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就愛「宅」?專家:小心「自然缺失症」!家長可以這樣做

2020-08-28 貝小殼說育兒

我有一個小侄子,今年3歲 ,平時除了上課就是宅在家裡,一個人玩他的玩具,或是拿奶奶的手機刷抖音。如果沒有必要,可以一星期不出門。

很多的孩子或輕或重都有這樣的現象。

城市中的鋼筋水泥將大人小孩一以家庭為單位,關在一個個封閉的空間裡。工作日的時候大人上班,孩子上課,晚上回來的活動也不過是小區裡走一圈。周末最常見是大人帶著去商場、遊樂園玩耍。遇上天氣不好,可能直接就宅在家中度過了。

也許大人自己都不記得,孩子有多久沒有去戶外接觸過大自然了。

這種就是典型的「自然缺失症」。

01 什麼是「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美國作家理察·洛夫(Richard Louv)在他的暢銷書《林間最後一個孩子》裡提出來的概念。雖然叫XX症,實際上它並不是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藥物治療的一種疾病,而是指現代城市裡的孩子長期脫離戶外活動,逐漸疏離大自然的一種現象。

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陽光和空氣,我們的孩子當然也不例外。長期脫離戶外,使得孩子們更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孩子常常會表現出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身心疾病高發的特點,他們的感知力、創造力和抗風險能力較一般孩子顯得更弱。

02 為什麼會得「自然缺失症」?

為什麼城市中得「自然缺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呢?主要有這4個原因:

1、電子產品替代了本該豐富的童年

我們在驚嘆網際網路和智能化的應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對它形成了越來越強的依賴性。身邊「手機綜合症」、「手機焦慮症」患者比比皆是,很多人離開手機1個小時,就覺得不知所措,好像生活缺了什麼。

曾幾何時,我們的童年生活多麼豐富:爬樹摘桃、下河摸魚、地裡摘瓜、田裡撈泥鰍。而看我們的下一代,他們的童年卻被限制在這一塊小小的屏幕上:電子遊戲、短視頻。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天性被抹殺,漸漸沉迷於四方屏幕構建出的虛擬世界中。

2、孩子被興趣班填滿

現在的家長奉行所謂的精英教育,為此拖著孩子可以拼盡一切。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家長們拼學區房;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家長們強迫孩子拼各種興趣班。

我一個同事的兒子剛上小學,每周一三五英語,二四奧數,周末跆拳道、架子鼓、鋼琴、繪畫,所有課餘時間全部排滿。

可是我們似乎忘了,文化知識只是漫漫人生所需知識結構中的一種,自然知識、生活知識、審美知識將在孩子20歲以後的人生裡起到越來越多的作用。

3、城市中可接觸的自然空間越來越小

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裡,自然環境是以一定比例存在的。哪怕是有66.84%森林覆蓋率的杭州,你也需要平均15分鐘以上車程才能找到一處比較大的自然活動空間。

更何況,城市中的綠化都是以「保護」的形式存在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可以接觸的機會更少了。看到翠綠的草坪,我們說不,「小草微微笑,請您旁邊繞」;看到豔麗的花朵,我們說不,「小花多可愛,請你別傷害」。保護環境固然很對,但孩子更應該成為大自然的參與者,而不是觀賞者。

4、家長過于謹慎而阻攔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

現在的孩子不同於以前,各個在家是小王子、小公主,常常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一旦摔個跤、磕點血都得心疼半天。正是如此,家長對於孩子過度保護、過于謹慎,往往使孩子喪失掉許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當家長好不容易抽出一個周末帶孩子去郊外踏青。孩子想要爬樹,家長擔心孩子摔下來受傷;孩子想要去觀察昆蟲,家長擔心孩子被蛇蟲鼠蟻咬傷;孩子想要下水捉魚,家長擔心冷水會讓孩子感冒受涼……即便是身處大自然之中,孩子也很難像以前放養的那般隨性自由,無拘無束。

03 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儘管「自然缺失症」是一種普遍現象,想要改善並不難,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

1、放下手機,定期帶孩子親近自然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習慣一定源自於家長。要麼是家長平時總是手機不離身,孩子有樣學樣;要麼就是家長經常因為嫌孩子煩,把電子產品扔給他以安撫孩子情緒,換得一時的安靜。

因此要改善孩子對手機的迷戀,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

有時間多帶孩子離開鋼筋水泥,去周邊的郊野遊玩,觀察石頭下的螞蟻、感受鮮花綻放的美麗,讓孩子也享受到生命的奇妙。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帶孩子出來一次,讓孩子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2、轉變思維,看到自然知識的重要性

家長可以稍微轉變一點思維,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不單止文化知識,畢竟人生的下半場,拼的是身心健康,是眼界學識,是自我管理。讓孩子走進自然,則可以令人心曠神怡、廣文博識。

