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味中藥屬於藥食同源,形似「豆腐塊」,可以祛溼健脾,寧心安神

2020-12-17 養生巷子

現在人們對身體健康都是格外的重視,而中醫養生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幫助,所以現在利用中醫中藥養生已經逐漸流行開來。中醫養生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利用「藥食同源」的中藥養生,不但可以當做中藥來使用,也可以當做食物來吃,簡單方便,健康養生。

在中藥裡面有一種常見的「藥食同源」藥材,它們經常被切成小正方體的形狀,看著和「豆腐塊」一般,通體潔白,相信很多人也聽說過它的名字---茯苓。茯苓屬於一種藥食同源的藥材,作為食材,它可以做成茯苓糕、茯苓粥等多種美味。作為藥材,它則可以幫助人體祛除溼氣,寧心安神。總之,茯苓不管是作為食物還是藥材都是一種很好的東西。

在中醫裡面,人們認為茯苓為甘偏淡,性較平和,有著利水祛溼、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多種功效。茯苓沒有明顯的偏性,藥效平和,可以滲水利溼達到驅邪的目的,又可以強健脾胃起到扶正的作用,能夠治療各種溼痺、脾虛之症。比如因體內水溼不利導致的皮膚水腫、小便不利等就可以吃些茯苓起到緩解的作用。

茯苓雖然藥效平和,但是健脾之功不可忽略,在方劑之中經常配伍其它的一些補氣健脾中藥共同使用,在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不思飲食、食少乏力等方面效果很明顯。又由於茯苓有利水滲溼的作用,所以在治療脾虛導致的大便溏塞、洩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人們喜歡用茯苓的更重要一個原因是它還具有很好的寧心安神之效。像日常心脾兩虛引起的心悸不安、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經常使用茯苓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在很多有名的中醫湯劑中都會利用到茯苓這種寧心安神的作用,藥效也是很好的。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茯苓裡面含有大量的茯苓多糖等成分。這些有效的活性成分可以起到明顯的利水消腫作用,同時還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衰老、降低血糖等諸多作用。所以說茯苓不管是作為藥材還是食材,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茯苓的使用方法有很多,像市場上售賣的有關茯苓的膏劑深受消費者的歡迎,不但美味可口,還能健康養生。我們日常中使用茯苓的話一般可以煮粥或者泡茶服用,在中醫裡面更多的則是和其它藥一起煎煮服用。茯苓的藥性緩和,入藥的話一般用到10-15g即可,就日常生活中使用來講,使用適量的話不必擔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副作用。

