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目標培養

2021-01-07 中公教師網

情感教育是歷史教育的三維目標之一。從我國1979年以來的有關研究來看,許多老師、學者都認識到歷史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然而遺憾的是,歷史教育中情感的缺失又是不爭的事實。在內容的發展上,可以看出情感教育的內涵是不斷豐富發展的,不單是傳統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愛國主義教育,而是更加強調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合格的公民。這也反應了當今的時代特徵和教育目的。

一、 情感教育的現狀

對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學者分析的較少,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情感教育目標處於低層次階段。

根據布盧姆情感領域的目標分類,一般我們可以將歷史情感目標分成「接受」「順應」「確信」「內化」四個部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歷史課堂隋感教學往往只局限於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目標,即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聽了老師的講解或學習到某些內容後,雖然感動,但只是「感」而不「動」 這樣的情感教育幾乎沒有太大的價值。

(二) 情感教學採用知性教育的方式。

所謂知性教育就是用道德知識的傳授與習得代替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是以政治說教為主,教師只能告訴學生有關的道理,而而無法讓學生在體驗中加以內化。這樣雖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態度,卻無法使學生真正形成這種態度。

(三) 以老師的價值判斷標準作為指導學生情感教育的評價標準。

歷史情感教育目標所涉及的內容領域很寬,包括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是非判斷、價值判斷等等。歷史中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往往沒有統一的標準,許多歷史見解是不能以簡單的對或錯來斷定,尤其是情感教育內容。然而,在我們的歷史課堂中,老師多是按照自己的設想與設計來改造孩子。實際上,是非曲直應該由孩子自己判斷,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樹立並非一蹴而就,靠幾節課的說教顯然不可能完成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二、 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

歷史教學通過什麼途徑和方法,才能達到培養學生情感的目的,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觀點。

(一) 從情感目標的制定來看,有學者提出要制定具體明確的情感教育目標,不能和教育

目的混為一談,制定時,教師應根據歷史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恰當選擇可理解、可評估的行為動詞來明確地表述教學應達到何種結果,以加強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和教學質量的可測量性。陳述情感教學目標一定要遵照情感目標分類層次的要求,是接受或感受層次的,就選用接受層次的行為動詞來陳述學生的學習結果;是認同、內化層次的,就用認同、內化層次的行為動詞來陳述。切不可自作主張,隨心所欲,將教學目標設計成無法實現的最高要求。

(二) 從教育素材來看,多數學者都提出要深挖教材中的素材,選擇恰當的「啟情點」,

激發學生的情感波濤。除此之外,還有學者提出要充分利用與歷史知識相關的素材,如博物館、與歷史相關的電影、電視、文藝作品等。

(三)從教學方法來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證,也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表達的手段。從歷史教學實踐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學等。

可以說,對於情感教育的途徑,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總結。這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 情感教育的發展趨勢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對情感教育目標的研究很多,但由於目前應試教育仍佔統治地位,在具體的實施中,一線教師往往更加側重於傳授歷史知識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缺乏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加之研究方面也往往注重理論,而且研究不夠系統,所以要真正落實這一目標,筆者認為,以後研究要多關注一線教學中情感目標落實的實際情況,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目標落實不夠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更強的對策。

中公講師朱圓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 教師考試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 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 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 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掃一掃,關注中公教師 網QQ空間,教師考試資訊盡在掌握!

