩的韻味。要是李白最出名的一首詩,大家都會想到《靜夜思》,我們就來說一說。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2015年11月30日11:17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一起來欣賞其中的奧妙吧。
  • 李白的《靜夜思》為什麼「妙絕古今」?專家說,簡而無簡是大美
    這首詩,就是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被後人譽為「妙絕古今」的奇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為五言絕句,此詩短短的4句20字,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及深遠的影響力呢?後輩中許多傑出的詩詞愛好者進行過深入的對比研究,總結而言,他們共同的一個看法是「簡而無簡是大美」。此詩的「三簡」,使之達到藝術之巔峰。
  • 李白最有爭議的一首詩,開篇6字驚豔世人,作者是否另有其人?
    李白最有爭議的一首詩,開篇6字驚豔世人,作者是否另有其人?在物質匱乏、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古人用他們的智慧創作了很多經典不衰、難以超越的作品,各朝各代湧現了一批批才華橫溢、才能突出的詩人、詞人,比如今天所說的青蓮居士李白。
  • 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
  • 「詩仙」李白最有爭議的1首詩,開篇短短6字便驚豔世人
    這首詩非常妙,開篇6字便是經典,李白的這首《秋風詞》顧名思義寫於深秋的夜晚,當時李白望著高懸天空的明月,不禁詩興大發。我們先來看第一句:「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李白望著深秋之時掛在天空的明月,感嘆道:夜深許許,風自清,月自明。
  • 李白這首詩第一句重複3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有韻律美
    李白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唐朝詩人,可是他的人生並不僅僅只有唐詩而已。簡單來說,他的一生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俠」、「道」、「儒」。李白年少時,便喜歡仗劍走天下,頗有些像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俠士。少年時,李白深受道家文化影響,常常帶著好友高適一起訪遍名山去「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
  • 李白《靜夜思》將登聯合國郵票 楷體中文寫全詩
    原標題:李白《靜夜思》將登聯合國郵票 楷體中文寫全詩  即將到來的3月21日是世界詩歌日,為此今年聯合國郵政將發行一套郵票,共有6個小全張總共36枚郵票,分別選取了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六種世界主要語言的代表性詩歌進行展現。其中,漢語詩歌選取了中國唐朝著名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作品《靜夜思》。
  • 李白是韓國人?三歲孩子都會的《靜夜思》暗藏玄機
    韓國人說李白是韓國人,要申請非遺。而且有個韓國教授,還專門寫了一大篇文章。此言論一出,不少海外漢學家更加大膽,竟然說李白或許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不過金髮碧眼也不一定要是外國人,我們國土上的某些少數民族,也是金髮碧眼的啊,比如哈薩克族。
  • 看李白《靜夜思》的新解,你讀對了嗎?
    我們讀家喻戶曉的《靜夜思》時,習慣於將「床前明月光」理解成,李白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在半夢半醒間,似乎看到了遠方的故鄉。這是一幅經典的月夜思鄉圖,引發後世無數遊子的共鳴,成為中國最有名的詩歌之一。然而,真的是這樣解釋嗎?
  •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讀完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英文原著嗎?有書90天英文原著共讀魔鬼訓練營帶你讀完人生中的前三本英文原著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課程詳情
  • 唐詩三百首| 226李白《靜夜思》
    (《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 李白最有爭議的四言絕句,最後二句千古流傳,卻從未被超越
    李白是我國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句尤其以浪漫唯美被人們廣泛流傳,素有「詩仙」的美譽。李白一生創作的詩歌數量眾多,光流傳下的就有900多首,不僅高產,而且還很知名。今天我們就要介紹其最有爭議的四言絕句,最後二句千古流傳,千年以來都沒有被超越,這便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 一年級下冊8課《靜夜思》品味李白思鄉之情
    大家好我是夢遊仙境的星凝,今天帶領大家走進李白的古詩《靜夜思》。「床」拼音「chuáng」,「廣字旁」半包圍結構。組詞:床頭、木床。3.「前」拼音「qián」,部首「丷」(倒八)上下結構,組詞:前後、之前。4.「光」拼音「guāng」,部首「」(小字頭)上下結構,組詞:光頭、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