本文由「養生巷子」原創首發於百家號,作者李子。認知養生傳統、健康你我生活,持續為您講解中醫藥知識,歡迎朋友關注評論

相關焦點

  • 這幾個藥食同源的「平民中藥」,養生效果好!
    中醫專家指出中藥養生在生活中很實用,也很常用,藥茶、食療等常會用到,百合、枸杞、陳皮、大棗等「平民」中藥,若能使用得當,可保健養生。 一、這幾個藥食同源的「平民中藥」,養生效果好! 1、百合:又名百合蒜,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
  • 飲料傷身中藥苦,給寶寶做這3種初夏飲品安全又好喝
    但作為天天開藥的醫者,我卻常說這句話:「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想讓自己的孩子身體健康,總不能天天吃藥吧。很多南方寶寶的童年,都離不開中藥煲。稍有一點咽痛頭暈,勤快的媽媽們就會煲煮中藥湯劑,家裡永遠都有一股中藥味。中藥太苦了,對確實有需要對證喝中藥的寶寶而言,我常常建議加入一點黃糖、蜂蜜調味。
  • 「衢州健康課堂」飲料傷身中藥苦,給寶寶做這3種飲品安全又好喝
    但作為天天開藥的醫者,我卻常說這句話:「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想讓自己的孩子身體健康,總不能天天吃藥吧。很多南方寶寶的童年,都離不開中藥煲。稍有一點咽痛頭暈,勤快的媽媽們就會煲煮中藥湯劑,家裡永遠都有一股中藥味。中藥太苦了,對確實有需要對證喝中藥的寶寶而言,我常常建議加入一點黃糖、蜂蜜調味。
  • 茯苓加它一起用,浮腫消了,健脾祛溼安神睡的香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其味甘、淡而性平,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的功效。 1、利水滲溼 中醫祛溼早就有了嚴密的邏輯和方法,認為溼氣侵體,必然先調脾胃。脾胃好了,人體自身的排溼能力自然就變強了。
  • 這味中藥很常見,能健脾、安神,還能用於水腫!
    白茯苓乃是中藥茯苓的別稱,原是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一般喜歡寄生在馬尾松或其他松樹的樹根上,野生的茯苓產量較少,現在一般都選擇人工栽培的茯苓來入藥。雲南地區氣候溼潤,適宜於松樹的生長,自然也就成為白茯苓的天然生長基地,所以從這裡生長出來的茯苓又叫做「雲苓」。
  • 楊尚真:要加快藥食同源中藥論證 推動中醫治未病的創新
    但這並不排除食品有改變體質、強壯身體等滋養作用,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可以充分運用於中醫治未病當中。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對於藥品、食品、保健品、藥食同源中藥的管理區分一是基於用途(疾病、保健、養生),二是基於安全(無毒小毒大毒),藥物針對於疾病的預防治療診斷,保健品著力於身體強壯,食品在於身體的滋養。
  • 虛胖不是真的胖,胡慶餘堂古方祛溼「小藍瓶」,助你青春又瘦美!
    一定要仔細看看配料表 ▼ 茯苓、決明子、火麻仁、山藥、荷葉薏米仁、赤小豆、砂仁、白芷、甘草都是中草藥的成分這我就放心了~ 聞起來就像是中藥的味道 但是喝起來卻帶著甜甜的感覺> 從而研製成胡慶餘堂特有的中成藥 結合現代技術提純品質 在GMP管理下製作而成 以藥品標準生產食品, 更規範,更健康 (GMP標準,即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 就拿青春飛燕漿的配料表來說 一共有10味藥食同源的配方組成
  • 古詩詞裡的中藥材,藥食同源,源遠流長
    果爸小啟:中醫中藥的起源和我國的歷史文化一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民族。我們的祖祖輩輩喜歡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講究五行相生相剋,衍生了許許多多別具一格的藥食同源文化。那些藏在古詩詞中的中藥材,不僅可以療病,同時也可以醫心,給人以賞析悅目的享受。一、青蒿《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 我們身邊的那些藥食同源
    這也讓人們對我國的中醫藥有了更深的認識。有的人日常會選擇用中藥來保養身體,固本培元。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中草藥,是可以藥食同源的。那麼,藥食同源類中藥材怎麼吃才健康?使用過程中有哪些誤區?什麼是藥食同源所謂藥食同源是指一些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 善用廚房這味「藥」,健脾益氣改善運化
    淮山也叫「山藥」,是一種中藥。1、山藥的來源山藥原來叫薯蕷,傳聞唐代為了避諱皇帝李豫,薯蕷改為薯藥,後來宋代為了避諱皇帝趙曙,又改名為山藥。2、山藥的作用山藥是中國一百多種「藥食同源」中的一種,也被歷代醫家稱為「上品」。「薯蕷味甘溫,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 肚臍有個「祛溼」開關!睡前一個動作,輕鬆祛溼邪,大肚腩小了~