孩子行走在大自然中,眼睛可以看到翠綠的青草,鼻子可以聞到鮮花的芬芳,耳朵可以聽見小鳥的歌唱,小手可以觸摸陽光的溫暖。如此種種都有助於提升他們的感知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從中得到不一樣的靈感和啟發。

大自然具有強大的治癒能力。日本有一個古老的療法叫森林浴,即讓人們全身心沉浸在大自然之中,在森林裡散步、打坐、鍛鍊、發呆,吃原汁原味的食物,再泡個溫泉。

森林浴被證明真的有效,因為大自然的美景,能夠調節人體的心率和血壓;森林裡的各種鳥叫蟲鳴,可以幫助我們從高壓狀態喚醒;空氣中的負離子可以很好的舒緩抑鬱情緒。

3、不怕髒不怕傷,做好必要安全措施

很多時候家長是為了擔心孩子受傷,怕孩子玩得髒兮兮的回來收拾麻煩,又擔心外面的細菌入侵會讓孩子生病。事實上,自然界中的許多微生物不止對孩子無害,甚至有益。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爬山,他是一名兒科主任,他和我說起近幾年得過敏性哮喘和免疫系統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問及原因,他說,一部分是因為現在的家長過於寶貝孩子,使他們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大自然各種各樣的寄生蟲和細菌,體內沒有抗體,自然長大對外界的病菌更敏感,更容易得病。

