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單純印度男人幫助巴基斯坦啞女與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萬(薩爾曼·汗 飾)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結識了與母親走失並有語言障礙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達(哈爾莎莉·馬爾霍特 飾)。在得知沙希達是巴基斯坦人後,帕萬決定幫助她回家,可在回巴基斯坦途中卻四處碰壁,遭遇領事館衝突、被旅遊局欺騙之後,帕萬立志將不惜一切代價盡其所能帶沙希達回到自己的家鄉與家人團聚。
印度古籍《羅摩衍那》中有一段故事。講述了神猴哈奴曼一路幫助阿逾陀國王子羅摩從魔王羅波那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的故事。又聯想到《西遊記》中孫悟空護送唐三藏西行取經,這樣再聯繫到這部電影中一個虔誠信教的印度人帕萬護送一個走丟了並且不會說話的小女孩回到自己巴基斯坦家中的故事主線,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逃不過的宿命感;
故事展現了一個大的群像,以大叔和蘿莉之間一路往回家走的各種遭遇,裡面有幫助他們的人,也有坑他們的人,甚至還有官方勢力的加入。最根本的確實,他們所面對的困難就是人們,國家。宗教之間根深蒂固的偏見和固化的思維方式,
我們是哪國人,哪裡人,哪類人,男性還是女性,都被編排出一個固定的模式。身為中國人怎麼可以不這樣?身為河南人怎麼可以不那樣?身為程式設計師怎麼可以可以不加班?身為男性怎麼可以這樣?等等等等,種種分離著我們的生活我們作為人最本初的樣子。身為人無法作為人最根本的樣子去思考,被各種固定死的偏見模板標籤裹挾在各種藩籬中,寸步不前。想好好做一個人,竟然需要堅定的意志力,撥開那些迷障吧。
孩子的思考是最純粹,人類原本應有的樣子孩子保持的可比成年人好多了。
他們不會被信奉怎樣的宗教所迷惑,因為他們還不懂教義,心靈還沒有被徹底歸化。
也不會因為他人出生在哪個國家而擺出相應的固定態度,因為他們都還不知道這些國家有什麼區別,但是他們對於人的善惡判斷都是由這個人本身的行為,而不是由他身上被賦予的標籤去判斷的,這難道不是最純粹簡單的方式麼?
與之相對的,猴神大叔最初則是被這些意識形態的標籤所禁錮。他被世俗和政治意義上的各種偏見糾葛煩惱,但他是猴神啊,有著執拗的堅持、堅定的善良而單純。
當他與小蘿莉熟識並一起上路的過程,就是他一點點從偏見的殼子裡蛻出,逐漸成為更加純粹的人的過程。比如,他為了保護孩子,開始試探著踏入了清真寺,即便這與他的教義不符。他一路想盡辦法往巴基斯坦走,踏進跟本國關係糟糕的敵國,這跟他的國家的國家態度也不大對付。
除開主角本身的,一路上遇到的各種人也昭示了人性本身的純粹樸素。
快到邊境時,猴神和莫妮遇到強盜了,聽到猴神說他要送莫妮回巴基斯坦後,「強盜」主動為他們引路。
到巴基斯坦之後,公交車上的售票員和乘客,沒有敵對這個敵國翻圍欄的人,還欽佩不已。清真寺院的阿匍,聽到猴神來自印度,送一位與親人走散的巴基斯坦小姑娘回家之後,沒有懷疑,沒有報警,看到猴神用伊斯蘭教的禮儀表達問候顯得侷促尷尬,他大方地問猴神他們如何表達,然後用猴神的信仰禮儀表示問候幫助猴神和小姑娘。
我們任何人都會被各種口耳相傳的一點點的惡一點點的善去判斷一個群體,也許這樣更方便,也更省事,但我們就放棄了去思考去分辨,丟失了自己身為人的最基本的樸素和敏銳。這樣的懶散無力難道不就是一種無能惡?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想法。
電影的指向很明確,人們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偏見不必要的執拗,但只要心存樸素善意,就不會被那些單一無辨的意識形態和歷史隔閡所困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