相關焦點

  • 啟發式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有許多優點。首先,運用啟發式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運用啟發式教學能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訓練,並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再次,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下,從提出問題開始,到形成概念為止,始終處於探究情景中,以極大的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 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態度教育
    高中英語教材中許多英語課文充滿人文情懷,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較強的感染作用,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素質,擴大他們的國際視野,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本文闡述英語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設計一些教學活動,既實現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又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標。
  • 欠發達地區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摘要:本文立足寧夏南部山區英語教學的實際,深入思考了情感教育在欠發達地區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探討了欠發達地區英語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面臨的幾個困境,探索性地提出了欠發達地區初中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踐途徑。
  • 在學科教學中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那麼,核心素養在學科教學中究竟如何落實?本期周刊繼續聚焦學科素養話題。制定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題,也是我國教育面對未來的必然選擇。建立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育人模式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地紮實推進。
  • 【專業提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的探究
    作者簡介:丁慶華,上海市高行中學(郵編201208)。本文來自《歷史教學問題》2020年第3期。注釋請參見原文。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中學歷史教學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構成中學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其中「史料實證」不僅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更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本文通過論證「史料實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時,就如何在高中統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貫徹實施「史料實證」展開探討。
  • 中學歷史課程「史學方法目標」初探
    發端於上世紀末的新一輪中小學課程改革,依據現代課程理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架構課程目標,試圖立體、動態地觀察學生行為與思想方式的變化與發展,關注學生多種學習經歷與經驗的獲取。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積極情感的培養。這較之以往,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 情感教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且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用數學的美,內化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初中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愛美之心尤其強烈。雖然他們還不能理解數學美育的深刻內涵,但他們有朦朧的數學美感。例如要判斷184257639和123456789兩個數中哪個更美,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這就是數學美育的潛意識作用。
  •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歷史演變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們來分享關於人才培養方案的知識和方法。在介紹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之後,今天我們來介紹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關於這個問題,周建松、唐林偉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歷史演變與科學定位——兼論培養高適應性職業化專業人才》這篇文獻中,從歷史文本的梳理這樣一個視角為我們介紹了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如何得來的。
  • 2020年河北中考試題評價|歷史:培養歷史能力,實現育人目標
    中學歷史教學方式是學科課程實施的關鍵,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歷史教學的策略、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及教學質量等問題。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新課改倡導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樂於探究歷史問題。
  • 繪本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本文將以《A new virus has arrived》(Amanda Cho,2020)繪本教學為例,挖掘情感教育元素,探索適合學生情感教育的策略,以期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良好的個人品質。二、制定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標選定繪本後,筆者根據英語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教學目標。首先,在繪本中滲透情感教育,能讓略顯枯燥的科普知識更具人文性;其次,在繪本中滲透情感教育,能夠激起學生的情緒反應,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繪本閱讀;第三,在繪本中滲透情感教育,能夠讓學生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及良好的生活態度。
  •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 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是發揮高中歷史課德育功能的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高中歷史課的德育功能表現為塑造學生道德品質、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當前,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高中歷史課德育功能的最重要內容, 也是高中歷史課的主旋律。
  • 2020年河北中考試題評價|歷史:培養歷史能力,實現育人目標
    中學歷史教學方式是學科課程實施的關鍵,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歷史教學的策略、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及教學質量等問題。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新課改倡導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樂於探究歷史問題。
  • OPVL分析法在中學歷史史料教學中的運用
    [1]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過於注重將大量的史料展現給學生,卻忽視了重要的問題:(一)所呈現的史料不一定完全真實可靠。(二)大部分停留在引導學生閱讀史料和提取信息的層面,在培養學生評估和運用材料的能力方面稍有欠缺。在中學階段,歷史學科最常見的評估方式是試卷,題型無外乎選擇題和材料題。在新的教學理念下,這兩種題型越來越重視史料的運用,講究「論從史出」。
  • 「中考評價」2020河北中考歷史評價:培養歷史能力,實現育人目標
    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新課改倡導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樂於探究歷史問題。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尤其是注重培養學生搜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逐漸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
  • 社會情感教育:培養獨立的、負責任的學習者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如果忽視他們每周在學校超過40個小時的社交情感學習需求,那將浪費寶貴的發展性學習時間。學校也是學生們面對社會交往、挑戰和個人成長機會的地方,無疑,學校是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主要場所之一。在推進社會情感教育學校,主要有三種社會情感教育形式。
  • 淺談幼兒園科學情感教育目標的實現
    一、幼兒園科學情感教育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問題與阻力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萌發幼兒「愛科學的情感」、「培養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它反映了幼兒園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目標與內容的擴充。
  • 根據目標管理理論淺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
    課程目標是學校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化,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準則,它從課程的角度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設置的直接目標,是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確定了課程目標才能確定課程方案,才能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它是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學生行為的準則,也是學科課程目標與具體教學內容的結合與具體化。
  • 肇源縣二站鎮中學:教育教學工作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肇源縣二站鎮中學:教育教學工作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2020-09-22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寶雞市新福園中學安開琴: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教育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實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新時代家國情懷,就是今天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祖國的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明顯優勢。
  •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全面了解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全面素質培訓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歷史教學已逐漸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歷史教學蘊含著許多教育資源和寶藏,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這不僅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涯都很重要,而且對學生的未來生活和工作也有一定的影響。歷史教學中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如德育要素,傳統文化等。這些是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