    談論起祛溼食材,一說一大堆: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誠然,它們都有祛溼的功效,但有一種食材,卻為很多中醫所偏愛,那就是「茯苓」了。有句話說「十藥九茯苓」,意思是中醫開的藥方裡,十有八九會有茯苓。茯苓藥性平和,既可驅邪,又可扶正。這就意味著,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 養生有道,巧妙祛溼,淺談幾味能健脾祛溼的中藥
    漫長的夏季的氣候特徵是潮溼,這與人體的脾臟息息相關。所謂的溼氣可以通過脾臟。因此,漫長的夏季是加強滋養和治療脾臟的重要階段。       長夏也是人體脾胃消化吸收營養的好時期。因此,在七月和八月期間,應該多吃一些能健脾的食物。為了健康可以吃更多的肉類食物,也可以吃白朮,山藥和白扁豆。為了保持脾氣,在夏季應多吃些豆類,這可以使脾氣健壯並促進溼潤。
  • 重慶月子中心品牌故事:鄧偉,進補需要藥食同源,循序漸進
    「Confinement meals」藥食同源,健康美味健運脾胃 產後催乳 滋補養血 藥食同源:自然の烹飪之道藥食同源,即是品嘗美味,同樣也要滋補身體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習營養與食療專業的鄧偉有健脾補氣、祛溼補血、化溼利尿、強腦固腎等修復效果。
  • 藥食同源食材介紹
    給大家推薦幾個藥食同源的食材:茯苓、山藥、茴香、刀豆、甘草、杜仲、玫瑰花、牡蠣、肉桂、百合、決明子、芡實、赤小豆、酸棗、阿膠、枸杞子、生薑、乾薑、梔子、益智仁、桑葚、荷葉、蓮子、黃精、黑芝麻、葛根、萊菔子、蜂蜜、覆盆子、橘皮、薏苡仁、龍眼。
  • 一味中藥被譽為能安魂養神,能調失眠健忘,還能健脾胃,除溼
    答案是肯定的,其實養生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紹有一味常見中藥,被《神農本草經》譽為能安魂養神,它能寧心安神,還能健脾胃,除溼,從病根祛痰,它就是中藥茯苓。茯苓一般生長在地下二三十釐米處中醫認為脾喜燥而惡溼,中藥茯苓能補脾,又能除溼氣,所以可用於健脾胃以調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佳、大便不成形等,並常與白朮和甘草等同用;重要的是茯苓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並且溼盛者
  • 4種利水消腫祛溼藥你了解嗎?一文詳解
    前人有言:「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指的是某類祛溼藥具有通利小便,消除水腫的功效,針對水溼內停引起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病證,常稱為利水消腫藥,一起看看你都認識哪些實用的祛溼藥?茯苓——利水消腫,滲溼,健脾,寧心安神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
  • 這5味中藥材,都是皮膚病的常用藥!
    其實只要我們掌握一些中藥養生保健,既可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延緩衰老,還可將中藥材和適當食材搭配,好吃又養生,一舉兩得。中藥調理養生,這幾種中藥是各種皮膚病的剋星,一種中藥治療一種病,值得收藏!
  • 代表心聲丨楊尚真:加強加快藥食同源中藥論證 推動中醫治未病發展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未病先防的中醫治未病思想尤其顯得突出,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中醫中藥發揮著重要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懷化市中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楊尚真說,其實,一些茶飲配方中藥大多是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的中藥,大部分都可以作為藥食同源中藥管理應用的,由於缺乏認證,其中許多地方發放的預防茶飲其實也是特辦特批的。故而影響了應用範圍,一定程度影響了疫情防控。
  • 健脾開胃祛溼湯
    主要功效:健脾祛溼、消食開胃。推薦人群:用於脾虛氣弱、脘腹脹滿、溼重困身等人群。材料:胡蘿蔔100g、茯苓30g、扁豆30g、陳皮3g、香菜5g、瘦肉200g(2~3人量)。烹調方法:將以上藥食材清洗乾淨,其中茯苓、扁豆稍加浸泡,胡蘿蔔切大件,瘦肉切中件;在鍋內放入清水1500ml,先放胡蘿蔔、茯苓、扁豆、陳皮和瘦肉,大火滾沸後改用中小火煲約1小時,最後加入香菜,煮沸一分鐘,調味即可食用。湯品點評:脾虛溼困的人群容易出現胃口較差、腹部脹滿、頭身困重、肢體浮腫等不適,此時需要一款芳香化溼的湯水來輔助。
  • 一味常用潤腸通便中藥,也是藥食同源之品,還止咳平喘,但有毒
    有一味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是潤腸通便的常用中藥之一,還能止咳平喘,但是這味藥有小毒,屬於有毒中藥之一,並不適合長期使用或大量使用,它就是中藥材杏仁。中藥杏仁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原名杏核仁,是喬木杏、山杏、東北杏、野杏的成熟乾燥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可有,尤其是杏作為一種水果更是遍布於全國各地,而杏仁也作為一種食材被端上餐桌,可以說是藥食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