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小侄子,今年3歲 ,平時除了上課就是宅在家裡,一個人玩他的玩具,或是拿奶奶的手機刷抖音。如果沒有必要,可以一星期不出門。
很多的孩子或輕或重都有這樣的現象。
城市中的鋼筋水泥將大人小孩一以家庭為單位,關在一個個封閉的空間裡。工作日的時候大人上班,孩子上課,晚上回來的活動也不過是小區裡走一圈。周末最常見是大人帶著去商場、遊樂園玩耍。遇上天氣不好,可能直接就宅在家中度過了。
也許大人自己都不記得,孩子有多久沒有去戶外接觸過大自然了。
這種就是典型的「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美國作家理察·洛夫(Richard Louv)在他的暢銷書《林間最後一個孩子》裡提出來的概念。雖然叫XX症,實際上它並不是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藥物治療的一種疾病,而是指現代城市裡的孩子長期脫離戶外活動,逐漸疏離大自然的一種現象。
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陽光和空氣,我們的孩子當然也不例外。長期脫離戶外,使得孩子們更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孩子常常會表現出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身心疾病高發的特點,他們的感知力、創造力和抗風險能力較一般孩子顯得更弱。
為什麼城市中得「自然缺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呢?主要有這4個原因:
1、電子產品替代了本該豐富的童年
我們在驚嘆網際網路和智能化的應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對它形成了越來越強的依賴性。身邊「手機綜合症」、「手機焦慮症」患者比比皆是,很多人離開手機1個小時,就覺得不知所措,好像生活缺了什麼。
曾幾何時,我們的童年生活多麼豐富:爬樹摘桃、下河摸魚、地裡摘瓜、田裡撈泥鰍。而看我們的下一代,他們的童年卻被限制在這一塊小小的屏幕上:電子遊戲、短視頻。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天性被抹殺,漸漸沉迷於四方屏幕構建出的虛擬世界中。
2、孩子被興趣班填滿
現在的家長奉行所謂的精英教育,為此拖著孩子可以拼盡一切。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家長們拼學區房;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家長們強迫孩子拼各種興趣班。
我一個同事的兒子剛上小學,每周一三五英語,二四奧數,周末跆拳道、架子鼓、鋼琴、繪畫,所有課餘時間全部排滿。
可是我們似乎忘了,文化知識只是漫漫人生所需知識結構中的一種,自然知識、生活知識、審美知識將在孩子20歲以後的人生裡起到越來越多的作用。
3、城市中可接觸的自然空間越來越小
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裡,自然環境是以一定比例存在的。哪怕是有66.84%森林覆蓋率的杭州,你也需要平均15分鐘以上車程才能找到一處比較大的自然活動空間。
更何況,城市中的綠化都是以「保護」的形式存在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可以接觸的機會更少了。看到翠綠的草坪,我們說不,「小草微微笑,請您旁邊繞」;看到豔麗的花朵,我們說不,「小花多可愛,請你別傷害」。保護環境固然很對,但孩子更應該成為大自然的參與者,而不是觀賞者。
4、家長過于謹慎而阻攔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
現在的孩子不同於以前,各個在家是小王子、小公主,常常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一旦摔個跤、磕點血都得心疼半天。正是如此,家長對於孩子過度保護、過于謹慎,往往使孩子喪失掉許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當家長好不容易抽出一個周末帶孩子去郊外踏青。孩子想要爬樹,家長擔心孩子摔下來受傷;孩子想要去觀察昆蟲,家長擔心孩子被蛇蟲鼠蟻咬傷;孩子想要下水捉魚,家長擔心冷水會讓孩子感冒受涼……即便是身處大自然之中,孩子也很難像以前放養的那般隨性自由,無拘無束。
儘管「自然缺失症」是一種普遍現象,想要改善並不難,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
1、放下手機,定期帶孩子親近自然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習慣一定源自於家長。要麼是家長平時總是手機不離身,孩子有樣學樣;要麼就是家長經常因為嫌孩子煩,把電子產品扔給他以安撫孩子情緒,換得一時的安靜。
因此要改善孩子對手機的迷戀,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給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
有時間多帶孩子離開鋼筋水泥,去周邊的郊野遊玩,觀察石頭下的螞蟻、感受鮮花綻放的美麗,讓孩子也享受到生命的奇妙。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帶孩子出來一次,讓孩子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2、轉變思維,看到自然知識的重要性
家長可以稍微轉變一點思維,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不單止文化知識,畢竟人生的下半場,拼的是身心健康,是眼界學識,是自我管理。讓孩子走進自然,則可以令人心曠神怡、廣文博識。
孩子行走在大自然中,眼睛可以看到翠綠的青草,鼻子可以聞到鮮花的芬芳,耳朵可以聽見小鳥的歌唱,小手可以觸摸陽光的溫暖。如此種種都有助於提升他們的感知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從中得到不一樣的靈感和啟發。
大自然具有強大的治癒能力。日本有一個古老的療法叫森林浴,即讓人們全身心沉浸在大自然之中,在森林裡散步、打坐、鍛鍊、發呆,吃原汁原味的食物,再泡個溫泉。
森林浴被證明真的有效,因為大自然的美景,能夠調節人體的心率和血壓;森林裡的各種鳥叫蟲鳴,可以幫助我們從高壓狀態喚醒;空氣中的負離子可以很好的舒緩抑鬱情緒。
3、不怕髒不怕傷,做好必要安全措施
很多時候家長是為了擔心孩子受傷,怕孩子玩得髒兮兮的回來收拾麻煩,又擔心外面的細菌入侵會讓孩子生病。事實上,自然界中的許多微生物不止對孩子無害,甚至有益。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爬山,他是一名兒科主任,他和我說起近幾年得過敏性哮喘和免疫系統疾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問及原因,他說,一部分是因為現在的家長過於寶貝孩子,使他們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大自然各種各樣的寄生蟲和細菌,體內沒有抗體,自然長大對外界的病菌更敏感,更容易得病。
所以不要怕髒,也別怕孩子會受傷,孩子沒有想像的那麼脆弱。比起讓孩子探索自然獲得的滿足與快樂,那些小傷都顯得微不足道。
只要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給孩子穿著舒適便於運動的衣服,提醒孩子要養成洗手的好習慣,讓孩子放心大膽地去玩吧。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如果你的孩子也得了「自然缺失症」,別緊張,帶孩子勇敢地探索大自然吧。