所以不要怕髒,也別怕孩子會受傷,孩子沒有想像的那麼脆弱。比起讓孩子探索自然獲得的滿足與快樂,那些小傷都顯得微不足道。

只要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給孩子穿著舒適便於運動的衣服,提醒孩子要養成洗手的好習慣,讓孩子放心大膽地去玩吧。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如果你的孩子也得了「自然缺失症」,別緊張,帶孩子勇敢地探索大自然吧。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宅在家,不一定是性格原因,可能是「自然缺失症」在作祟
    實際上,一些家長碰到孩子喜歡宅家裡的行為,都會有兩種態度,一是覺得無所謂,孩子這樣還能安靜學習,挺好;二是覺得影響孩子性格發展,這樣會不會「自閉」?對此,寶媽寶爸們別太操心了,孩子愛宅在家,不一定是性格原因,了解「自然缺失症」,家長便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 孩子整天宅在家,當心患上「自然缺失症」,這些危害家長要有數了
    最近跟同事聊天的時候,他一直向我抱怨說他家的小孩子以前特別喜歡運動,特別喜歡遊山玩水的,但是現在就是在家裡待著這幾個月,讓他養成了上網的習慣,根本不願意出門,他特別害怕孩子變成那種所謂的宅男。其實像同事家孩子這種現象的小孩子真的是越來越多了,專家將這樣的情況稱為自然缺失症。
  • 當心「自然缺失症」引發孩子社交障礙
    心理醫生在詳細詢問婭菲的生活狀況後,判定婭菲患有「自然缺失症」,而且這種病症導致其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婭菲媽媽著急了,她根本不知道「自然缺失症」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減輕孩子的病症。
  • 「研學資訊」自然缺失症,離你的孩子還遠嗎?
    自然缺失症離你的孩子還遠嗎?現實生活中,「自然缺失症」的群體已經不限於兒童,擴展到了成人世界。人們缺少某種對大自然的渴望,或缺少時間到戶外,或不願走進大自然,導致對大自然的無知和冷漠,即便身邊就有觸手可及的自然,也可能熟視無睹、毫無知覺。大自然原本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教科書,在自然環境裡,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的孩子可以感知四時有序;可以抱有好奇心,尋覓著自然密碼;可以在玩中 學,開拓和豐富精神世界。
  • 你的孩子患有「自然缺失症」嗎?
    你的孩子患有「自然缺失症」嗎?「自然缺失症」嗎?他在書中第一次提出「自然缺失症」,用這樣一個隱喻來形容人類與自然疏離所付出的代價。在第一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的演講中,他指出這些代價包括:感官使用減少、注意力集中困難,生理、心理疾病發病率上升,近視率、兒童及成人肥胖症、維他命D缺失等健康問題增加。
  • 幼兒園孩子在家焦躁不安,怎麼搞定自然缺失症?試試這5個遊戲
    豆豆媽媽說因為擔心疫情,他們很少帶豆豆出門,家裡沒有其他孩子,不過他們買了很多玩具,想著這樣做,豆豆在家又安全又不會無聊。哪知道,長期不出門的豆豆變得特別焦躁,經常發脾氣,大人們卻越來越不願意遷就和安撫他的無理取鬧了。
  • 95%的孩子竟有「自然缺失症」,快看你的孩子中招了沒
    》,書中提出了一個叫做「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出現代社會,在世界範圍內,孩子和大自然普遍缺乏聯繫。你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嗎?自然缺失症是可以通過家長的努力去改善和彌補的,如何改善這種現狀?很簡單,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放養就可以了。
  • 警惕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它會折斷想像力的翅膀
    ;自然缺失症"根據美國的理察·洛夫《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所寫,現代的孩子其實都患上了所謂的"自然缺失症"。大自然則不同,整個地球上生活著上萬物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性,它需要孩子長期的探索,能勾起孩子無窮的好奇心。3、觀察敏銳,性格更有愛。
  • ...有電源插座」我國兒童「大自然缺失症」嚴重,行為和心理失調...
    2013 年,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在其發布的《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調研報告》中指出:「在受調查的1300 多名兒童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調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對大自然缺乏好奇心。」如今,這一數字仍迅速攀升。
  • 「自然缺失症」也是一種病,看看你的孩子有嗎?
    美國作家理察·洛夫(Richard Louv)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提出了一個術語叫「自然缺失症」。他說,自然缺失症並非需要去醫院治療的傳統疾病,而是現下的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城市人們接觸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有人與自然完全割裂,因此不少城市的孩子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從而引起一系列行為和心理問題。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自然缺失症」的人群已經從小朋友蔓延到了大人。
  • 孩子容易得的「自然缺失症」!一個小妙招教你解決
    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很少外出,必然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就是美國作家理察·洛夫提出來的一種現象,是現代城市兒童與自然割裂的現象。如今很想來多小孩都因課業壓力或其他方面的吸引與限制,只能放棄外出與自然接觸的機會,漸漸就會得「自然缺失症」。
  • 「你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嗎?」
    美國作家理察·洛夫的《叢林中的最後一個孩子》向美國的父母、老師、官員和機構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嗎?」>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我們給孩子報昂貴的音樂劇和興趣班,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去郊外探索大自然,去玩一些小時候我們玩過的遊戲。康奈爾大學環境心理學家的報告:生活越貼近自然的孩子,在面臨生活中的壓力時,會產生越少的心理負擔。
  • 你的孩子多久沒接觸大自然了?
    電視、電腦、手機讓很多孩子變成「宅童」,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減少。「自然缺失症並不是有一個什麼標準,說到了什麼程度就叫『自然缺失症』,它主要是一個社會現象。」專家表示。聽說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好,且不愛運動,不愛出門,不愛交朋友,就喜歡宅在家裡,她說如果沒有插座和網絡她會死掉。」豐暢媽媽說。像這個胖女孩這樣的孩子在當今並不少見。一個男孩在參加班上組織的自然教育活動時,沒多久他就大喊沒意思,要回家玩電腦遊戲。而他的爸爸在一旁等他的時候,也一直在打遊戲。
  • 拯救「自然缺失症」,這個80後女孩,讓數萬個孩子走進自然,重建與自然的聯結
    還是一放學就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找鳥蛋、摸泥鰍……可是如今作為家長的我們,卻總是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說:「不要撿這些樹葉,上面有細菌,你會生病的」;「別直接坐在土堆上,髒死了,會弄髒你的衣服」;「剛下過雨,不要跑到草地上玩,裡面會有蚊子和蟲子,要叮你的」......
  •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家潘家華:公園城市是治療「自然缺失症...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謝燃岸 羅田怡 李媛莉 實習生 鄒阿江「昨天我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有幾位國際專家提到一個詞,叫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城市高樓裡的格子間裡,遠離了鳥語花香的自然,人變得焦慮、孤獨、空虛。」
  • 拯救自然缺失症,幫助孩子有個好身體,好心情,好成績
    」,是美國記者和兒童權益倡導者查德羅夫的作品,他發現了今天兒童與自然關係的驚人斷裂,而且困擾我們人類兒童的「肥胖率的增加,注意力紊亂,抑鬱現象,脾氣暴躁,成績下滑」等等,都和自然缺失症有關!讓我們爸媽煩心的很多問題,例如孩子不愛運動,胃口很差,脾氣暴躁,不愛說話,抗拒和人接觸,甚至放學後只肯宅在家裡看電視,玩遊戲,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增加孩子的戶外時間,和大自然有更多接觸」來解決!
  • 孩子一直呆在家裡,患上「自然缺失症」,教育家:孩子容易被毀掉
    導讀:孩子一直呆在家裡,患上「自然缺失症」,教育家:孩子容易被毀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一直呆在家裡,患上「自然缺失症」,教育家:孩子容易被毀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大羊 | 從「自然缺失症」到「自然依賴症」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從「自然缺失症」到「自然依賴症」》。這是一個我自己的成長故事,也是我這幾年在自然教育當中的一些小思考。這幅圖是我成長的地方,這是一個安徽三四線城市的國企大院。雖然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但那個年代的國企大院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 不讓幼兒患上「自然缺失症」——第二屆幼兒園自然生態教育學術...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虞永平,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教育學博士丁海東,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張俊,中山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聯合培養博士黃向,韓國 KEED 自然美術遊戲研究所所長崔聖喜,韓國三育大學教授申芝娟,德國自然教育者蘇珊娜·洛茨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在現場發表了精彩的主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